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太極拳, 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傳武的內家拳之太極練法心得解讀
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太極拳, 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由此可以看出太極拳既可以養生,也可以技擊的。究竟太極起源何處,學術界都沒有統一的說法。但是,目前的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太極拳的創始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比較流行的說法是:
說法之一:太極拳創自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諸優秀拳種之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了一種新的內功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之後,陳氏太極拳逐步演變出全國有代表性的「楊、武、吳、孫」等諸大流派。
說法之二:張三丰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丰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 張三丰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武術界的一些學術權威認為太極拳的編創人是河南陳家溝的陳王廷,對此學術界仍有不同意見。因為陳王廷寫的《拳經》裡邊沒有太極這一名稱,另外他的創拳依據是《黃庭經》,可太極拳不應該以《黃庭經》作指導思想,它應以太極圖作指導思想,而太極圖是陳摶傳下來的。
以前沒有「太極拳」一詞,「太極拳」一詞早出自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有人說太極拳是張三丰創的,現在又把它否定了,否定的道理我看也不充分。但是,在應用太極理論指導太極拳方面,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起了很大作用。現在的陳式、楊式、武式、嶽式、孫式太極拳,基本是以太極理論來作為指導的。
想要練習好太極拳,一定要明晰:精、氣、神的關係。這不僅是健身養生,技擊功夫的根本,也是太極拳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太極道理。正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想要練出功夫,就必須明晰精氣神三則的關係,就要從「心」講起。
佛家認為的「心」,是真實之心,就是常住不變的真心,是自性清淨之心,如來藏心,真如本體。練習太極拳必須從「心」入手,在靜態中要如實地做到觀察自己的心。若能夠做到在念念之間,或者起心動念的每一刻,自己都能觀察和感覺自己的心,就可以在練習太極中進入無我的境界,「心神」相交做主宰的,神滿全身的神、氣、形相合的狀態。
道家的「心」在於自心得道。結合太極的練習,就是心清而氣定,氣定而神靜,神靜而自然靈通,達到「神道至明,外觀萬境,內察一心,瞭然明靜,雜念俱息、湛然常住,心氣神和,心神安定,元氣自顯」的神明狀態。這是道家關於太極功夫至高境界的感悟——它不僅僅可以應用在技擊,也能應用在養生。即:氣定神閒,自然歸真的仙道之密。
儒家之「心」講究內明之學,外用之學。內明和外用的在太極功夫中講究正心是關鍵。練習太極時,心若不定,氣必亂,亂則形也散。心神不寧,神形不合,氣血不暢,又怎麼能夠探求功夫的精髓,和保證健康養生的目的呢?這就是正所謂:正心,才能正形;正形,才可以正氣;正氣,才可以浩氣凜然,神形兼備,氣血融融,身輕體松。
武術之「心」中,以中國武術最高境界的三大內家拳最為推崇。「太極」、「形意」、」八卦掌「這三門功夫離開了心的練習,就難以登堂入室。《太極拳解》:」身雖動,心貴靜;氣需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形意拳經》:」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固靈根而動心者,敵獎也。……道藝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時出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心無其心心空也,身無其身身空也。……「所以,武術之心更為重要,是窺探武學的精要所在。
中醫中的」心「, 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五行屬火,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故《素問》稱心為:」君主之官「 。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內經》語:「心者……精神之所舍也。」故,太極練拳練心,就可以鍛鍊五臟六腑,就可以增加心肺功能、陰陽調和,就可以延年益壽的功效。
所以,太極練習時,無論是健身、養生,還是揉手和技擊,都要把心的練習作為首位。練拳時練心,用心練拳;心定神靜,神是心中之神,氣是腎中之氣,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這樣才的太極練習,才可以內養心性,健康長壽;外練形體、功夫卓群。正心、練心時,要前念已斷,後念不生,才可以神明自靈。心就是我,我就是心,只有達到無我的境況,才能體會精氣神相合的狀態。
同時,練太極拳有一個總的、很關鍵的要求就是要氣貼於脊,這是練習太極拳的入門基礎之一,也是入門功夫。這也是要求練習者用心揣摩的:力發於足,走於腰,展於脊,通於手的關鍵。無論練習太極是為了功夫技擊,還是延年益壽,既然愛上了太極,就要追求太極之精。不登太極的大雅之堂,怎麼能夠窺得太極玄妙之髓呢?
作為一門拳術的太極拳也有三個層次的,即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太極功和太極拳不一樣,它從站莊(或打坐)練氣入手,先得練氣,包括練呼吸。而真正的太極拳是通過練功發動內氣之後出現的自發功。裡邊內氣一動稱為太極靈動,也叫開太極,太極開起來,身體慢慢打出動作,來通形體、經絡、內臟以至於神經。因此學習太極要不要單從拳術上學習,這樣就狹隘了太極和太極拳的價值了。
所以,太極拳的練習也要增加內功的練習,真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因為,太極作為武術,武術的這門學問可太深奧了——它應包括武術、武功、武道,統稱為武學。當然武學中還包括陣法和用兵。」
從招式練起來的是拳術。武功講功夫。以練內氣為主而後用到招式上去,這稱為武功。武道要研究道學,往成仙上走,所謂「武道通仙道」。所以,追求太極,要循序漸進,由術入功,由功入道;方可強身健體、克敵制勝、超凡入聖。
因此,練習太極拳要從一招一式練起,既要健身,又要技擊。
第一個階段要學姿勢,熟悉動作,掌握姿勢要求和動作要領。
第二階段要在熟悉動作的基礎上把意念和動作結合到一起。這個意念就包括體和用。這一招是打人的還是防人的,是怎麼做的,得加意念。
第三階段就需要認真體會裡面的變化;以後還要練推手,搞技擊。
經過上面三個階段,正心,練心,就可以初窺太極的奧秘。否則,練習的太極拳不是拳了,就是柔軟的體操。就更別提健康養生,技擊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