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因瘟疫而誕生的標誌性建築,威尼斯聖瑪利亞大教堂

2020-12-19 騰訊網

聖瑪利亞大教堂位於威尼斯大運河口,是威尼斯乃至義大利的地標性建築之一。這座羅馬天主教堂建於1631年是為了紀念抵抗歐洲黑死病瘟疫而修建的。當年這場瘟疫殺死了近三分之一的威尼託人。

在遊覽威尼斯的過程中這座巴洛克式的圓頂建築是無法忽視的存在。在任何角度它都是引人注目的存在,標誌性的圓頂矗立天際,激發了大量詩人和畫家的靈感。簡而言之,這是一座八角形的建築,兩側各有一個小禮拜堂。外觀相當樸素但是室內裝飾卻有著華麗的繪畫和精美的雕像令人印象深刻。教堂裡的大多數藝術品都跟歐洲那場黑死病瘟疫相關。

每年的11月21日,都會舉行聖母升天儀式,幾乎整個威尼斯的人都會來到教堂,為了紀念瘟疫的結束。

17世紀鼠疫席捲歐洲,當時的威尼斯總督雖然採取可一定的預防措施來阻止感染,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唯一還是在這座城市蔓延,很快包括總督和他家人在內的大部分居民都在瘟疫中喪生。

威尼斯居民沒有任何醫療措施,為了祈求上天獲得拯救他們組織了一場遊行。幾乎所有倖存者帶著活火把和雕像圍繞聖馬可廣場遊行三天三夜。最後有人宣布如果威尼斯能夠倖免於難,那麼他們將會建造一座華麗的教堂來感謝上帝。或許祈求得到了回應在接下來的兩周中鼠疫慢慢的消失。

隨後威尼斯人兌現了他們的諾言,1630年10月開始修建聖瑪利亞大教堂,直至1687年才完工。這座巨大的大理石教堂成了巴洛克建築的典範並引起了歐洲廣泛的研究和模仿。

相關焦點

  • 聖瑪利亞大教堂:屢次被改建,體現出了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
    於是,在山崗上矗立起了聖瑪利亞大教堂,以紀念這一奇蹟。它就是這座大教堂的前身。聖瑪利亞大教堂從建成到18世紀,屢次被改建和修繕,可以說,各個時代的各種建築風格或多或少地在這裡留下了痕跡,這一點在教堂的內部更為顯著。
  • 佛羅倫斯的地標是聖瑪利亞百花大教堂
    佛羅倫斯的地標是聖瑪利亞百花大教堂 ,它的中文名稱很多,如百花大教堂、聖母百花大教堂、佛羅倫斯大教堂……這座教堂造了150多年,從12世紀直造到14世紀,大教堂的粉紅、白色及綠色的大理石貼面則完成於19世紀,教堂圓狀穹頂高91米,僅這一圓頂就建造了 14 年。
  • 這座教堂融合了東西方建築特色,是基督教最負盛名的大教堂之一
    繼續逛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這個廣場有很多鴿子,大家可以買點鳥食餵鴿子,很有意思的。在聖馬可大教堂的右手邊的建築上面還有飛獅,這是威尼斯的守護神啊。下面的雕像感覺像是聖母瑪利亞抱著耶穌啊。今天我們重點說說聖馬可廣場上面的聖馬可大教堂。這個聖馬可呢,是聖經裡面的人物,算是耶穌的同母異父的兄弟。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10座瑰麗無比的文藝復興建築
    1、 聖彼得大教堂由阿爾貝蒂、拉斐爾、布拉曼特、米開朗基羅和貝爾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可能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建築作品。它標誌性的穹頂為羅馬全城的最高點,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登頂可以俯瞰羅馬全城。3、聖瑪麗亞諾維拉大教堂聖瑪麗亞諾維拉是佛羅倫斯第一座大教堂,也是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建築之一。教堂裡有文藝復興早期大師們的壁畫,包括馬薩喬的《聖三一》。
  • 威普斯丹佛羅倫斯石灰基系列-來自義大利的建築色彩靈感
    意式浪漫是徐志摩筆下的翡冷翠,不光是那些不可計數的名畫和雕塑,還有那份瀰漫在空氣裡的文藝氣息,從街頭的每個角落,從建築的每塊磚瓦浸透出來。威普斯丹WIPESTAIN藝術塗料,汲取意式建築靈感,乾淨的線條,大膽的色彩,塑造標誌性的設計美學。
  • 來自義大利的旅行KOL、時髦藝術家,原來那麼早就影響了中國……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出生在威尼斯的馬可波羅,17歲跟隨經商的父親和叔叔歷時四年,到達當時元朝首都,在那裡留下了愉快的回憶。之後他在中國遊歷了17年,到訪過許多古城,包括西南部和東南部的。後來回到義大利,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被俘後在獄中遇到作家魯斯梯謙,於是由他口述、魯斯梯謙記錄,完成了這本奇書。
  • 在歐洲,為什麼除了教堂就沒什麼可看的?
    著名的哥德式建築除了法國的巴黎聖母院,還有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義大利威尼斯總督府、米蘭大教堂 威尼斯聖馬可教堂上的標誌性的鼓座
  • 私奔義大利|開啟一場完美的夏日綺夢
    坐著私人貢多拉穿行威尼斯大運河。特別是夕陽下的大運河,令人驚嘆的建築,柔軟的海岸日光,以及迷人的威尼斯船隻列隊~馬可廣場作為威尼斯的中心地標,曾被拿破崙稱讚為「歐洲最美客廳」。傍晚這裡燈火輝煌,可以在這裡進行晚餐,這裡很多餐廳都會邀請樂隊演奏~非常有情調到了威尼斯,非常建議乘坐威尼斯水上巴士,前往參觀威尼斯周邊小島——彩色島和玻璃島。
  • 二次元入侵的世界,義大利取景原型大揭密
    修建於1836年,建築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科林斯柱式風格的門廊。與很多天主教堂不同,這座教堂無論是外牆還是內部都沒有過分的華麗裝飾。整座教堂顯得十分莊重、典雅。沿盤山街道走便可到達,周圍建有其他建築,有咖啡館和博物館等。自由廣場是聖馬利諾的地標性建築之一。
  • 世界名畫裡的八次人類大瘟疫
    據羅馬史學家迪奧卡稱,當時羅馬一天就有2000人因染病而死,相當於被傳染人數的1/4,羅馬徹底淪為一座死城。瘟疫肆虐期間,連尊貴的羅馬帝王都未能倖免。先是維魯斯大帝於公元169年染病身亡,緊接著其繼承人安東尼大帝在公元180年,也因傳染而難逃厄運。
  • 義大利最美景點之一,有一座美麗的教堂,修建了五百年
    那就是義大利。義大利是世界各地遊客去旅遊的熱門國家之一,歷史悠久的羅馬,古時經典的佛羅倫斯,情感豐富的威尼斯,潮流的米蘭等都是義大利知名度高的旅遊城市,這幾個都市擁有許久的歷史、深沉的文化和風姿多彩的名勝古蹟。說起義大利的熱門旅遊的城市,有很多城市知名的建築與景點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影響。
  • 世界各國的標誌性建築,你去過哪幾個?
    每個國家都擁有一些標誌性建築,作用就是通過標誌性建築來喚起對於它的記憶,一看到它就可以聯想到其所在國家,標誌性建築是一個國家的名片和象徵。 19 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 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運動帶給羅馬的偉大建築物
  • 聖尼古拉大教堂,承載了藝術和建築精華的大教堂
    聖尼古拉大教堂,承載了藝術和建築精華的大教堂俄羅斯信奉東正教在阿什河兩岸附件的三十多座建築中,最引人注目,最吸引人的主建築肯定是那座巨大的教堂——聖尼古拉大教堂。無論是否信仰,但宗教總是有一種讓人安寧,凝聚人心的力量。
  • 671年前,這座教堂因黑死病而關閉,如今因新冠肺炎再次關閉
    耶路撒冷聖墓教堂因疫情關閉,上次因災難關閉是在1349年黑死病時期。這一消息令我頗感意外,因為這個位於東耶路撒冷舊城的聖墓教堂,於2018年探訪過一次。時隔兩年,卻有種恍如昨日的感覺。其實,聖墓教堂在2018年就關閉過,因徵收財產稅的爭議而關閉了三天。但沒想到,兩年後,因疫情再次關閉。截止3月30日,以色列衛生部公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新增100例,累計4347例。這令不少人想到了1349年的黑死病。「黑死病」,是一場鼠疫大瘟疫,但在很多文獻中被記作「黑死病」。
  • 義大利佛羅倫斯大教堂——通往天堂之門
    天才建築師布菲利浦·魯涅內斯基幾乎將一生所學都運用到她身上,但菲利浦沒有親眼看到教堂完工,便離開了人世。但他留給人們的是意想不到的珍寶,那就是義大利著名的佛羅倫斯大教堂,作為世界第四大教堂,佛羅倫斯大教堂也被稱為「花之聖母大教堂」。
  • 義大利旅遊的N種玩法,解鎖你對義大利旅遊景點的認知
    :威尼斯一座兒時就知曉的奇幻水都,一切都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世界奇觀之旅:親臨比薩斜塔,見證這每一塊磚石都是石雕佳品的千年奇蹟,不枉此行的代表建築頂級味蕾之旅:傳統意式比薩餐+威尼斯墨魚面+佛羅倫斯T骨牛排餐,讓味蕾的刺激帶給您更多的快樂與幸福甜美冰爽之旅:聖吉米亞諾,品嘗世界冰激凌大師親手製作的手工冰激凌
  • 「黑暗」的文學經典:因瘟疫而降生的世界名著
    ——《十日談》喬萬尼·薄伽丘所著的《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它描寫了1348年,義大利佛羅倫斯瘟疫流行時,10名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裡避難。他們終日遊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嘲笑教會傳授黑暗和罪惡,讚美愛情是才華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譴責禁欲主義,無情暴露和鞭撻封建貴族的墮落和腐敗。
  • 義大利的四個著名景點
    第一就是比薩斜塔,位於義大利託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蹟廣場上, 比薩斜塔是建立於1173年,是比薩城大教堂的其中一部分,是一座獨立的鐘樓。在剛開始建造時的設計時垂直豎立的,後來因為建造的失誤而造就了如今的斜塔。斜塔的傾斜角有3.99度,肉眼可見的傾斜。並且斜塔也被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了中古世紀七大奇蹟之一。如今每年都會有上百萬的遊客來打卡。
  • 義大利米蘭最美教堂,歷時5個世紀建成,今是時尚之都的古老地標
    作為全球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義大利可謂是深受全球遊客喜愛的著名旅遊目的國,厚重的羅馬,古老的佛羅倫斯,浪漫的威尼斯,時尚的米蘭等等,都是義大利著名的旅遊城市,這些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和豐富的名勝古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 聖索菲亞大教堂:穿越時空的建築瑰寶
    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式樣的建築先後佔據著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彰顯出其神聖的地位和文化的多樣性。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這座比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還要早1000年建成的拜佔庭風格建築,曾經是東正教牧首的駐地,也在十字軍東徵期間成為天主教大教堂。1453年後,奧斯曼帝國在滅亡了拜佔庭帝國後,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了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