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建築是石頭的史書」,之所以有如此的言論是因為教堂建築,確切來說是哥德式教堂建築。
在中國旅遊,你會發現古建築有宮殿、園林、寺廟、道觀,而去歐洲,基本就是教堂、教堂還是教堂。
但其實教堂和教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中國的歷史是連續且傳承完整的,但是歐洲可不一樣,外族入侵,民族滅亡太尋常不過了。
比如現在的義大利和歷史中的古羅馬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在覆滅古羅馬帝國過程中有一支日耳曼民族的哥特人,其稱謂含有粗俗、野蠻的意思,具有貶意。
在15世紀,義大利人掀起了復興古羅馬文化的文藝復興運動,由於義大利人對於哥特族摧毀羅馬帝國的這段歷史情仇始終難以釋懷,因此為了與這段時期有所區分,便將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稱呼為「gothic」,即「哥特」,意為「野蠻」。
而哥德式風格的建築起源於12世紀下半葉的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主要見於天主教堂。
哥德式建築的代表——巴黎聖母院
哥德式建築特徵可以概括為"高直"二字,整體風格空靈、纖瘦、高聳、尖峭。
一是採用尖券來減輕屋頂的重量,使內部空間更空曠、輕巧。
二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
著名的哥德式建築除了法國的巴黎聖母院,還有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義大利威尼斯總督府、米蘭大教堂、俄羅斯聖母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班牙科爾多瓦大清真寺。
德國科隆大教堂——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建築
米蘭大教堂——世界上最大的哥德式建築,規模雄踞世界第二,僅次於聖彼得教堂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部長廊
拜佔庭位於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原來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堡。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的則將首都遷至拜佔庭,其它國家也順其遷移被稱為拜佔庭帝國。
拜佔庭建築是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帝國的分裂,基督教的首席地位之爭不可避免,兩派教會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終於在1045年發生了基督教歷史上的第一次分裂。
東羅馬地區的教會稱為「正教」,意為「正統的」教會,長期以來華人習慣稱為東正教,而俄羅斯地區信仰東正教居多,所以俄羅斯地區的教堂建築深受拜佔庭風格建築的影響。
7世紀中葉,由於阿拉伯人的武力擴張,拜佔庭帝國日趨衰落,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蘇丹攻陷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了。而拜佔庭建築形式對伊斯蘭清真寺建築進行了不斷滲透,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拜佔庭建築在古羅馬文化的影響下,同時融入了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具有濃鬱的宗教色彩,主要有四個方面特點:
一是屋頂普遍使用"穹隆頂"。
二是整體中心突出,圓穹頂成為整個建築的構圖中心。
三是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
四是大面積用馬賽克或粉畫進行裝飾。
土耳其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目前是同屬於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個宗教博物館
威尼斯聖馬可教堂上的標誌性的鼓座
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內部粉畫裝飾
著名的拜佔庭建築主要有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和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
時間來到公元15世紀,一場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產生於義大利,並迅速席捲歐洲。
文藝的復興不光是文學方面,建築也受到了影響,由於復興指的是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因此這一時期的建築特點是揚棄了中世紀哥德式建築特點肋拱和尖形穹頂(尖券)技術,取而代之的是古希臘的柱式構圖和羅馬時期的筒形拱頂要素。
古希臘文明對歐洲文明影響深遠,同樣古希臘的建築也是歐洲建築的開拓者。
帕提農神廟有「希臘國寶」之稱,其設計代表了全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古希臘的典型建築是神廟建築。整體表現出和諧、完美、崇高的特點。最具特色的是"柱式"。
古希臘最典型的柱式主要有三種,即陶立克(仿男體)、愛奧尼克(仿女體)和科林斯柱式(毛茛葉),追求建築的簷部和柱子的嚴格和諧比例及以人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羅馬建築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在材料、結構、施工與空間創造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
券拱結構是羅馬建設和建築最大的成就和特點,這主要得益於混凝土的使用,促進了券拱的發展和定型。
同時券拱使建築形體龐大雄偉,擴大了內部空間,更具實用性。
羅馬的標誌性建築——大鬥獸場
潘泰翁神廟又稱萬神廟(外觀)
萬神廟採用的穹頂覆蓋集中式形制,中央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採光圓眼,是整個建築唯一的入光口
了解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特點,再來看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
這一時代的代表有義大利佛羅倫斯大教堂(花之聖母大教堂)和梵蒂岡羅馬教廷所在地聖彼得大教堂。
佛羅倫斯在義大利語中意為花之都。大詩人徐志摩把它譯作「翡冷翠」,這大概就是花之聖母的由來。
佛羅倫斯大教堂的中央穹頂綜合了哥德式的肋骨券、古羅馬的拱券和拜佔庭的鼓座的做法,外觀穩重,比例和諧、水平線條明顯。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哪裡?回答是梵蒂岡。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
聖彼得大教堂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是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它是全世界每一大圓頂教堂,也是第一大教堂,很顯然它不能屬於某一個國家,只能是獨立為一個所謂的教皇國。
公元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基礎上發展出巴洛克的裝飾風格,18-20世紀在巴洛克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洛可可式的裝飾。
巴洛克的藝術特點是怪誕、扭曲、不規整。基調是富麗堂皇,具有強烈的世俗享樂的味道。
羅馬耶穌會教堂內部
主要表現為炫耀財富、不囿於結構邏輯、充滿歡樂氣氛、標新立意追求新奇,代表作有羅馬的耶穌會教堂、羅馬聖卡羅教堂、德國十四聖徒教堂等。
凡爾賽宮的鏡廳
洛可可更多是室內裝飾,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S形線,愛用貝殼、漩渦和山石做裝飾題材。代表作有凡爾賽宮的鏡廳等。
總的來說,歐洲建築以石頭建築為主,受到基督教的深遠影響,基本保留下來的都是各種教堂,即便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也脫離不了原始宗教的色彩。
除了建築本身,建築裝飾的各種雕刻、壁畫和馬賽克等,這些本身就是藝術的一種形式,同時教堂本身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的功能被保留下來。因為內部珍藏著大量的文物,部分教堂還兼有博物館的屬性。
歐洲的教堂的建造大多都耗時日久,比如米蘭大教堂的完工就耗時近5個世紀,500年一直堅持同一建造理念而不放棄,這大概就是宗教的力量吧!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