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教堂就是一部英國中古時代的歷史,擁有歐洲最長中殿

2021-01-10 沙漠玫瑰

在11世紀倫敦成為英國首都之前,位於倫敦西南方向約2小時車程的溫徹斯特(Winchester),從盎格魯-撒克遜時代一直就是威塞克斯王國(Kingdom of Wessex)的都城。今天的溫徹斯特雖然早已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卻是英國最宜居的城市之一。這裡有英倫小城的風景,動靜相宜。城市有點像愛丁堡,只是要小得多,2個小時基本可以遊覽過來。

溫徹斯特除了有享譽全球的英國九大公學之一的溫切斯特公學(Winchester College)外,最著名的就是市中心的溫徹斯特大教堂(Winchester Cathedral)了。

不知道是不是我去的地方都太冷門,在英國自駕了這幾天,竟沒見一個中國遊客,溫徹斯特也不例外。不過,大教堂為了吸引中國遊客可是著實花了一番心思,入口處的信息中心居然有中文版的導覽圖。在歐洲,只有溫徹斯特大教堂這種級別的教堂才能稱為「Cathedral」,意為「主教座堂」。也就是主教在哪裡,哪裡就被「封為」主教座堂。

溫徹斯特大教堂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34年,主教比利納斯(Birinus)在泰晤士河畔多切斯特(Dorchester)成立了一個教區;648年,國王森沃爾赫(King Cenwalh)在溫徹斯特建立起一座教堂,命名為「老教堂(Old Minster)」,就是大教堂的前身;676年,主教席位從多切斯特移至溫徹斯特,教堂也隨之更名;到了公元828年前後,溫徹斯特成了英格蘭的都城,城市一天天繁榮起來,也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定居。「徵服者威廉」在11世紀統治英國後遷都倫敦,但溫徹斯特仍未失去它的宗教地位。公元1079年,諾曼人主教沃克林(Walkelin)決定在原來教堂的原址上重新建造一座宏偉的教堂。建造過程僅僅用了14年,在1093年,這座當時歐洲最大的教堂竣工了,「老教堂」同時也被拆除。沒想到,又過了14年,教堂頂部的鐘塔就倒塌了,只能重建。塔樓的重建工作一直延續到15世紀中葉才算完成,仍然保留了諾曼風格。1350-1410年,教堂主殿改造;1536-1539年修道院被解散,迴廊等建築也被拆除;1642-1648年內戰給教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壞;1660年修復了西側大花窗……數百年來,教堂就在重建-損壞-再重建的輪迴中屹立不倒。還記得與羅馬教廷決裂的亨利八世嗎?溫徹斯特大教堂就曾是他推廣新教的一個重要場所。由於大教堂建在砂土層之上,潮溼的地層表面導致教堂噩運不斷,900餘年來一直處於起伏不平的狀態。到了1906年,教堂的又一次修復工作展開,一位名叫威廉·沃克(William Walker)的潛水員數次進入受到地下水侵蝕的教堂底部,用混凝土和磚塊替換了腐爛的木質地基,直到1911年才完工,威廉也因此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王勳章。

昔日威塞克斯王國的實力,都濃縮在這座教堂裡。歷經近千年,大教堂融合了諾曼、羅馬、哥特等不同風格,主體仍為哥德式。教堂長170.1米,鐘樓高46米,中殿高24米,長160米,是歐洲中殿最長的教堂。

教堂外紀念一戰的士兵雕塑。

溫徹斯特大教堂的地位絲毫不亞於倫敦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西敏寺),近千年來,英國王室不少婚喪嫁娶的重大活動都在此舉行,包括:國王哈塔坎努特(King Harthacanute)的葬禮(1042)、威廉二世(William II)的葬禮(1100)、亨利二世之子幼王亨利(Henry the Young King)和王后瑪格麗特(Marguerite)的加冕禮(1172)、「獅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第二次加冕(1194)、亨利四世(Henry IV)的婚禮(1403)、女王瑪麗一世(Queen Mary I)與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Philip II)的婚禮(1554)。著有《傲慢與偏見》等曠世名作,與莎士比亞齊名的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長眠於此,電影《達文西密碼》也曾在此取景,都吸引了許多遊客慕名而來。

查閱資料的時候,我發現網絡上關於溫徹斯特大教堂的信息很少,僅有的一些也是錯誤百出,甚至連維基百科上的資料也不準確,可見這些資料的編寫人都是不負責任的抄來抄去。教堂官方的中英文導覽列出了十大參觀重點,我的遊覽路線也就按導覽從西窗開始:

進入教堂往後看,巨大的彩色花窗攝人心魄。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玻璃和其他教堂大相逕庭。基督教堂最典型的就是講述聖經故事的花窗,而這些花窗似乎是隨意拼上去的。這扇西窗(West Window)始建於1380年代,主要講述的是基督的生平,聖徒、先知和天使簇擁崇拜。1642年12月內戰期間,威廉·沃勒的軍隊住在教堂裡,他們認為花窗是國王和腐敗教會的象徵,將其破壞。1660年,大教堂的玻璃碎片被收集起來,組成了今天看到的這個隨意而美麗的花窗。

花窗下面靠著牆有兩尊雕塑,分別是國王查理一世(Charles I)和他的父親詹姆斯一世(James I)。1638年雕像曾豎立於中殿東端,沒想到4年後內戰爆發,雕像成了士兵們發洩情緒的「靶子」,將其賣給了班傑明·紐蘭(Benjamin Newland),後者將其帶到懷特島埋在地下保護起來。到了17世紀60年代才將雕像賣回給大教堂。

向中殿方向看去,160米長的中殿兩側是一排排高大的石柱,內部空間極為空曠,立柱一直向上延伸,給人冉冉升起直奔天堂的感覺。

教堂的地上和牆上有許多紀念碑,都是長眠於此的帝王、貴族或是名人。北側第四和第五根柱子之間就是簡·奧斯汀(Jane·Austen)的陵墓。

在陵墓的斜前方是製作於12世紀的聖水器(Font),用黑色圖爾奈大理石雕刻而成,描繪的是聖尼古拉(Saint Nicholas)生平的場景。

往前走就是唱詩班席位(Quire)和主祭壇(High Altar)。這是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英格蘭最古老的中世紀唱詩班席位,遍布雕刻精美的人物、動物和植物。一群小天使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學唱。

唱詩班的排練活動攔起了後面的主祭壇區域不能進入,只能遠遠地看一眼。祭壇是教堂的中心,1450-1475年後面的石屏建成後遭遇多次磨難:愛德華六世統治時期,在新教破壞宗教形象的行動中,石屏上色彩鮮豔的雕像成了目標。1550年,石屏甚至被一張普通的木桌所替代。1630年代祭壇重新修飾後,好景不長,聖像在1642年的內戰中被損毀,珍貴的雕塑碎片倖存下來,有些現在陳列於南耳堂,今天看到的祭壇雕像都是19世紀80年代重修的。

唱詩班席位北側左手邊是通往地下室的臺階,這裡是教堂最古老的部分。在地下室正中有一尊雕像,是由安東尼·格姆雷(Antony·Gormley)製作的《聲音 II(Sound II)》。

地下室陰森森的有點瘮人,趕快跑上來回到教堂裡。唱詩班席位北側外面是聖墓小禮拜堂(Holy Sepulchre Chapel),內有12-13世紀繪製的敘述耶穌受難的壁畫。

再往前走,在唱詩班席位外面兩側各有一組遺骨箱(Mortuary Chests),原本許多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國王都安葬在聖斯威森(St Swithun)附近,1520年代遷至教堂聖壇兩側。由於溫徹斯特重要的地位,這些國王的遺骨同樣也在內戰中遭了難,1642年士兵們將其推倒,王室遺骸散落各地,直到1661年才被放回。現在的六個大箱子裝著各位主教、一位王后,包括克努特在內的英格蘭早期國王的遺骸。

繞到主祭壇後面是聖像和聖洞(Icons and Holy Hole)。出自Sergei Fyodorov之手的20世紀後期聖像,包括首任主教聖比利納斯(Saint Birinus)和大教堂的守護聖人聖斯威辛(Saint Swithun)。下面中央的一個小洞是為了讓信徒們爬進去接進聖斯威辛的遺骨。

在聖像對面就是聖斯威辛聖祠(Shrine of St. Swithun),存放著曾任阿爾弗雷德國王私人教師的聖斯威辛主教的棺槨。主教曾留下奇怪的遺言,希望自己的墓地可以建在雨水淋到的地方。公元862年,人們遵照他的遺囑把他葬於教堂外面,一百多年後由於墳墓不堪風吹雨打,將其遷到教堂裡。原本計劃7月15日動工,但連續下了40天雨,不得不一拖再拖。於是,這一天就成了他的紀念日。所以哪怕棺槨放在室內,依然遮擋起來避雨。聖祠原建於1476年,但在1538年亨利八世「根除迷信」活動中聖殿被毀,今天看到的現代聖像繪畫是1962年重建的。

中殿正東頭的聖母堂(Lady Chapel)

在中殿東南角有一座雕像,就是之前提到的潛水員威廉·沃克(William Walker)。教堂東側是建造在沼澤上的,糟糕的地基根本無法支撐教堂龐大的重量,牆壁、地面都開始出現傾斜,窗戶也被壓彎。在20世紀初重修教堂的過程中,他多次獨自鑽到教堂6米深的地下,連續六年每天工作6小時,僅靠雙手搬運石料和一袋袋的混凝土,替換原來腐朽的木頭,支撐起教堂的基座。

潛水員身後是蘭頓主教禮拜堂(bishop Langton's chapel),門關著不能進入,從外面能看見美麗的穹頂和精美的木雕。

轉到南翼堂,這裡存放有《溫切斯特聖經(Winchester Bible)》,是12世紀所有大聖經裡最精緻的,全手工描繪的羊皮紙上,黃金和寶石點綴其中。在內戰時期的1652年,聖經一度被出售,當時克倫威爾已經成了「護國公」,下令將這些書籍收回交由溫徹斯特學院保管,於1669年歸還給大教堂。

主教塞繆爾·威爾伯福斯(Samuel Wilberforce)的陵墓

塔樓的入口處

繼續沿著教堂南側走,有一座威克姆禮拜堂(Wykeham Chantry),威廉·威克姆於1366-1404年間擔任主教,曾於1403年創作的輝煌讚美詩在1548年的新教改革中遭到破壞。威克姆不僅將主殿改造成今天看到的哥德式風格,還創立了溫徹斯特公學。

一座聖殿,就是一座城市的歷史,也見證了英格蘭從中世紀時代到內戰時期的風雨。

今天這座古都還保留著古羅馬時代的遺蹟,作為城牆防禦工事的一部分,西大門(West Gate)就位於城市主軸線的盡頭,如今是一個小型博物館。

溫徹斯特大教堂Tips:

1、開放時間:周一-六9:30-17:00,周日12:30-15:00

2、票價:9.5英鎊

3、交通:溫徹斯特火車站步行10分鐘。

4、教堂可憑門票一年內多次遊覽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相關焦點

  • 歷史:聖愛德華教堂,因其建築而受到稱讚!
    歷史:聖愛德華教堂,因其建築而受到稱讚!建築工程可能持續到11世紀至15世紀,並且在維多利亞時代也進行了翻新,位于格洛斯特郡的聖愛德華教堂建在一座前撒克遜教堂的地方。現今的大廈融合了各種建築風格。有一些諾曼磚石和早期英國類型的拱門和柱子。同樣獨特的是中殿天窗,這是晚期哥德式建築風格的見證。它的一扇門特別受到關注,正因為它的建築獨特,而受到人們的稱讚!
  • 凝聚澳大利亞歷史的聖詹姆斯教堂與聖瑪麗大教堂
    雪梨歌劇院是澳大利亞的地標性建築,但在雪梨近300年的歷史中,先人藝術家留下了許許多多星羅棋布的大教堂。這些教堂或宏偉,或高挑,每一座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特點,是一道不能忽略的風景,而且它們才是凝聚濃縮了澳大利亞歷史的所在。
  • 盤點全球十大最美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英國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總體來看,這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廊柱高大凝重,雕刻精緻優美,彩色玻璃華美絢麗,高聳的尖頂、鐘樓顯得巍峨挺拔,被認為是英國哥德式建築中的傑作。但經過13-16世紀曆代國王的不斷改建、擴建,實際上已經成了各種建築風格的大雜燴。在19世紀的最後一次修整中,設計師大膽拆除了一些非哥德式的構件和藝術作品,使得教堂部分恢復了哥特風格的原貌。
  • 旅遊:在維也納的6個最佳教堂
    【旅遊:在維也納的6個最佳教堂】導語: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一個歐洲城市,擁有大量講德語的公民。聯合國和歐佩克等世界組織都位於該市。它是一個大都市,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維也納以音樂遺產而聞名,是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故鄉。
  • 石頭的交響樂:中世紀教堂
    中世紀時期,人們意識到「宗教的統一有助於形成國家和帝國的認同感,教堂也被視為精神和政治力量的象徵」。在這個時期,教堂建造迎來了頂峰時期,和修道院一起,它們似乎成了歐洲城市裡最重要的建築。如果說「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政治史是一部教堂史並擁有眾多的早期領袖」也不為過。
  • 埋葬了超過3000名人的修道院,一座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
    我這次去英國的時間不太合適,哪兒哪兒都在修,西敏寺被擋的幾乎看不出本來的樣子。西敏寺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撒克遜人建造的教堂,「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1001-1066.1.5)」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本想去羅馬朝聖,又怕離開英國王位不穩。
  • 廣州有一座「歐洲小鎮」,內有150多座歐式建築,有上百年的歷史
    而廣州也是一個擁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兩千多年的歷史,造就了廣府文化的特色。在廣州最著名的就是「吃」文化,常言道「食在廣州」,廣州的大街小巷都很多地道的老字號,在各種琳琅滿目的美食當中,總是能夠找的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廣州早茶,在別人眼裡這也許就是一道豐盛的早晨,而在廣州人卻將早茶稱為「嘆茶」,這個「嘆」就是享受的意思。
  • 歐洲之旅必到之處——教堂
    創新·超越·歐洲旅遊卓越品牌 始於1988年,源自歐洲荷蘭 歐洲的大部分城市裡,最大的建築物就是當地的教堂。於是去歐洲旅行,教堂成為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 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安平橋,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美贊
    在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有一座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安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安平橋是國家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宋朝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安海處在水陸要道,小船作為當時主要的交通工具,已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求。於是財主黃護、僧人智淵各捐錢一萬緡始建五裡橋。安平橋作為泉州的"海上絲綢之路"之一,對泉州與中外進行經濟貿易、文化交流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
  •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霍格沃茨大廳的拍攝地就在約克教堂
    約克大教堂 (York Minster),是歐洲現存最大的中世紀時期的教堂,也是世界上設計和建築藝術最精湛的教堂之一。主要用石材建造的教堂氣勢恢宏、工藝精美,歷經數百年依然堅實、挺拔,教堂頂部的塔尖像一把把利劍直刺雲霄,給人以歷史的深邃和莊嚴,尤其是那些雕刻令人讚嘆不已。
  • 在歐洲,為什麼除了教堂就沒什麼可看的?
    在中國旅遊,你會發現古建築有宮殿、園林、寺廟、道觀,而去歐洲,基本就是教堂、教堂還是教堂。 但其實教堂和教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中國的歷史是連續且傳承完整的,但是歐洲可不一樣,外族入侵,民族滅亡太尋常不過了。 比如現在的義大利和歷史中的古羅馬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約克——是英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約克是英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與羅馬帝國及維京人有很深的淵源,其建城歷史可以回溯到西元71年,曾是羅馬下不列顛(Britannia Inferior)的首府。豐富的歷史資產帶動了約克的觀光業,每年多達兩百萬的遊客使約克成為除倫敦以外,遊客最多的英格蘭城市。
  • 法國南特大教堂起火,400歲大管風琴被焚毀
    當地時間7月18日,法國西北部南特市的南特大教堂起火。大火有三個起火點,分別是教堂大管風琴附近和教堂中殿左右兩邊起火,目前,南特檢察院以故意縱火案對此展開調查。教堂內的鎮堂之寶,一臺擁有400年歷史的大管風琴完全被燒毀。
  • 義大利最美景點之一,有一座美麗的教堂,修建了五百年
    那就是義大利。義大利是世界各地遊客去旅遊的熱門國家之一,歷史悠久的羅馬,古時經典的佛羅倫斯,情感豐富的威尼斯,潮流的米蘭等都是義大利知名度高的旅遊城市,這幾個都市擁有許久的歷史、深沉的文化和風姿多彩的名勝古蹟。說起義大利的熱門旅遊的城市,有很多城市知名的建築與景點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影響。
  • 《英國約克大教堂建築風景》小氣鬼-聯合拍攝
    約克大教堂 (York Minster),是歐洲現存最大的中世紀時期的教堂,也是世界上設計和建築藝術最精湛的教堂之一。教堂始建於公元627年,當時是一座全木結構的建築,後來在內戰中被戰火摧毀。1066年,諾曼人攻佔了約克,1080年建造了第一座諾曼式的教堂,至今仍可以看到這個教堂的基石和地下室。來到約克,一定不能錯過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約克大教堂是英國最大,同時也是整個歐洲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德式教堂,公元1220年開始興建,並於公元1470年代完工。
  • 曾被稱為「歐洲乞丐」的它,卻孕育了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愛爾蘭,西臨大西洋,東靠愛爾蘭海,與英國隔海相望,是一個和平寧靜的西歐島國,也是北美通向歐洲的通道。愛爾蘭的自然環境保持得相當好,全國綠樹成蔭,河流縱橫,素有「翡翠島國」之稱,又因為那裡草地遍布,所以又被稱為「綠島」和「綠寶石」。愛爾蘭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自然風光卻不少,它的巨人堤,香濃河,萊恩湖,莫赫懸崖以及克羅派屈克山都美麗異常。
  • 英格蘭和法蘭西的恩怨之始,看「諾曼徵服」對英國歷史的影響
    沒有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就沒有英國——這話是一種誇張,但反過來說,英國歷史的發展,卻不能沒有威廉。在「諾曼徵服」以前,英國這個一度讓世人憧憬的以「英倫紳士」聞名的國家實質上卻像是一個未曾開化的蠻荒地帶,威廉給孤島英國帶去了文明,帶去了生機和活力,「諾曼徵服」對英國歷史的發展皆也因此可以說是奠定性的。
  • 英國約克郡深度旅行攻略,一座藏著無數經典故事的城市
    倫敦有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周邊環繞著英國中部人文底蘊深厚的美麗鄉鎮,約克郡風光古老奇絕,愛丁堡美妙古雅。但是,因為擁有《呼嘯山莊》的荒野,華茲華斯的湖光山色,古都約克中世紀的老牆古街約克郡,才成為一片滋養文學的土地。古都約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城牆是羅馬人建的,約克大教堂建了250年,是英國最大的中世紀建築。木結構的房屋,維多利亞紅磚建築,保存完整的中古街道,日光下的約克就只有古雅和迷人了。
  • 一座被毀壞到只剩一座前壁教堂,澳門聖保祿教堂
    如果大家經常去旅遊的話,那麼肯定看過教堂吧。一直以來,小編看到的教堂,都是肅穆莊重,神聖不可侵犯的樣子的。雖然說我國各地的教堂和外國的教堂會有所區別,而且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其他宗教的教堂都有所區別。但是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嚴肅莊重的。
  • 歐洲5座「最美首都」,古蹟遍布,各具風情,你喜歡哪一座?
    歐洲,是世界上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這裡每一個國家都擁有美麗的風光和迷人的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旅遊資源非常豐富。華麗的巴黎、低調的柏林、冷豔的倫敦、古老的羅馬、熱情的馬德裡,這五座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名勝古蹟遍地的首都,你喜歡哪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