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有一座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安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
安平橋是國家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由於安海古稱安平,因此,此橋又稱:"安平橋",由於橋長有五華裡(即二公裡半)人們便稱它為"五裡橋";位於安海鎮西畔,俗稱"西橋"。
安平橋全座石構,用花崗巖和沙石構築的梁式石橋,橫跨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兩重鎮的海灘,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前後歷經十三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宋朝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安海處在水陸要道,小船作為當時主要的交通工具,已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求。於是財主黃護、僧人智淵各捐錢一萬緡始建五裡橋。安平橋作為泉州的"海上絲綢之路"之一,對泉州與中外進行經濟貿易、文化交流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
安平橋凝聚古代人們的智慧。這些鋪五裡橋的巨大石板是從大佰島、金門島海運過來,一塊都有幾噸之重。在古代沒有機械的條件下,工匠們匠心獨運,利用潮汐的漲落,控制運載石材船隻的位置,把一塊塊石板架裝上去,砌造而成。工匠們根據各處水流速度的差異,造成尖狀、船形狀、方形狀等各式各樣的橋墩。造型優美大方,集當時藝術、工程於一體。
地址: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
門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