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000年前的宋朝時期,福建突然興起一股規模宏大的「造橋熱」,在百十年的時間裡,閩中地區就造了大約200座橋,其中有一座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它就是福建泉州的安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
安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歷時十四年建成。這座橋長2255米,寬3-3.8米,都是由花崗巖建造的。橋面鋪著大型長石條。橋面兩側的石頭護欄上刻有獅子和蟾蜍等形象。大橋連接晉江安海鎮和南安水頭鎮,因為安海鎮古代稱安平道,故取名「安平橋」;又因這座橋長約5華裡,所以也稱「五裡橋」。
安平橋保持了800多年中國最長橋梁的記錄,直到鄭州建成黃河大橋後記錄才被打破。1961年,安平大橋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有一個叫李約瑟的英國人,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著作中寫到:「中國古代橋梁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展……特別是在福建省」。
那麼,是什麼讓福建特別是泉州,發出這麼大的動力跨海造橋呢?商貿的需要!
北宋滅亡後,宋都南遷到臨安(杭州),大量北方漢人南逃,把先進的各種技術和大量勞動力帶到南方,南方的經濟很快發展起來,特別是海外貿易,達到了一個巔峰。杭州、廣州、泉州都是當時世界性的大商港。
宋朝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三個起點之一(另外兩個是廣州和寧波)。泉州擁有優良的海港,港口設施齊全,航線暢通無阻。當時,泉州港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商貿往來。
1292年春,義大利旅行家、商人馬可·波羅來到泉州刺桐港,看著眼前檣桅如林、千帆競泊的景象,不禁感嘆:「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商人云集,黃金遍地,貨物堆積如山,難以想像……」。馬可·波羅所言非虛,宋元時期,泉州不僅是世界第一大港口,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完善的交通設施不僅是城市繁榮的標誌,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動脈。航運固然重要,陸路交通也是生活和生產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宋代,福建特別是泉州,出現了一波造橋熱潮,以適應商貿發展的需求。而宋朝時期架橋技術的成熟,也推動了這一股史無前例的造橋熱潮。
跨越近千年的安平古橋,它不僅是宋朝科技與智慧的產物,也見證了宋朝輝煌的歷史!
#拍一拍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