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龔自珍一首「祭神詩」,道出今天人才選擇的精髓

2020-12-12 江陽沽酒客

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今天發展的硬道理——題記江陽沽酒客

1839年6月初,清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因為受到清政府頑固派的打擊迫害,變革現實、振興國家的抱負無法實現,含憤棄官,決定回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老家去。

這一天,他坐在滿載圖書的一輛大車上,出了永定門南奔,一路餐風飲露,夜住曉行。沿途,他看到商業衰敗,市場冷落,田園荒蕪,民生凋敝。這死氣沉沉,「萬馬齊喑(yīn)」的景象,更增加了他的憤懣之情。

7月初的一天,萬裡無雲,驕陽似火,天旱不雨。龔自珍來到江蘇鎮江城郊長江邊,只見一座古廟前旗幟高掛,青煙繚繞,鐘鳴「鈸響」,成群結隊的人正向神龕上的玉皇大帝、雷神、風神頂禮膜拜,乞求上天下雨。

在古代求雨是人們祈求降雨的一種類似宗教的活動。在過去靠天吃飯的時候,由於人力不能及,人們只能祈求上天神明降雨,以解決生活及農耕之所需。求雨,是圍繞著農業生產、祈福豐收的巫術活動。同其他巫術一樣,求雨巫術曾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歷史中。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春旱求雨。令縣邑以水日,令民禱社稷山川,家人祀戶。」

此時旱情嚴重,不得不進行這樣的活動,不管靈不靈,死馬當活馬醫了。由於廟前人山人海,大路被阻,龔自珍只好跳下車來叫書童看好車子,自己去找人交涉。碰巧,正準備寫祭神文的吳道長是他的熟人。

吳道長問:「龔先生不是在京做官嗎?這次來到鎮江,莫非有什麼公幹?」

龔自珍答:「我已經辭官不當了,這次南下,準備在仁和老家照顧老父,請道長行個方便,招呼大家讓開一條路,讓我的大車過去。」

吳道長早知龔自珍很有才名,便笑著說:「招呼讓路不難,只是有件小事,想煩勞龔先生鼎力相助。」原來他是想請龔自珍幫助寫一篇祭神文。

龔自珍歸心似箭,不寫恐怕難以脫身,便毅然接過硃筆,在青藤紙上寫下了氣勢磅礴的四行短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道長看了龔自珍寫的祭神詩,連連贊好,便叫人們讓出了條大路。龔自珍坐在車上,向吳道長拱手告別。他望著那逐漸變小的人群,心裡在琢磨:這震撼大地、振興國家的風雷,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到來呢?

龔自珍是清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當林則徐赴廣東禁止鴉片煙時,他曾預見到英國可能侵犯,建議加強戰備,不予妥協。他為政一生都表現了「更法」「改圖」、憂國憂民、振興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己亥雜詩》就收錄了這「不拘一格降人才」一詩,就集中地表現了他的這種精神。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是一首「祭神詩」,實際是表達詩人強烈愛國主義激情的壯麗詩篇。詩人對田園荒蕪,民生凋敝的景象表示憤慨,對實行改革,打破「萬馬『齊喑』」的局面表示渴望,並明確主張只有「不拘一格降入才」才能達到振興國家的目的。

對於人才而言,其實是多種多樣的,即便到了今天他寫的詩歌都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一個國家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匯聚,更需要對他們有足夠的接納和包容,無論他們所處於任何一個領域,都應該儘量給他們,特別是真正的人才提供可以發揮的空間。

清代末年的腐朽,今天是見不到了,中國發展越來越良性,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很多人才匯聚,但是三四線城市則人才難以降臨,更難以留住,究其原因還是沒有做到不拘一格,不拘一格,都是要打破一些體制的制約,既要有遊戲規則,又要敢於打破規則進行重組,而不是因為一些無謂的門檻,讓一些碌碌無為之輩站著位置,卻讓人才無用武之地。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新時代,求賢若渴。我們需要更多優秀人才參與到新時代各方面建設當中,需要更多優秀人才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中,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氣魄,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把各方面人才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不管是國還是家,都應轉變固有的思維方式,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給更多特別是被一些門檻要求拒絕在門外的那些人才發揮的機會,這才是不拘一格的精髓。

相關焦點

  • 落紅不是無情物:龔自珍詩詞中的落花意象
    筆者並沒有精確地去統計過龔自珍詩中「落花」這一形象出現的次數,但憑著直感的認識,龔自珍對「落花」確有某種特殊的感情,且看他《己亥雜詩》中的一首: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 龔自珍:翱翔在歷史的文學殿堂裡
    龔自珍是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某天晚上,我無意間走進一片叢林裡。我隱隱約約感覺到一片黃色的燈光照亮著小道,這時的自己只想探究竟。我在心中暗暗自想這事何方神聖?在彷徨之際又聽見朗朗的讀書聲。我猜想妖魔鬼怪不會讀書,那我便是遇到神仙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即將要發生了。
  • 馮夢龍的一首詩,道出人生關鍵,什麼是「時來運轉、天命難違」?
    馮夢龍的一首詩,道出人生關鍵,什麼是「時來運轉、天命難違」?馮夢龍是明代的文學家和戲曲家,說名字大家應該不了解,但是說作品的話大家應該都有聽過,看過。那麼什麼是時來運轉,天命時運,馮夢龍的一首詩,道出人生關鍵馮夢龍在詩中寫道:前程暗漆本難知,秋月春花各有時。靜聽天公分付去,何須昏夜苦奔馳。馮夢龍寫的這是什麼意思呢?
  • 作者是清末傑出的文學家,一首七絕雄渾奔放,更充滿哲理
    下面介紹的作者是清末傑出的文學家,一首七絕雄渾奔放,更充滿哲理。贛江舟中棹歌清代:魏源峽鎖群山十萬魂,山花四月未繽繙。前林曉忽花全放,多為溪雷一夜奔。魏源是清末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他與龔自珍齊名,彼此的學術思想很接近,也有較深的友誼。魏源50歲才考中進士,曾擔任江蘇興化、高郵等地的知縣。魏源寫過大量的山水詩,生動地描繪了名山大川的壯麗景色,氣勢充沛,筆力遒勁。贛江縱貫整個江西,流入鄱陽湖。
  • 東海潮來月怒明:龔自珍的廟堂與江湖
    如今天下「衰世」已成,再進一步,勢如累卵,傾覆在即。分析其中緣由,在於帝王奉行「以一人治天下」,從而導致群臣「寡廉鮮恥」,當權者專斷橫行,下屬趨炎附勢,「其臣乃辱。榮之亢,辱之始也;辯之亢,誹之始也;使之便,任法之便,責問之始也」。與此同時,又體察到整個社會潛在的危機,在他所作《乙丙之際塾議三》中揭露司法腐敗,貪官汙吏,把持刑獄,專橫跋扈,殘害平民,而且還很有預見性的發現鴉片橫行之流毒。
  • 古人寫落花的詩詞有很多,只有這首詩境界最高,被頻繁引用
    這首詩是清代詩人龔自珍的作品。龔自珍的這首詩可謂是寫出了落花的最高境界。龔自珍不僅是清末的著名詩人,還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的先驅。龔自珍出自一個世代官宦的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擔任朝廷要職。他自己,中了進士後,也做了十幾年的官,但後來生性耿直的他看不慣朝廷的懦弱和各級官員的腐敗無能,心灰意冷之下憤而辭官。
  • 安神、祭神、供祖課選擇法
    前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神、祭神、供祖等活動越來越被重視。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把供奉神靈,祭祀神靈和供奉祖先當成人生頭等大事。但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卻不知道如何辦?特別是不知道選取什麼時間辦。常見一些人家,請來神佛,一但安好,納頭即拜,奉香供食,虔誠倒是虔誠,殊不知,若安神、祭神時間選擇不當,不但不能得到神靈的庇佑和降福,反而招來是非不斷。長此以往,致使一些人對神靈的護佑作用產生了懷疑。其實,凡神皆有靈,關健是能否按一定的要求安神和祭神。安神、祭神如此,供奉祖先也一樣。
  • 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出生死哲學
    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看似簡單卻飽含哲理蘇軾一生有很多成就,前半生順風順水,後半生卻坎坷連連。作為宋代最著名的文人大家,蘇軾精通詩詞歌賦,畫畫書法沒有他不會的,他寫出了人生的大道理,創作了很多帶有深刻哲理的禪意詩。
  • 龔自珍的一首減字木蘭花,言辭委婉,情感悲切,值得細讀
    下面介紹龔自珍的一首減字木蘭花,言辭委婉,情感悲切,值得細讀。減字木蘭花·偶檢叢紙中清代:龔自珍人天無據,被儂留得香魂住。如夢如煙,枝上花開又十年!十年千裡,風痕雨點斕斑裡。莫怪憐他,身世依然是落花。龔自珍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他的散文反映了作者的啟蒙思想,並對近代反封建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詩歌也集敘事、抒情和議論為一體,頗能矯拔頹風,更展現了詩人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苦悶與彷徨。詞人於17歲那年,在北京憫忠寺收集了一包海棠花瓣。十年之後他寓居外地,卻從書本裡發現了它,詞人感觸很深,便寫成這首詞。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龔自珍乃清末改革家,儒家行者,喜硏佛典,在修行上身體力行,其哲思闡發佛家天台宗的觀點,評擊狂禪,對淨土、華嚴等宗也有硏究。他認為佛法利益蒼生之法,若能與世間法相輔而行,必有利社會改造人心。他的世界觀充滿著濟世情懷。
  • 一首千古絕唱的小詩:抓住瞬間即是永恆
    寒山寺本是蘇州城外一座普通的小寺,名不見經傳,卻因一首小詩而名揚天下,成為千古旅遊勝地。在唐代詩人中,他算不上是個名家,但一首小詩卻流傳千古,他也成了家喻戶曉的詩人。此詩一句一景,一詩一畫,情與景完美交融,詩與畫交相呼應,神韻俊採。正是這個絕妙的瞬間,成就了偉大詩人張繼。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將這首詩刻在石碑上,已成為寒山寺一絕。《楓橋夜泊》這首詩尤其受到日本人的喜歡,他們還將其收入到日本的小學課本中。
  • 詩酒成仙:李白月下獨酌,一首詩道出愛酒的最高境界
    提起詩歌大家就會聯想到盛唐,提到盛唐大家想到的會是李白,他一生放浪形骸,「詩」、「劍」、「酒」是他的三絕,往往酒入愁腸,三分化為劍氣,七分釀成月亮,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就連最終的歸宿都是那麼天真浪漫,水中撈月成了他的終點,讓人感嘆!
  • 賞讀龔自珍的海棠詩美:童心童夢,最壯麗的海棠花潮
    清朝龔自珍《夢中作四截句十月十三日夜也》初衣解詩:海棠之美,不輸桃李梅杏。這種長在山野中的名貴花木,自唐朝開始起,從邊境四川,天府之國,移種到長安,其富麗嬌俏,別具一格。海棠是一種花葉並存的春天的花木。但是它的花態之美,是因為它的花序像傘,而花梗纖長,可以達到2~3釐米。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今天咱們再來欣賞一首冷門的催淚唐詩——邊塞派詩人高適晚年最動人的一首詩——《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寄杜二拾遺 詩題中的「杜二拾遺」就是詩聖杜甫。高適和杜甫早在開元年間就相識,當時二人都是有才而無人識,落魄不遇同病相憐。後來經歷了安史之亂,戰亂後高適曾顯赫過一段時間,做過節度使平定過永王叛亂;杜甫也入朝當了個左拾遺的小官。 但好景不長,二人不久後都被貶官。
  • 多情的元稹寫下一首情詩,每一句都感人肺腑,道出了他的一片深情
    元稹筆下的愛情也是感人肺腑,每一首愛情詩都情意綿綿,他也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遠方的戀人,寫下了很多經典的愛情詩,以這首《桃花》來說,那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詩人借景抒情,通過桃花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一片深情,還有對於過往歲月的追憶,回想到了以前的愛情經歷,於是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麼一首悽美之作。
  • 此人寫了一首拍馬屁的詩,只有短短的兩句,但其中一句成為名言!
    詩詞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於任何一個人中國人來說,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那麼只有通過唐詩和宋詞,才能夠更加快速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一千多年來,人們對於唐詩宋詞喜愛的原因。閱讀這些詩詞,不僅能夠更為系統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夠增加自己的詞彙量,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 古代一乞丐在凍死前,寫下一首世人皆知的絕命詩,道出了人情冷暖
    嘉慶年間,一位乞丐在凍死前就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其精妙深奧程度讓很多士大夫都感到羞愧。後來老者將屍體送到了官府,官府在處理乞丐屍體的時候發現了一張紙,紙上寫著一首詩:「身世渾如水上鷗,隨風逐浪到南州。飯囊日暮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一肩儘是古今愁,兩腳踢翻凡塵世。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後來經過調查了解,乞丐的身份根本無從得知,無親無故,像是外地人。
  • 今天為大家推薦李白詩酒生涯殺氣最重,最霸氣的一首詩!
    李白一生嗜酒,酒性大發便作詩,有李白鬥酒詩百篇的美譽,但除了飲酒之外,李白還喜歡佩劍,喜歡行俠仗義,其實這與盛唐時期的社會風氣有關大唐王朝以武力統一了南北方,形成了開放包容,互通有無的盛唐氣象,因此許多的文人雅士,達官貴族都喜佩劍。據說李白的劍術也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造詣非同一般。
  • 黃庭堅一首思鄉詩,仿若一幅畫卷,道盡遊子心緒,讀完令人動容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在古代時有很多的思鄉之作,這些作品留到了今天,變成了文學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黃庭堅的一首思鄉之作。戲詠江南土風宋代:黃庭堅十月江南未得霜,高林殘水下寒塘。飯香獵戶分熊白,酒熟漁家擘蟹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