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今天發展的硬道理——題記江陽沽酒客
1839年6月初,清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因為受到清政府頑固派的打擊迫害,變革現實、振興國家的抱負無法實現,含憤棄官,決定回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老家去。
這一天,他坐在滿載圖書的一輛大車上,出了永定門南奔,一路餐風飲露,夜住曉行。沿途,他看到商業衰敗,市場冷落,田園荒蕪,民生凋敝。這死氣沉沉,「萬馬齊喑(yīn)」的景象,更增加了他的憤懣之情。
7月初的一天,萬裡無雲,驕陽似火,天旱不雨。龔自珍來到江蘇鎮江城郊長江邊,只見一座古廟前旗幟高掛,青煙繚繞,鐘鳴「鈸響」,成群結隊的人正向神龕上的玉皇大帝、雷神、風神頂禮膜拜,乞求上天下雨。
在古代求雨是人們祈求降雨的一種類似宗教的活動。在過去靠天吃飯的時候,由於人力不能及,人們只能祈求上天神明降雨,以解決生活及農耕之所需。求雨,是圍繞著農業生產、祈福豐收的巫術活動。同其他巫術一樣,求雨巫術曾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歷史中。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春旱求雨。令縣邑以水日,令民禱社稷山川,家人祀戶。」
此時旱情嚴重,不得不進行這樣的活動,不管靈不靈,死馬當活馬醫了。由於廟前人山人海,大路被阻,龔自珍只好跳下車來叫書童看好車子,自己去找人交涉。碰巧,正準備寫祭神文的吳道長是他的熟人。
吳道長問:「龔先生不是在京做官嗎?這次來到鎮江,莫非有什麼公幹?」
龔自珍答:「我已經辭官不當了,這次南下,準備在仁和老家照顧老父,請道長行個方便,招呼大家讓開一條路,讓我的大車過去。」
吳道長早知龔自珍很有才名,便笑著說:「招呼讓路不難,只是有件小事,想煩勞龔先生鼎力相助。」原來他是想請龔自珍幫助寫一篇祭神文。
龔自珍歸心似箭,不寫恐怕難以脫身,便毅然接過硃筆,在青藤紙上寫下了氣勢磅礴的四行短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道長看了龔自珍寫的祭神詩,連連贊好,便叫人們讓出了條大路。龔自珍坐在車上,向吳道長拱手告別。他望著那逐漸變小的人群,心裡在琢磨:這震撼大地、振興國家的風雷,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到來呢?
龔自珍是清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當林則徐赴廣東禁止鴉片煙時,他曾預見到英國可能侵犯,建議加強戰備,不予妥協。他為政一生都表現了「更法」「改圖」、憂國憂民、振興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己亥雜詩》就收錄了這「不拘一格降人才」一詩,就集中地表現了他的這種精神。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是一首「祭神詩」,實際是表達詩人強烈愛國主義激情的壯麗詩篇。詩人對田園荒蕪,民生凋敝的景象表示憤慨,對實行改革,打破「萬馬『齊喑』」的局面表示渴望,並明確主張只有「不拘一格降入才」才能達到振興國家的目的。
對於人才而言,其實是多種多樣的,即便到了今天他寫的詩歌都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一個國家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匯聚,更需要對他們有足夠的接納和包容,無論他們所處於任何一個領域,都應該儘量給他們,特別是真正的人才提供可以發揮的空間。
清代末年的腐朽,今天是見不到了,中國發展越來越良性,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很多人才匯聚,但是三四線城市則人才難以降臨,更難以留住,究其原因還是沒有做到不拘一格,不拘一格,都是要打破一些體制的制約,既要有遊戲規則,又要敢於打破規則進行重組,而不是因為一些無謂的門檻,讓一些碌碌無為之輩站著位置,卻讓人才無用武之地。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新時代,求賢若渴。我們需要更多優秀人才參與到新時代各方面建設當中,需要更多優秀人才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中,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氣魄,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把各方面人才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不管是國還是家,都應轉變固有的思維方式,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給更多特別是被一些門檻要求拒絕在門外的那些人才發揮的機會,這才是不拘一格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