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翱翔在歷史的文學殿堂裡

2021-01-07 人文小代代

這個人的名字我想大家耳熟能詳,他是清代的明星。龔自珍是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

某天晚上,我無意間走進一片叢林裡。我隱隱約約感覺到一片黃色的燈光照亮著小道,這時的自己只想探究竟。我在心中暗暗自想這事何方神聖?在彷徨之際又聽見朗朗的讀書聲。我猜想妖魔鬼怪不會讀書,那我便是遇到神仙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即將要發生了。

原來是龔自珍在被迫讀書,後面還跟著他的教書先生。他還時不時地撇著教書先生,很不耐煩地讀著書。他像即將要脫韁的野馬一樣,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期待。中午,他如願以償地走到鎮江的南郊,看見一群人正在這裡舉行儀式,向玉皇大帝及雨神祈求降雨。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握筆凝思,準備寫祈雨的文章。龔自珍也湊了過去,忽見那個老者把筆放下,雙手合十念叨:「阿彌陀佛,大手筆來也!」原來這老者是龔自珍的老朋友。龔自珍也不推辭,大筆一寫下了著名的詩篇: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的這首詩既是抒情,又是議論,但不涉事實,議論亦不具體,而只是把現實的普遍現象,提到社會歷史的高度,提出問題,抒發感慨,表示態度和願望。他以政論作詩,但並不抽象議論,也不散文化。這也是他作詩的一個很大的特點之一。

這首詩既是清政府制度腐敗的公布。清朝政府不重視籌劃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鹽鐵生產、稅收和水利等問題,一味依賴東南的漕運,對江南人民加重剝削,致使農業生產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國家經濟的現實進行了大膽揭露和批評。

《己亥雜詩》中第八七首,「故人懷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勳。我有陰符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表達詩人對禁菸鬥爭的關注,對國家命運的關注。龔自珍知道,人世間的災難大多是人造成,是統治者昏庸無道、用人不當造成的。祈雨是無用的,即使降了雨也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國家的根本問題是用人問題,是人才問題。沒有人才,或有人才而不用,國家就永遠不會太平和富強。

這時候的龔自珍跟我們一樣正值青春年華。但他卻不同於尋常之人,才華橫溢。即使身處在當時的歷史社會他依舊不放棄那份童真。他的散文也與其詩歌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或「以經術作政論」,或直接批判揭露現實,或借題發揮,或通過論文、論事、記物、記名勝形勢對封建統治的腐朽、黑暗作批判諷刺,思想內容豐富而深刻。而表現方法也十分多樣,或直率,或奇詭,散行中有駢偶,簡括中有鋪陳,語言瑰麗古奧。

震驚!我原來是做夢了。

相關焦點

  • 落紅不是無情物:龔自珍詩詞中的落花意象
    《亦狂亦俠亦溫文:龔自珍的詩文與時代》一書通過解讀點評其詩詞文章,展現詩人的思想歷程、心靈軌跡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本文摘編自該書,由澎湃新聞經領讀文化授權發布。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自從近代統計學發達以來,文學研究者們也試圖用這種科學的方法來作為考察和剖析詩歌小說的手段。
  • 東海潮來月怒明:龔自珍的廟堂與江湖
    作為自幼學習經文訓詁,深受乾嘉漢學薰陶的龔自珍,對這樣一個行將崩塌卻依舊粉飾太平虛假繁榮的朝廷和國家裡竟然有著異於常人的敏銳眼光和真知灼見。年輕時長年隨父親遊宦於江南各地,後來又任京官,親眼目睹朝廷之腐敗,官場之黑暗,又接觸過鄉野農民,販夫走卒,對社會之矛盾,政策之弊端深有體會,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又豈是那些寒窗苦讀,只知時文八股的「兩腳書櫥」所能比擬。
  • 龔自珍的一首減字木蘭花,言辭委婉,情感悲切,值得細讀
    而李商隱有一次情緒低沉,就借酒澆愁,半夜裡竟然在海棠花下賦詩,也顯出一種悽涼氛圍。清代也有一位作者描寫海棠花,卻別具一格。下面介紹龔自珍的一首減字木蘭花,言辭委婉,情感悲切,值得細讀。減字木蘭花·偶檢叢紙中清代:龔自珍人天無據,被儂留得香魂住。如夢如煙,枝上花開又十年!十年千裡,風痕雨點斕斑裡。莫怪憐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 清末龔自珍一首「祭神詩」,道出今天人才選擇的精髓
    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今天發展的硬道理——題記江陽沽酒客1839年6月初,清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因為受到清政府頑固派的打擊迫害,變革現實、振興國家的抱負無法實現,含憤棄官,決定回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老家去。
  • 笑讀歷史文學:把中國和世界歷史逛個遍
    「遺詔裡的風波——雍正改康熙遺詔?」「觀音是男還是女?」「為何只有東宮和西宮娘娘,沒有南宮和北宮娘娘?」還有民間俗稱的「免死金牌」,誰不想要呢?這麼多的人物,這麼複雜的歷史,到了這套書裡,就變得簡潔有序,整條歷史線清晰明了。孩子們一邊聽故事,一邊就記住了非常重要的一段歷史,掌握了豐富的人文知識。隨著後續的學習和知識的積累,孩子可以慢慢填充事件的細節,使自己整個知識體系越來越豐滿,逐步搭建起了成體系的世界歷史框架。
  • 遊魚翱翔天際 飛鳥深海潛行
    他不止一次地在各種場合講過他的「從軍記」,也曾多次在文章裡復原往昔那一幕幕偶然:第一眼看到他就決定帶他走的帶兵排長王愛東,有驚無險的體檢,查體前母親給他煮的糖水雞蛋……無數個偶然成全了一個必然,那就是高中畢業回家經歷了一個秋收的徐劍,告別父老鄉親,成為一名軍人。  等待新兵徐劍的並不是當初被告知的「南中國海邊」。當運送新兵的火車在桂林換乘的時候,徐劍就知道他們的目的地不是海邊。
  • 鯤鵬為什麼能成為自由翱翔的象徵?
    作為一種文學意象,「鯤鵬」出現頻率之高,是其他文學意象難以相比的。隨著後代文學創作的不斷刷新,這一文學意象也逐漸積澱了新的文化意蘊。無論作為文學意象,還是作為文化現象,鯤鵬都是自由翱翔於天地之間的象徵,成為特別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號。
  • 《此生須盡興》裡的文學風景旖旎無邊
    《此生須盡興》是一本散文集,主要收錄了池莉、王安憶、餘華等名家發表在《北京文學》裡的作品。2020年9月,是《北京文學》創刊70周年大慶。一鼓作氣看完這本散文集,仿如時空穿越,走過一個又一個時代,那些作家記憶裡的迥異與感嘆引發的一陣陣漣漪;又好似去文學殿堂膜拜了一番,那些無聲的文字敲打著神經末梢激起的一襲通透,驚醒著逐漸疲憊鬆懈的思想,那沿路旖旎無邊的風景,一叢又一叢的花卉,一處又一處的美境,偶遇故事裡一個又一個靈魂,才是心中最美的詩,最遠的遠方……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家庭背景:龔自珍出生於顯貴之家,雙親尊佛,樂善好施,世代書香,常與名仕從遊,在這樣祥和的家庭氣氛,而居所周圍古剎林立,僧侶往來,耳濡目染下促使他幼信輪迴,為龔自珍提供一個良好的學佛環境。《龔自珍全集》記載:「居近法源寺,稍長保姆攜之入寺,輒據佛座嬉戲,揮之不去。」
  • 賞讀龔自珍的海棠詩美:童心童夢,最壯麗的海棠花潮
    清朝龔自珍《夢中作四截句十月十三日夜也》初衣解詩:海棠之美,不輸桃李梅杏。這種長在山野中的名貴花木,自唐朝開始起,從邊境四川,天府之國,移種到長安,其富麗嬌俏,別具一格。海棠是一種花葉並存的春天的花木。但是它的花態之美,是因為它的花序像傘,而花梗纖長,可以達到2~3釐米。
  • 在文學的天空中翱翔
    《尋找一隻鳥》是我個人寫作史上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它寫了許多我以前的作品裡不曾出現的故事,有許多在我以前的作品裡不曾顯示的因素。 首先是空間的改變。我曾經說,我早已經走出了油麻地,我走出油麻地時候的那種豐富性從某種意義上已經壓倒了油麻地。一個作家應該遵從他所有的生活積累和思想財富,到了我現在的年紀,我沒有理由不去使用後來的財富。
  • 翱翔紫禁、飛越長城、天地浩劫、白雲觀其變
    還有就是翱翔紫禁,這個類似迪士尼的飛躍地平線,只是效果不如迪士尼,但整體也可以的,這兩個可以二刷。還有一個兒童樂園,裡面有轉轉杯小蜜蜂碰碰車淘氣堡都是適合孩子的。室外只開了轉馬。還有密室逃脫vr體驗等單收費項目。餐廳有炸雞玉米烤魷魚,也有飯菜,物價略高,也可以帶點吃的墊墊,玩後出來旁邊奧萊吃飯。
  • 「蒼鷹翱翔於天際?」 科普微博擊碎「翱翔夢」
    「蒼鷹翱翔於天際?」科普微博擊碎「翱翔夢」 2012年06月13日08: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孩紙們,以後寫文章請表寫
  •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站在文學殿堂的昆蟲專家
    以文學氣質而論,納博科夫常常被認為接近《化身博士》的作者斯蒂文森,但他絕對自信,無論是思想深度、審美情趣、風格還是創作靈感,自己同他點評的每一部書的作者,不管是斯蒂文森、狄更斯、福樓拜或喬伊斯,都不相上下。而《講稿》裡的句法、修辭,細讀的角度和深入程度,則讓人想到他筆下的那些教師、學者和點校者,像是《普寧》裡普寧,以及《微暗的火》裡的查爾斯·金波特。
  • 好玩又有用的《笑讀歷史文學》,作文素材輕鬆積累呀
    孩子們的歷史文學素養便是大語文的核心內容,不過國內外古今歷史、文學知識系統龐大,零散、繁雜,死記硬背根本不行,需要更多的故事性元素融入,幫孩子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全書共4冊,包括了《趣味學世界歷史、文學》和《趣味學中國歷史、文學》兩大主題,共有380多個中外歷史故事和文學常識。
  • 文學:從空白文檔開始虛構歷史
    事實上,文學和歷史一直是一對如形隨影的關係。歐洲的荷馬史詩,既是歷史化的文學,也是文學化的歷史;無獨有偶,中國的《史記》,同樣既是歷史典籍,也是文學典範。甚至,與其說司馬遷相比其他史家更忠於歷史本身,不如說他以如椽的文學之筆和鮮明的價值立場參與了歷史的塑造。因此,《史記》更接近於歷史還是文學一直有爭議。「詩比歷史更真實」,亞里斯多德言猶在耳。在他看來,歷史記述已經發生的事,詩則描述可能發生的事。
  • 創造歷史:「文學藝術跨界工作坊」的誕生
    — —《中西文學藝術思潮及跨界思考》序言文學往往是在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的黑暗走向黎明的過渡期時,表現出強大的反抗性與生命力,在不可言說卻必須言說的歷史階段,文學恰然以審美的隱喻講述著反抗者想說而不可直言的話語,那便是文學義無反顧的品格!
  • 舉世矚目,藝術殿堂:羅浮宮—法國歷史最悠久的王宮
    法國羅浮宮(Louvre Museum)始建於1204年,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右岸),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同時,羅浮宮也是法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王宮。這裡曾經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后,還有許多著名藝術家在這裡生活。
  • 外國文學與歷史上的瘟疫
    無論是瘟疫在全球範圍內大流行之際還是當它銷聲匿跡之時,它都與文學的發展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息息相關。雖然它們之間的這一層關聯在瘟疫偃旗息鼓時常常被人遺忘,但是隨著近來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升級為一次全球性危機,這兩者間的關聯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 北京師範大學:教師心目中最神聖的殿堂之一
    筆者相信大家肯定是毫不猶豫地會選擇北京師範大學,它是我們廣大老師心目中最神聖的殿堂之一,是我國師範類院校中名副其實的No1。一、院校梗概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的實力確實是無可置疑的: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2016年一級學科評估(第四輪)結果,我校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戲劇與影視學、地理學6個一級學科獲評A+,2個一級學科獲評A,7個一級學科獲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