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腔因為過度接觸(或暴露於)胃液而引起的臨床胃食管反流症和食管黏膜損傷的疾病稱為胃食管反流,古代的中醫稱這種疾病為「噎膈」或「膈食」。患者常有燒心、泛酸、吞咽疼痛(有時疼痛還會向背、腰、肩、頸部放射,酷似心絞痛)或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咽部不適或異物感等症狀,反流刺激物吸入呼吸道時甚至可以發生咳嗽和哮喘。
胃食管反流及其併發症的發生是多因素的。其中包括食管本身抗反流機制的缺陷,如食管下括約肌功能障礙和食管體部運動異常等;也有食管外諸多機械因素的功能紊亂,甚至有部分患者可能是因為食管癌和胃癌引起的。
因為長期與癌症患者打交道,所以筆者所見的胃食管反流多因食管癌、胃癌等引起,也有一些患者的胃食管反流是在化療和口服一些對胃和食管黏膜有刺激作用的抗癌藥引起的。
多數化療藥和靶向藥物都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中藥中的一些對胃黏膜刺激較大的藥物如沒藥、斑蝥等,也會引起胃食管反流。因此筆者常叮囑患者在服用含沒藥和斑蝥等對食管和胃黏膜有刺激性的中成藥(如西黃丸和複方斑蝥膠囊等)時,從小劑量開始服用,慢慢加量。如有泛酸燒心等現象,立即停藥一兩天,再服用時要控制好用量。這也是很多中藥無法給定標準用量的重要原因,因為每個患者的身體耐受能力不一樣,所以中藥的用量也要因人而異。
西醫治療胃食管反流多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託拉唑、雷貝拉唑和艾司奧美拉唑等。但對於病情已經嚴重到吞咽困難的胃食管反流患者來說,質子泵抑制劑的效果有限。民國時期的名醫張錫純有一張治療「膈食」的經驗方——參赭培氣湯,可以緩解患者的這一症狀。
參赭培氣湯的組成為:潞黨參六錢,天門冬四錢,生赭石八錢(軋細),清半夏三錢,淡蓯蓉四錢,知母五錢,當歸身三錢,柿霜餅五錢服藥後含化徐徐吞之。這個方子中的柿霜餅是用外表已經結霜的柿子做成的,北方多將之做成果脯或蜜餞,它不入湯劑,而是在服用其他的幾味藥煎成的湯藥後,將柿霜餅徐徐含化。
胃食管反流患者常常有大便乾結如羊糞球的症狀,所以張錫純的這個方子中用了肉蓯蓉(淡蓯蓉是未用鹽炮製的肉蓯蓉),肉蓯蓉有潤腸通便的作用。
張錫純對這張方子的各藥作用解釋如下:「治此證者,當以大補中氣為主,方中之人參是也。以降逆安衝為佐,以清痰理氣為使,方中之赭石、半夏、柿霜是也。又慮人參性熱、半夏性燥,故又加知母、天門冬、當歸、柿霜以清熱潤燥,生津生血也。用蓯蓉者,以其能補腎,即能斂衝,衝氣不上升,則胃氣易於下降。且患此證者,多有便難(即便秘)之虞,蓯蓉與當歸、赭石並用,其潤便通結之功,又甚效也。若服數劑無大效,當系賁門有瘀血,宜加三稜、桃仁各二錢。」除用以上藥外,張錫純還會對一些噎膈病情嚴重的患者加用旋復花,且他認為武帝臺附近所產的旋復花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受時代的局限,張錫純對自己所創的這張方子的解釋並不完全科學,但基本上還是對的。中醫的優勢在於辨證施治和對症用藥,噎膈這種病,一般發展到吞咽困難的程度,病情已經不輕了,多數實際上已是食管癌或賁門癌。此時患者身體虛弱,因為飲食困難,也開始出現缺乏營養的狀況,患者會有明顯的進行性消瘦和貧血的現象,需要兼顧扶正與祛邪。
張錫純的這張方子既有針對吞咽困難的問題的用藥,如代赭石、天門冬、半夏、柿霜等;又有扶正固本的用藥,如人參、當歸等。代赭石是鐵礦石,能中和胃酸,還有補血的作用,對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紅細胞的提升很有好處。
張錫純說「若服數劑無大效,當系賁門有瘀血,宜加三稜、桃仁各二錢」,一般來說,沒有發展為食管癌和賁門癌的胃食管反流,用這張方子的效果尚屬可以。如果發展為食管癌和賁門癌,則非單純的靠這張方子就能取效的。
張錫純所說的「有瘀血」,實際是有腫瘤,三稜和桃仁都有抗腫瘤的作用。但是這點用藥也不足以治療食管癌和賁門癌,可以用參赭培氣湯為基本方,根據各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從威靈仙、冬凌草、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藤利根、莪朮、斑蝥、雄黃等有抗癌作用的中藥中選擇幾種加入進去。
公眾號:zhouzhiyuan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