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動物作為食物鏈中較為低級的動物,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淪為食肉動物的獵物。然而有些動物就比較特別,河馬就是其中的一例。一般認為,河馬是純素食主義者,但是身為食肉動物的鱷魚卻不敢輕易招惹它們。為什麼食草的河馬不怕食肉的鱷魚?我們來簡單討論一下。
首先,體型的差距為河馬贏得了絕對的優勢。河馬是陸地上體型僅次於犀牛和大象的動物了。據了解,成年河馬體長可達4米,體重能夠達到1.5噸左右,最大的河馬有2.6噸多。大體型也意味著在力量上擁有絕對的優勢,要不為什麼說恐龍能統治世界呢?
對比鱷魚,最大的尼羅鱷僅僅才1噸左右,日常鱷魚更是達不到這個標準,因此成年河馬比鱷魚體型大好幾倍,幾乎是常態。如此懸殊的差距,顯然在戰鬥中,鱷魚會感到力不從心。
此外,河馬的領地意識非常強烈。有人認為河馬屬於雜食動物,因為它們會食用一定程度的肉類。這裡我們並不討論它的歸屬問題,大多數的情況下,河馬攻擊其他動物都是由於自己的領地受到的侵犯,因此會大發雷霆。
然而,在非洲草原這塊寸土必爭的土地上,河馬和鱷魚的領地難免會有重疊的問題。因此大打出手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河馬地咬合力驚人,牙齒甚至達到了75釐米,加上皮糙肉厚,即使被鱷魚攻擊,短時間內受傷程度也不大,因此這種情況就會讓河馬選擇進攻鱷魚。
不光是鱷魚,一些在遷移過程中趟水地鹿、野牛等也會受到河馬不同程度地攻擊。鱷魚也是幼年河馬重要的捕食者之一,因此在繁殖期,母河馬為了保護自己的寶寶,也會對鱷魚進行驅趕。
最後,鱷魚對於河馬的獵殺其實是有限的。鱷魚一般通過撕咬將獵物大卸八塊,因咀嚼能力比較缺乏,對於河馬這個皮糙肉厚的大塊頭,卻是不好下口。需要多條鱷魚的配合才能吃得上這頓美餐。
對於很多動物,鱷魚一般將其拖入水中就會溺水而亡,減少了自己的能量消耗。不過這個策略貌似對河馬不太奏效。因為河馬本身就是水生生物,對於水的適應性遠比其他生物要好,這就像鱷魚的必殺技被河馬破解的一樣,完全沒有效果。
其實,河馬並非見到鱷魚就會攻擊只有當河馬在受到威脅時,才會發動自己的技能;而鱷魚攻擊河馬的成功率也非常高,但是河馬的能力也讓鱷魚不敢輕易而為之。因此,形成了一種相互制衡的局面。
你會經常發現,在同一片領地上,河馬和鱷魚一般都相安無事,這種均衡的勢力,正好維持了這兩個種群的平衡。
往期回顧:
動物從不刷牙,人類的牙齒天天刷,為什麼人類牙齒還是不如動物?
消失52年象鼩重現地球,似鼠非鼠,大象親屬,是地球環境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