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本來吃草,感染炭疽病就變成喪屍般的食肉動物,為什麼?

2020-12-16 動物志

每當炭疽病爆發,非洲就有大群河馬死亡,還活著的河馬吞噬同類屍體,然後也死去。河馬本是食草動物,為什麼感染炭疽就變成了食肉動物呢?而且還只吃同類,吃了就死,同時表現出皮膚水腫、結痂、皮下出血等症狀,像極了傳說中的喪屍,這是怎麼回事?

實際上,河馬本就吃肉,和炭疽病沒有關係。只是炭疽爆發導致大量河馬死亡,給了河馬吃同類屍體的機會,這樣又促進了炭疽病的流行,導致更多河馬死亡。

01可怕的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引發的,這是一種細菌,而不是病毒。炭疽病是一種可怕的人畜共患病,傳播極廣,各大洲都有過炭疽病爆發;易感物種極多,所有哺乳動物和眾多鳥類均可感染。炭疽病主要危害大型食草動物,包括反芻動物、斑馬、河馬和大象。

炭疽桿菌感染主要有食入、吸入和皮膚接觸三種傳播途徑。食草動物感染多是通過被汙染的土壤或草料吸入或食入。人類也較易感染炭疽病,通常是接觸感染,多發於屠宰業從業人員。

在非洲稀樹草原上,麗蠅食用病獸屍體後排出芽孢,汙染草料和土壤,使炭疽病迅速爆發。而吸血蠅類叮咬病獸,使炭疽桿菌遠距離傳播。炭疽桿菌毒性極強,能導致宿主快速死亡,死亡率高。而且芽孢休眠期很長,在南非200年前的一塊遺骨上都發現了還活著的芽孢。這幾方面是炭疽病在大草原上反覆而持久爆發的主要驅動力。

河馬感染炭疽病主要在旱季,這時候大量河馬高密度集中在少數水體中,很容易傳播病菌。

02河馬吃肉和炭疽病

食草動物能不能吃肉,吃了肉能不能消化?答案是肯定的。與草料中大量纖維素相比,肉食中的蛋白質和脂肪更容易消化,營養價值也高出許多。畜牧業長期以來有餵食肉粉補充營養的做法,直到前幾年發現這樣有傳播狂牛症朊病毒的風險,這種做法才被叫停了。

食草動物有相對複雜的消化道和協同進化的菌群,以適應草食發酵,分解肉食更輕而易舉。食草動物不吃肉,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到,肉雖易消化但不易獲取它們沒有吃肉的傢伙事,身體笨拙而且缺乏發達的犬齒和爪子,抓不到獵物,又沒有專門的裂齒切割肉。

河馬在食草動物中很特殊,它的體型特別大,有大嘴長牙,能殺死一些動物。而且它在水中領域性特別強,容易誤傷前來喝水的動物。常常一隻河馬殺死野獸,一群齊擁而上,分而食之。

有隻羚羊曾被一群非洲野犬逼進水坑裡,野犬群也下水打算將羚羊吃掉,這時河馬挺身而出救了羚羊。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隨後羚羊一動彈又激怒了河馬,被河馬咬住溺死了,屍體被野犬拖上去吃了。不管是鱷魚、野犬還是羚羊,只要是在水裡活動的東西,都可能被河馬視為攻擊對象

因此,河馬吃肉的機會比其他食草動物多,但它畢竟身軀笨重,也沒本事天天吃肉,而炭疽病的爆發給河馬提供了一個吃肉的好機會。不是河馬得了炭疽病才吃肉,而是河馬吃了屍體才得炭疽病,不要因果倒置。這樣吃了死,死了又被吃,形成惡性循環,炭疽病很容易就在河馬中大規模流行。

03河馬吃同類的下場:屍橫遍野

食草動物通常避免食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吃草不容易接觸到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比較安全。而食肉動物的抵抗力通常特別強,經常食腐的動物如野豬、禿鷲亦然,它們都不易感染炭疽病。河馬明顯沒經歷過這個選擇,因此深受炭疽病之害。

食草動物偶爾吃肉可以補充營養,但大量吃同類的肉是沒什麼好處的,不利於整個物種的生存。河馬大量吃同類屍體是種病態的表現,後果大家也看到了,就是炭疽病的大規模流行。

河馬不是炭疽桿菌最易感染的對象,野牛、鹿和羚羊這些反芻動物才是,但有很多次炭疽病流行,受害的只有河馬。例如烏幹達伊莉莎白國家公園發生過五次主要針對河馬的炭疽病瘟疫,尚比亞盧安瓜河裡也發生了三次。這幾次都死了上千隻河馬,佔種群總數的10%以上,而有蹄類和大象的死亡率不足1%。

每次瘟疫爆發期間或之前,研究人員都觀察到河馬吃同類屍體。屍體順流而下,成為下遊河馬的食物,又導致更多河馬死亡。

04河馬是食草動物還是雜食性動物

傳統觀點認為,河馬無疑是食草動物。但近幾年網上流傳一種說法,河馬是雜食性動物,確實有專家這麼說過。

一方面,河馬毫無疑問會吃肉,也有一定的攻擊性,羚羊、斑馬,甚至大象、犀牛和人類,都遭到過河馬襲擊,這在東非、南非多地均有記錄,在動物園中也有報導,並非個別地理居群或個體的行為,而是整個物種共有的低頻行為。

另一方面,食草動物吃肉的不止河馬一家,羚羊、鹿和牛也被觀察到吃腐肉、鳥蛋、幼鳥和魚等小動物,而且這些動物產後都會吞掉胎盤。如果吃一點肉就算雜食性動物,那世界上就沒有食草動物了。

同樣的標準對食肉動物也是,貓科和犬科是公認的食肉動物,但實際上小型犬科也吃大量的水果。貓科雖是高度食肉動物,但在它們的糞便中也能檢出植物性成分。

另外,與食肉動物相比,河馬是缺乏捕食的主觀動機的,它的「捕食行為」實際上是出於領域行為。

因此,食草動物和雜食動物之間的界限並非不可逾越的,我們只需要知道河馬吃肉比牛、羊這些食草動物多,不如野豬和熊,更不如貓、犬等典型食肉動物就可以了,過分糾結於這些頭銜反而不利於我們了解動物本身。

相關焦點

  • 河馬染上炭疽病毒後,為什麼開始食肉,變成像「喪屍」一樣?
    河馬染上炭疽病毒後,為什麼開始食肉,變成像「喪屍」一樣?在這種特殊的時候,應讀這個詞語顯得尤為敏感,在歷史上其實人類感染的病毒並不在少數,比如說炭疽病毒就是其中的一個,它是人畜共患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人類在感染炭疽病毒之後的症狀其實和流感非常的相似,高燒咳嗽體虛等等,但是動物在感染了炭疽病毒之後的反應卻尤為強烈。
  • 染上炭疽病的非洲河馬,為何會開始吃肉,變成食肉動物?
    染上炭疽病的非洲河馬,為何會開始吃肉,變成食肉動物?嚴格來說,河馬是一種大型的半水生的食草性哺乳動物,目前主要還是生存在非洲熱帶草原的河流、湖泊和沼澤當中,河馬看上去是屬於那種比較憨厚的外形,而且河馬白天往往都會呆著在水中,只有到夜晚才會到岸上吃草,所以大家一般都會認為,河馬是一種溫和的動物,但是實際上,河馬真的不好惹。
  • 食草動物都怕食肉動物,河馬為什麼不怕鱷魚?
    食草動物作為食物鏈中較為低級的動物,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淪為食肉動物的獵物。然而有些動物就比較特別,河馬就是其中的一例。一般認為,河馬是純素食主義者,但是身為食肉動物的鱷魚卻不敢輕易招惹它們。為什麼食草的河馬不怕食肉的鱷魚?我們來簡單討論一下。
  • 身為肉食動物,鱷魚為什麼會怕吃草的河馬?當地人告訴你內情
    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一望無際,一眼望去只能看到無邊的草地和零星生長其上的樹木,在熱帶地區也有豐茂的植被以及河流分布,許許多多的野生動物生長在這片土地之上,有一種十分原始粗獷的魅力。近些年有很多人前往非洲旅遊,因為當地特殊的環境原因,很多人在第一次去的時候都要注射各種疫苗以免感染當地疾病。另外,在那裡旅遊時還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便是一定不要隨意接近河馬的棲息地。
  • 河馬的天敵是什麼動物,河馬為什麼不怕鱷魚,它們的關係很微妙!
    鱷魚為什麼不咬河馬,河馬不怕鱷魚嗎?野外,和河馬最容易相遇的就是非洲尼羅鱷了,尼羅鱷的生活環境和河馬一樣,都是非洲熱帶地區有水源的河流中,最大個體身體長度可以達到6米,平均體長為3.7米,體重為225-1000千克,它是一種噸位級食肉動物。尼羅鱷的身體機構使它非常強壯,強有力的尾巴能夠推動它在水裡快速潛行,而且它是一種適應能力極強的鱷魚,可以通過挖掘洞穴來躲避乾旱季節。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什麼食性的動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都是肉,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通常只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儘管體型有很大優勢的食肉動物,也很少出於食物的目的去捕獵其他食肉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因。食肉動物為什麼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 植物營養較低,為什麼牛隻吃草,卻能擁有一身肌肉?
    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相比於食肉動物,食草動物的消化系統更長,食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也更長,一般食物會在食草動物體內停留14-20個小時;而在食肉動物體內會停留8-16個小時之間,這也意味著食草動物能夠從植物中獲取的能量更多。
  • 是不是吃草的動物,都比吃肉的動物繁殖率高?為什麼?
    為什麼食肉動物繁殖率都很低,食草動物繁殖率這麼高?豬是雜食性動物,牛是食草動物,北極狐是食肉動物。牛是食草動物,雖然一年四季內可以多次發情,但它們的妊娠期長達280天左右,而且有時候還是單胎或雙胎;而生為食肉動物的北極狐,雖然發情期一般固定在每年的2月到5月份,但它們通常只需要5天左右就會生下小狐狸,而且,一窩狐狸幼崽通常都有8到10個左右,一次生下十幾個也不罕見。
  • 食草的河馬,為何獅子鱷魚都不敢動它?其實河馬是個「戰坦」
    這就是為什麼很少有動物敢騷擾河馬的領地,因為一隻河馬一口就會把大多數動物撕碎。看了河馬的數據相信你對河馬在心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定位,它其實就是個戰坦,既有攻擊力,還有速度,血量又厚,而非洲獅的體重最大只有220公斤,咬合力又差,但速度和爆發力更高,所以獅子更像是一個偏戰士型的刺客,如果讓河馬和獅子來個單打獨鬥一隻河馬可以在幾分鐘內結束獅子的生命。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們確實大都處於食物鏈的底層,它們整天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甚至有些食草動物剛生下來,還沒來得及看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就成為了食肉動物的食物。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到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程度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人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除了魚類外,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我們平常吃的肉類要麼是食草動物,要麼是雜食動物,很少直接以食肉動物為食,這是為什麼呢?然而人類吃老虎,相對於吃牛,更易感染病毒。
  • 為何吃草的河馬不怕吃肉的鱷魚?河馬:鯨魚是我兄弟
    鱷魚不僅是頂級掠食者,而且在內陸水域是獨佔性的掠食者,幾乎可以殺死任何動物,但在海洋中它翻不起什麼浪花來。為什麼說是「幾乎」,因為海中巨無霸鯨魚有一個「遠房」兄弟也生活在內陸水域之中,是鱷魚完全不敢招惹的存在——河馬。
  • 吃肉的鱷魚為什麼會懼怕吃草的河馬?河馬:你還真當我是吃素的?
    河馬河馬雖然攻擊力較強,但它們卻是食草動物,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身體結構。雖然它們的牙齒非常尖銳,但是是獠牙,這種牙齒更適合進攻,但不適合撕咬,也不能將獵物撕碎。而且它們的後糟牙比較平,適合研磨植物纖維。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對於人類而言,去招惹攻擊性較強的食肉動物明顯屬於吃力不討好,一方面,食肉動物都具有較強的攻擊力,捕獵它們時,很可能會造成自己成為對方的獵物;再者,即使能夠捕獵成功,所付出的成本以及體力都遠遠高於同等體型的食草動物。所以,食肉動物不來找人類麻煩,人類已經謝天謝地了,更不用說會主動找食肉動物的麻煩。
  • 動物變成了喪屍,那麼和人變成喪屍有什麼區別?講解《動物殭屍》
    動物變成了喪屍,那麼和人變成喪屍有什麼區別?講解《動物殭屍》故事女主角挺漂亮,是這個動物園的負責人,不過動物園還沒開業就出事兒了,這天一隻猴子生病了,結果這生病的猴子變異了,變成看了喪屍,喪屍病毒還能通過空氣傳播,把另外兩隻猴子都給傳染啦!小甜他們還不知道這些事情呢。
  • 鱷魚有著「水中霸主」之稱,為什麼河馬卻不怕它?
    河馬和鱷魚是同一生境中衝突最多的兩種動物,而且鱷魚向來就有「水中霸主」之稱,在非洲最常見的鱷魚就是世界上體型第二大的鱷魚尼羅鱷,這是連「草原之王」獅子都忌憚的存在。那麼,為什麼是在獅子面前是「挨啃小天使」的河馬卻不怕鱷魚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貓不是食肉動物嗎?為什麼它們總惦記著吃貓草,還喜歡吃蔬菜?
    很多人都知道貓是食肉動物,那為什麼貓要吃草或者吃蔬菜呢?今天二貓媽就來跟大家聊聊關於貓吃草和蔬菜的話題,並介紹下哪些日常蔬菜可以給貓吃。在討論這個話題前,我們首先還是要強調一下:貓是專一性的食肉動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早已進化為以肉類為基礎的飲食,它們腸道較短並且也沒有相應的酶來幫助它們消化植物性食物。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接著說下面的內容。
  • 河馬是食草動物,為什麼連兇猛的鱷魚和獅子都不敢招惹它?
    在食物鏈中,食草動物大都處於食物鏈的底端,它們的上一級就是食肉動物,因此大多數食草動物的天敵就是食肉動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並不是所有的食草動物都有天敵,比如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大象就沒有天敵。除了大象外,在非洲大草原上,還有一種食草動物,它也是連獅子和鱷魚都不敢招惹的存在,它就是河馬。那麼,為什麼獅子和鱷魚都不敢輕易招惹河馬這種食草動物呢?
  • 陸地十大食肉動物排名,陸地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北極熊嗎!
    十大陸地食肉動物有多強,哪種食肉動物最厲害,陸地上生活著許多大型食肉猛獸,由於生活環境和區域不同,導致它們演變出了各自的生存技巧,有獨行的、有群居的、有擅長偷襲的、有擅長正面進攻的,如果將所有食肉動物作比較,到底哪種動物戰鬥力更強,更兇猛呢?
  • 吃草的河馬為何不怕吃肉的鱷魚,河馬:真當我是吃素的?
    很多人認為河馬是食草動物,但實際上它是雜食動物!在非洲,尼羅河鱷和河馬的領地有交集,大打出手是經常的事,但都是事出有因,而不是食物鏈之間的關係。鱷魚如果發現成年河馬對它有攻擊的意圖,它的內心是顫抖的,但它們如果碰到孤單的小河馬,往往食物的美味會讓它們衝昏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