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炭疽病爆發,非洲就有大群河馬死亡,還活著的河馬吞噬同類屍體,然後也死去。河馬本是食草動物,為什麼感染炭疽就變成了食肉動物呢?而且還只吃同類,吃了就死,同時表現出皮膚水腫、結痂、皮下出血等症狀,像極了傳說中的喪屍,這是怎麼回事?
實際上,河馬本就吃肉,和炭疽病沒有關係。只是炭疽爆發導致大量河馬死亡,給了河馬吃同類屍體的機會,這樣又促進了炭疽病的流行,導致更多河馬死亡。
01可怕的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引發的,這是一種細菌,而不是病毒。炭疽病是一種可怕的人畜共患病,傳播極廣,各大洲都有過炭疽病爆發;易感物種極多,所有哺乳動物和眾多鳥類均可感染。炭疽病主要危害大型食草動物,包括反芻動物、斑馬、河馬和大象。
炭疽桿菌感染主要有食入、吸入和皮膚接觸三種傳播途徑。食草動物感染多是通過被汙染的土壤或草料吸入或食入。人類也較易感染炭疽病,通常是接觸感染,多發於屠宰業從業人員。
在非洲稀樹草原上,麗蠅食用病獸屍體後排出芽孢,汙染草料和土壤,使炭疽病迅速爆發。而吸血蠅類叮咬病獸,使炭疽桿菌遠距離傳播。炭疽桿菌毒性極強,能導致宿主快速死亡,死亡率高。而且芽孢休眠期很長,在南非200年前的一塊遺骨上都發現了還活著的芽孢。這幾方面是炭疽病在大草原上反覆而持久爆發的主要驅動力。
河馬感染炭疽病主要在旱季,這時候大量河馬高密度集中在少數水體中,很容易傳播病菌。
02河馬吃肉和炭疽病
食草動物能不能吃肉,吃了肉能不能消化?答案是肯定的。與草料中大量纖維素相比,肉食中的蛋白質和脂肪更容易消化,營養價值也高出許多。畜牧業長期以來有餵食肉粉補充營養的做法,直到前幾年發現這樣有傳播狂牛症朊病毒的風險,這種做法才被叫停了。
食草動物有相對複雜的消化道和協同進化的菌群,以適應草食發酵,分解肉食更輕而易舉。食草動物不吃肉,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到,肉雖易消化但不易獲取。它們沒有吃肉的傢伙事,身體笨拙而且缺乏發達的犬齒和爪子,抓不到獵物,又沒有專門的裂齒切割肉。
河馬在食草動物中很特殊,它的體型特別大,有大嘴長牙,能殺死一些動物。而且它在水中領域性特別強,容易誤傷前來喝水的動物。常常一隻河馬殺死野獸,一群齊擁而上,分而食之。
有隻羚羊曾被一群非洲野犬逼進水坑裡,野犬群也下水打算將羚羊吃掉,這時河馬挺身而出救了羚羊。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隨後羚羊一動彈又激怒了河馬,被河馬咬住溺死了,屍體被野犬拖上去吃了。不管是鱷魚、野犬還是羚羊,只要是在水裡活動的東西,都可能被河馬視為攻擊對象。
因此,河馬吃肉的機會比其他食草動物多,但它畢竟身軀笨重,也沒本事天天吃肉,而炭疽病的爆發給河馬提供了一個吃肉的好機會。不是河馬得了炭疽病才吃肉,而是河馬吃了屍體才得炭疽病,不要因果倒置。這樣吃了死,死了又被吃,形成惡性循環,炭疽病很容易就在河馬中大規模流行。
03河馬吃同類的下場:屍橫遍野
食草動物通常避免食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吃草不容易接觸到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比較安全。而食肉動物的抵抗力通常特別強,經常食腐的動物如野豬、禿鷲亦然,它們都不易感染炭疽病。河馬明顯沒經歷過這個選擇,因此深受炭疽病之害。
食草動物偶爾吃肉可以補充營養,但大量吃同類的肉是沒什麼好處的,不利於整個物種的生存。河馬大量吃同類屍體是種病態的表現,後果大家也看到了,就是炭疽病的大規模流行。
河馬不是炭疽桿菌最易感染的對象,野牛、鹿和羚羊這些反芻動物才是,但有很多次炭疽病流行,受害的只有河馬。例如烏幹達伊莉莎白國家公園發生過五次主要針對河馬的炭疽病瘟疫,尚比亞盧安瓜河裡也發生了三次。這幾次都死了上千隻河馬,佔種群總數的10%以上,而有蹄類和大象的死亡率不足1%。
每次瘟疫爆發期間或之前,研究人員都觀察到河馬吃同類屍體。屍體順流而下,成為下遊河馬的食物,又導致更多河馬死亡。
04河馬是食草動物還是雜食性動物
傳統觀點認為,河馬無疑是食草動物。但近幾年網上流傳一種說法,河馬是雜食性動物,確實有專家這麼說過。
一方面,河馬毫無疑問會吃肉,也有一定的攻擊性,羚羊、斑馬,甚至大象、犀牛和人類,都遭到過河馬襲擊,這在東非、南非多地均有記錄,在動物園中也有報導,並非個別地理居群或個體的行為,而是整個物種共有的低頻行為。
另一方面,食草動物吃肉的不止河馬一家,羚羊、鹿和牛也被觀察到吃腐肉、鳥蛋、幼鳥和魚等小動物,而且這些動物產後都會吞掉胎盤。如果吃一點肉就算雜食性動物,那世界上就沒有食草動物了。
同樣的標準對食肉動物也是,貓科和犬科是公認的食肉動物,但實際上小型犬科也吃大量的水果。貓科雖是高度食肉動物,但在它們的糞便中也能檢出植物性成分。
另外,與食肉動物相比,河馬是缺乏捕食的主觀動機的,它的「捕食行為」實際上是出於領域行為。
因此,食草動物和雜食動物之間的界限並非不可逾越的,我們只需要知道河馬吃肉比牛、羊這些食草動物多,不如野豬和熊,更不如貓、犬等典型食肉動物就可以了,過分糾結於這些頭銜反而不利於我們了解動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