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三生萬物」,原來我們都想錯了,這才是正解

2020-12-07 下飯閱讀

哲學與科學,揭示的都是事物的本質,科學是具體化的實證知識,而哲學是知識的一種總結、概括與思考。哲學揭示的是萬物的一般規律,而科學揭示的是某個事物的特殊規律。

最美女和尚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代表著佛家的哲學,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據說這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色指的是萬物的形與質,一切萬物都有其產生的原因,不是本來就有的。而任何萬物都最終會消散,也就是空。教育人們放下執念,方得始終。意思就是不要執念於產生與消亡 ,而要樂觀的態度看待問題不要被問題束縛自身。就像我們常說的安靜,一種解釋是去到沒有嘈雜聲音的環境,一種是相對的安靜。而實際上,所謂的靜,是出自於內心。心靜則靜,心不靜即便去到絕對的安靜空間也不靜。心靜指的就是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學原理——不被外物而擾亂身心,失去正確判斷的能力。

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家的典型哲學觀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宇宙中萬物都是從一開始,量變引起質變形成二,隨著進化形成新的物質三,三生萬物。從《人類進化史》和《霍金的宇宙》二書中,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道家的這一哲學觀點。它揭示的是萬事萬物形成、發展的規律性,就像人為什麼不能生活在海裡,猴子為什麼不能進化成人類等等問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形成和發展的終極原因,只有從這個普遍的相互作用出發,我們才能了解現實事物的因果關係。

最美女道士

而在科學上,也恰恰說明了以上這兩點。

萬物都存在著一種共性,那就是所有的物質都由分子組成,而所有的分子又由原子構成。所有的原子又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和質子構成,所有質子都由中子和正電子;說到底,所有不同種類物質的基礎都是中子,正電子,負電子。此為道家中,二生三中的三。而這三種東西組成了我們現實存在的一切物質,所以它也是三生萬物的表現基礎。而在近代科學的研究下,這三種東西又是由同一種物質構成的,它叫基本粒子。它是一切存在的基本構成。基本粒子的屬性是量子,量子的屬性是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認為,微觀粒子有時表現為波動性,有時又不顯著表現為粒子性。

波粒二象性

在現代科學家的證明下,電子其實並不是一個顆粒,而是波包,一個能量波形成的結,是空間形成的駐波。如果把兩個能量包放在同一個空間相遇的時候,就會產生輻射和頻率相同的和諧共振現象或者叫做同頻共振幹涉。共振產生的結果是,疊加部分共振增益 ,震動強度會加倍,而其他部分會相互抵消。它們兩個會在空間中形成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當兩個能量波錯開時兩個能量波紋就不見了,這就是波粒二象性中的是粒子性。但這兩個能量波還在,也即是波動性。此為道家中,一生二中的二。

在佛家中,能看到的粒子性,即為色,看不到的波動性即為空。

我們能夠看到的萬物即為色,而萬物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即為空。萬事萬物的表象都與其背後的內在因素息息相關,此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色與空都是相互依存的,有什麼樣的空就由什麼樣的色,有什麼樣的色就體現著什麼樣的空,即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而萬物存在的一切的一切的共性即為能量波。也就是說,能量波即是佛家中所說的空,即為因。有了這個因才會出現色這個果。也即是道家中的歸一,三生萬物中的一,有了這個一,才會有二、三、萬物。

哲學也是從科學中凝練出來的,只是當時的科學並沒有更好的解釋方法。反而哲學更容易讓人理解世間萬事萬物的因起、變化與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該如何理解?
    佛家的空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般若智:到彼岸,脫離苦海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境……這些最核心最重要的觀點都已經包含其中。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精確落定的解脫方法:觀自在。
  • 佛教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這是佛教經典《心經》中的一句偈。闡述的是大乘佛教中的色空觀,並在《心經》中由此進一步論述了「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即「色」是由這四種特性的基本元素構成的,與通常我們所說的物質近似但又有所不同。分為兩種特性的之「色」:一種是有形的具象的物質,叫做「觸對變壞」。打個比方說就相當於我們穿的衣服、用的手機電腦、自然界存在的山川河流等等有形的東西。這些東西是可觸可見的,可以通過外力使他發生變化的,也即所謂的「觸對變壞」。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甚至很多人把這裡的「空」誤解為消極,什麼都沒有,把這裡的「色」當成美色,經常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當口頭禪,和別人開玩笑,諷刺佛教。
  •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話,不僅要結合整部《心經》來看,還要結合自己的修行來看。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都不會使你真正明白這句話。《心經》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五蘊」的問題。什麼是五蘊呢?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到底是什麼呢?
  • 佛說修行的境界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的路上,我們被色迷離,迷惑人生,妄想顛倒。修行就是要從這個自我開始,去瓦解構成自我的內在因素,淨化附著在我執意識上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六塵乾淨了,我執內在的因素,體驗和認知他們也就慢慢分解了。我執一分解,內心深處,心靈背後,那個覺性就會展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修行。
  • 念了一輩子《心經》,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悟透獲福無量!
    空中的水氣與陽光相遇,就會在我們眼前呈現一道彩虹;春天播下的種子與秋天相遇,就會在我們眼前呈現累累碩果。正所謂:「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一切法皆是觀待因緣而有的,因此萬法皆空,正如《心經》裡講的一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什麼意思?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
    《心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些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出家人口中聽到「色即是空」,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句話,尤其是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這句話與「美色」沒有任何關係。
  • 《心經》上的「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什麼區別?
    這部經裡面有一段非常著名的經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都很熟悉,道理很深。其中的「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兩句,從文字表面上來看,意思好像差不多,感覺還有點重複。那這兩句話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首先,「色」就是五蘊,就是受、想、行、識,指的是現象,我們的身體、自然界的種種事相,以及森羅萬象的種種色法。
  • 心經中講色即是空,那麼,到底有沒有色的存在?
    這是從表面意義上講,這裡的行深,還具備更深的含義。今天雲來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心經中的另一句話。這句話非常的經典,甚至許多不修行、對佛經不感興趣的人,也聽過這句話。它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心經中所說的色,指的是事物的形態,只要是有形的物體、物質,都屬於色的範疇。
  • 如何正確理解《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
    雖然很多人未聞佛法,也不曾接觸過《心經》,但是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大家定然是時常聽聞,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佛家,都廣為流傳,各種書籍和影視劇中都有出現過,即使不了解佛學的人,對這句話也大多是耳熟能詳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緣起性空與《心經》中的空存在什麼關係呢?讀過《金剛經》的人可能都知道,在這部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所以後面還有一句話:「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心經》中講的空,與這裡的「非相」又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 三生萬物:六十四卦如何演繹世界
    二、萬物演化: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數學上,常常把任意一個事物都看做「1」。《易經》上的太極就是一,是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八變六十四,六十四變三百八十四。我們從上向下看,從一到三百八十四,完全一個數字金字塔。那麼宇宙萬物的演化是否也存在著這種結構呢?王東嶽先生在《物演通論》中肯定了這一點,他同樣用倒金字塔結構演繹宇宙物演分化進程:王東嶽認為,「只有把這作為』一『的存在性解析開來,才能知道自然存在如何得以成為一系存在。」
  • 佛法講緣起性空,而這空並非否定一切
    《心經》中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心髓,它開示著般若性空的真諦。佛法講"緣起性空",而這"空"並非否定一切,空不能當作無,而是指無自性空,即無所得的般若空性見。諸法因緣起而有,故無自性;一切法因自性本空,故而有緣起現。
  •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精髓,告訴你何為色令智昏!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麼一句話。可能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句話是佛門眾人不近女色的憑證。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萬物內在的屬性都是空無所有的。從古至今,「色」字都和美色掛鈎。有個成語講到「色令智昏」,說白了就是:貪圖美色會使人頭腦發昏、失去理智,甚至將更重要的事情拋之腦後。
  • 色即是空:用現代科學的視角解讀佛學
    這本書就是在此基礎上,用現代科學和進化心理學的知識,嘗試解釋一些佛學的概念和觀點,去除了「超自然現象」的東西,比如六道輪迴、因果報應等,只留下「哲學」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論。01 「苦」從何來?在佛學中,「苦」是一個很重要概念。當初釋迦牟尼正是因為看見了「生、老、病、死」四種「苦」之後,才決定開始出世修行的,然後也才有了現在的佛教。
  • 不要再錯誤理解佛經中對空性的論述了,心性不是空性也從來不空
    所有佛經都是打開你心性世界的鑰匙,但是如果錯誤理解那這把鑰匙是打不開你心性這個大門的。用心經中的內容簡單了解一下容易對佛經產生誤解的觀點。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 淺談易經:三生萬物皆太極,一字一畫亦太極
    太極無處不在,大到宇宙生命起源,小到單體細胞分裂,都有自己的太極。太極無論大與小,都有其變化及影響,那便有了兩儀。3、太極生兩儀,兩儀為陰陽。而陰陽則是太極的根本,因為有陰有陽,才有了交互變化。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風,只有冷熱空氣交互變化,才能形成風。有風便有雨,而水是生命之源。陰陽即是根本,那陰陽到底是什麼呢?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下面的文中說到「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就好比一個金塊能夠變成種種的金器,而所有的金器都不離開一個金塊,就是一真一切真,五蘊都是真,一如一切如,五陰都是如,也就是全相皆性,所以才說「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二、別釋—色陰阿難!
  • 心經.直簡白話解
    、三、實相般若' 屬於《體》大圓鏡智即自性法身佛也、要具超凡入聖的智慧才稱之為般若智慧、【波羅密】譯為.觀音菩薩對舍利子說舍利子呀【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不要分別色與空有什麼不同 、【色即是空】色為緣起性本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