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佛教經典《心經》中的一句偈。
闡述的是大乘佛教中的色空觀,並在《心經》中由此進一步論述了「五蘊皆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那麼,何為「色」?
其實在佛教諸多經典中對此都有論述,「色」也即是「色蘊」。
在大乘經典《五蘊論》中這樣說:
云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
大乘《阿毗達摩雜論集》種如是說:
問,色蘊何相?答,變現象是色相。此有二種:一、觸對變壞。二、方所示現。
四大種即地、水、火、風四物,對應的是堅、溼、暖、動四種特性。也即「色」是由這四種特性的基本元素構成的,與通常我們所說的物質近似但又有所不同。分為兩種特性的之「色」:
一種是有形的具象的物質,叫做「觸對變壞」。打個比方說就相當於我們穿的衣服、用的手機電腦、自然界存在的山川河流等等有形的東西。這些東西是可觸可見的,可以通過外力使他發生變化的,也即所謂的「觸對變壞」。
一種是有象的抽象的觀念,叫做「方所示現」。比如各種形狀、味道、顏色等可感知的一些現象,這些各種沒有具體物質所承載的東西,它本是是抽象的而非具象的,就叫做「方所示現」。
也有將「色」分為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之說。但總體而言,「色」在佛教之中指一切可以感知感受的物質和非物質的總和,包羅宇宙世界乃至人生萬象。
而何為「空」呢?
這裡的「空」並非空無所有,而是一種本質之「空」,也即性空而非相空、理空而非事空。
佛教中講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就其本質而言是沒有實體的,也即「非空之空而曰真空」。
所謂的一切存在究其本質來說是「空性」,有點相當於物理學中所說的運動是絕對的這樣的一個說法。世間萬事萬物在沒有因緣和合而生之前沒有此物,在滅之後此事此物也就不存在,也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只是一種假名,是沒有自性的,只是一種因緣和合的際遇而已,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執念罷了,所以說一切都是空的,是「本來無一物」。
在佛教中「空」的本質也是因緣和合而成,但它又不是實體性可隨時感知的物質,更像是一種不生不滅的理念性的概念或者說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方程式。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講的是色空一體的道理。
佛教通過「空」這個概念將對世界的認知由多元論上升到一元論的高度,這與中國古代關於世界本質的認知殊途同歸,近似於老子關於「道」的概念,也即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變幻無常的,而其本質是不變的。
所以「空」這個概念其實並非是什麼都沒有,反而有點像是什麼都有的意思,即所謂的「即空即有,二諦圓融」。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亦如此,只是一種認識或者說感知的途徑不同而已。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的話,比如說你現在到的這篇帖子被看作是「色」的話,當你關閉掉電腦和手機的話,或者退出頁面的,那這篇帖子就看不見了,就像不存在一樣,也就是歸於「空」了,也即所謂的「色即是空」。而你再打開電腦或手機,即便是換一個手機或電腦打開,再次點擊打開網頁這個網頁,這篇帖子又展示在你的面前,這就相當於「空即是色」。
佛教講「色空一體」,意在破除各種執著於「相」這樣的一個誤區,過於執著於「相」,就像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一樣,那就參不透事物本來的真實面目,只有「真空得自在」,悟透了這一層,勘破成往壞空的邏輯循環,才會離苦得樂、轉迷成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