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家講空 所以也叫空門 那麼什麼是空

2020-12-05 佛理智慧

佛家講不執著,講空,那什麼是空呢?

空有五種:頑虛空,斷滅空,析法真空,體法真空,妙有真空。

『心經』裡『五蘊皆空』的空是妙有真空,是實相,實相非相。真空非空。

『色不異空』的空是頑虛空和斷滅空,是與有相對的空,東西來了就是有,沒有了就是空,有些人認為佛法就是把一切東西空掉,全沒有了。

『空不異色』的空就是認為空是空,色是色,空色是兩回事,是析法真空。

『空即是色』的空是雖然知道色相當體即空,但卻不知色相就是自性的顯現,把性、相分離了,是體法真空。

『色即是空』的空是妙有真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認為空雖空,但是妙用無比,性體雖無相,但能應緣起用。

『是諸法空相』的空也是妙有真空,實相真如,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相關焦點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為何佛教說萬法皆空,又說因果不空,是否矛盾?
    《漫談品禪第27回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中修行者剃度遁入空門,佛教說萬法皆空,又說因果不空,那麼它們之間是否矛盾?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空是一個意思嗎?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首先來看看「空」很多人對「空」,都是有誤解的,「空」不等於沒有。
  • 「空」的管理智慧——樂視、達達、及其他
    道家講「無」,佛家講「空」。道家講「有生於無」,佛家講「空有不二」。道家的無是存在的本源,而佛家的空是存在的本質。根據佛教教義:存在的現象是「四大」,存在的本質是「空」。現象與本質不二即「四大皆空」。「四大皆空」並非說四大即等於空無,而是說四大以空的智慧為最高本質。
  • 佛家所謂的「緣起性空」,是怎麼回事?
    佛家的根本教義,簡單說就是四個字:【緣起性空】。【緣起】,就是業力的因緣而起。【性空】,就是般若的空無自性。【般若】與【業力】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統一體。佛因著【業力】的緣起,而說的法,就是小乘。佛因著【般若】的性空,而說的法,就是大乘。
  • 佛教漫談:「空」是什麼?
    在談「空」之前先說一個(據說是南隱禪師的)故事。有位信徒某天忽然自覺徹悟了佛法,便到寺院找師父印証。師父為他奉上香茶再聽他詳細道來。可是當話匣一打開,信徒便沒完沒了的說個不停,讓禪師無從插咀。這故事讓我們對「空」有初步的理解:有些人在生活上不斷追尋財富和學問來充實自己,卻沒察覺到這樣做的同時亦把自己的心靈堵塞了﹔沒有空間,心靈便無法好好運作,更未能騰出心神深入理解人生。空,雖然看來是無一物,卻有其奧妙!
  • 佛教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那麼,何為「色」?其實在佛教諸多經典中對此都有論述,「色」也即是「色蘊」。在大乘經典《五蘊論》中這樣說:云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但總體而言,「色」在佛教之中指一切可以感知感受的物質和非物質的總和,包羅宇宙世界乃至人生萬象。而何為「空」呢?這裡的「空」並非空無所有,而是一種本質之「空」,也即性空而非相空、理空而非事空。佛教中講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就其本質而言是沒有實體的,也即「非空之空而曰真空」。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甚至很多人把這裡的「空」誤解為消極,什麼都沒有,把這裡的「色」當成美色,經常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當口頭禪,和別人開玩笑,諷刺佛教。這讓真正的佛弟子聽到,往往很尷尬,即使給他們解釋,也聽不進去,因為已經形成一種普遍的誤解了。其實這句話跟消極與美色沒有半點關係,這句話最容易讓人誤解的,就是「色」和「空」這兩個字。
  • 什麼叫大智慧成就?空的境界,乃至空掉以後,連空都沒有
    空寶此《宗鏡錄》是珍寶聚,能得諸佛無上大菩提法寶,一切不可思議功德。故是清淨聚,無六十二之邪見垢,八萬四千之煩惱濁故。能滿一切眾生願,能淨一切眾生心。什麼叫大智慧成就?空的境界,乃至空掉以後,連空都沒有,你打坐有個空已經不是般若波羅蜜,有個空就是有法相可得,《心經》上就告訴你:「是諸法空相」,連畢竟空也不著,不執著空。佛法不可思議,到了最高處連不可思議都沒有,真達到這個境界,才到達究竟清淨,究竟清淨就是涅槃。
  • 「空」是什麼空,《金剛經》「空」的境界
    在佛教看來,世俗凡夫的智慧不過是小聰明或者是愚妄,因為這種智慧屬於經驗的世界。這個經驗世界並非實有,故而在此世界中呈現的和認知的一切現象也非實有,而是幻象。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住」(執著),它畢竟不是對世界的全面把握,是虛妄的見識。而般若是超越了經驗世界的認識境界,它是對空的體認。
  • 佛教:緣起性空,何為空,不要被眼前虛幻的一切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佛教裡有句話叫緣起性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緣起就是說世上的所有事物或者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都是因果導致的。世間萬物沒有一件事情或者一件東西是獨立存在的都是有聯繫的,性空就是說所有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事物,其根本性都是虛無的,是空的。佛教《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緣起性空,是佛教最核心的理論,但是什麼是緣起性空,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們經常聽到、見到一些大德居士,以及專家學者也都來講「緣起性空」,但是有一些人講的並不清楚,甚至於會讓別人產生誤解。
  • 「空」這個字如何理解,小思小記
    今天騎車時,腦子裡蹦出「空」這個字,以前按照語文課本上的理解,就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虛空一片。現在看佛經多了,有時細細琢磨,發現這樣理解是偏頗的。因為很多人都做不到心裡無事,不可能一直是空的,所以說「空」應該理解為,心裡的一切都不停留,就像空的門一樣,來一輛自行車能過去,跑一輛大馬車也能過去,門依然在那邊,沒有變化,就像人心,悲喜苦樂來了,來了就來了,過去就是了,但不能堵在門上,堵在那裡的話,其他東西就過不去了,堵在那裡心就會不好。
  • 如何舉例說明理解緣起性空?
    我們講土一點,其實就是泥巴做起來的,火給它燒燒燒,燒成這樣,所以泥巴才是它的屬性,而陶瓷自己也沒有屬性。泥巴也太籠統了,泥巴是什麼?你再用物理化學的角度再去分析一下,你就發現,只要有名稱,名稱下面的東西都不是它自己,記住哦。佛經裡面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也叫假名安立,就是這個名稱給它安立上去。為什麼叫假名安立呢?
  • 佛教通史 007-人生盡道是情痴-致命的法空
    第七支,什麼是觸緣?什麼導致人對這個世界的接觸?「六入」是「觸」緣。所謂六入: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器官的感受就是人的觸緣。所以,第七支「六入是觸緣」。那,什麼又是「六入」之因?上一課講過精神和肉體的整體叫:名色。色——五蘊之一;受、想、行、識——非色四識,合起來就是:名色。名色就是特指——人。
  • 「色即是空」什麼意思?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
    《心經》中提到的這個「空」字,很多人都認為空就是沒有,其實這樣理解並不正確,「空」在佛教當中指的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並不是脫離事物之外可以獨立存在的,而是說這種現象本身就是「空」。
  • 淨宗法師:在一切皆空的世界裡該如何活著?
    「空」是佛教一個重要的概念,也是非常精華的表達,但是它的義理非常深。要證悟空性的境界,當然我們凡夫做不到。所以,我們雖然聽說「一切皆空」,要拿來指導我們的人生,還是做不到的。所謂「理深解微」,道理非常幽深,我們的理解又非常淺薄,「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這是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裡講的。這樣,空性對我們來說,確實隔得太遠。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該如何理解?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兩句話就是佛家「空觀」的集中表現,理解了它,佛學就有了根基,才能算是入門。「空」指的是萬物之源,誕生萬物的「前存在」,或者說是構成物質的基礎材料。就相當於物理學中的那個「奇點」。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經過許多年的品讀,很多人逐漸指導,《心經》中主要講的是「真空妙有」。但是,到底什麼是真空妙有呢?既然真的空了,又怎麼會存在有的可能呢?今天,如是就與大家圍繞《心經》中,空與色的關係,來與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不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 心經中講色即是空,那麼,到底有沒有色的存在?
    這是從表面意義上講,這裡的行深,還具備更深的含義。今天雲來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心經中的另一句話。這句話非常的經典,甚至許多不修行、對佛經不感興趣的人,也聽過這句話。它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心經中所說的色,指的是事物的形態,只要是有形的物體、物質,都屬於色的範疇。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我們都知道佛教有「四大皆空」之說,那麼這裡面的「四大」是指什麼呢?關於這個其實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認為「四大皆空」是指佛教修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大圓滿、大自在的般若境界。「四大皆空」是一種修煉達到極高修為的世界觀。「空」的意思並不是沒有,不是不存在,而是以我融入世間萬物,了悟宇廟人生。「空」不但不是無,正相反,「空」是萬有,但又無對待、無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