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江馬鐸)一直以來,文化館在群眾文化生活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進入新時代,文化館及其所代表的群眾文化該如何發展?昨天下午,一場由潮州日報社、市文化館、市饒宗頤學術館主辦的文化沙龍在市饒宗頤學術館精彩開講。圍繞「憶舊與追新——陳平原和文化館的故事」主題,由知名學者陳平原教授的文章《文化館憶舊》聊起,探討新時代文化館的時代擔當及群眾文化發展路徑,共建文化潮州。
活動中,陳平原教授及潮州文化名人李英群、曾楚楠等嘉賓,紛紛圍繞主題暢所欲言,帶領現場觀眾走進他們心目中的文化館。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文森,各縣區宣傳部門、文化部門負責人,部分潮州文化界專家學者、潮州歷史文化愛好者,都來到現場聆聽嘉賓們的講述。知名學者夏曉虹、林倫倫參加沙龍活動。
陳平原教授以《在地化·啟蒙性·參與感——文化館的使命與情懷》為題,回憶了他的父親、母親以及他自己的文化生活,通過各種生動的事例,揭示了文化館與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並提出了對文化館如何發揮更大作用、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思考。他認為,某種意義上,「文化」也是目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吟詩」的真正意義在「生活」。文化館應該轉變思路,更多關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投入資金和精力,支持和滿足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同時,他寄望潮州的文學創作能夠跟得上時代,與非遺傳承、古城保護以及新媒體手段等相結合,讓潮州文化真正動起來、活起來、傳下去、走出去。
各位嘉賓也紛紛回憶起他們與文化館、與潮州文化結緣的故事,並就文化館未來的發展思路提出許多真知灼見。觀眾們聽到妙處,不時與臺上互動,現場氣氛輕鬆熱烈,兩個小時的文化沙龍讓人意猶未盡。
「一期一會。今天的沙龍很有意義,值得記起。」王文森表示,聽了各位專家學者的講述,深有體會,舉辦這樣的活動非常難得,活動的主題是一個「小切口」,背後講述的是一篇「大文章」。文化來源於生活、根植於群眾中,文脈需要延續、傳承和積澱,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推動民間文化的創新發展。潮州文化不缺乏人才,也不缺乏市場,文化館要面向群眾敞開門戶、打開思路、積極作為,把文化陣地向基層延伸,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為潮州文化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承擔起新時代的使命。
【來源:潮州市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