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期貨日報
橫華國際資產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CEO張英星:
投資是在廣闊的資本市場和經年累月的淬鍊中,尋找確定性機會的學問。
做時間的朋友 嘗試在不同領域投資
回顧近20年的投資生涯,張英星曾經歷了多次市場沉浮。回憶起最早接觸投資時的情形,他告訴期貨日報記者:「1992年至1999年我在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系學習。1994年偶然看到同學在手畫股票K線圖,激發起我對股票投資的興趣,便開始跟他學習如何投資股票。」
5年後的1999年,張英星加入富邦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開始從事一線的投資管理工作。2002年,他開始學習期貨交易,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到任何時候都要防範風險。「我也看到,如果僅在二級市場投資,在行情持續低迷時,心態難免受到影響。於是,我開始進行股權投資,通過參與不同的市場避免過度交易,也投資了許多優秀的企業。」他說。
2003年參與美股市場、2005年參與港股市場,對張英星來說,每參與一個新的市場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關注不同的市場,將資金配置到有熱度市場中去,對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態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同時,對期貨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參與非常需要研究全球宏觀與大宗商品的供需關係,可以為自己後續的宏觀對衝策略打下較好的基礎。
對於2002年到2008年的中國股票市場,經歷了非典時期的「五朵金花」行情,2006年波瀾壯闊的股權分置改革大牛市,當市場喊出的「萬點論」話音未落時,2008年金融危機又將市場深深打入谷底。也是在2008年,張英星在股票市場中的一項投資因高位參與某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一年解禁後股票下跌80%,這給他上了一堂深刻的風險課。
「2009年我開始投資中資企業在香港發行的美元債,金融危機後的香港債券市場機會甚多。同時,我大量參與pre-IPO項目,投資了華西能源、光環新網、瑞斯康達、康德萊、南華期貨等上市公司。」據他介紹,當時的股權投資只有少數優秀的基金會真正追求企業長期的增長邏輯,大部分機構更看中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套利空間。
直到2015年股市的大幅動蕩以及2016年股指的熔斷,引發了張英星對過去20年股票生涯的反思。過去20年他跟隨市場的發展,參與到不同的投資領域,學習運用各類金融工具,也研究各類大師的投資哲學與體系,收穫頗豐。「但整體而言,我只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作為一個資產管理人,並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沒有形成長期可以讓自己堅守的投資體系,我們的投研隊伍也因自己的風格轉換在市場中沒有積累出明顯的優勢。」他認為,要想在這個市場生存,就必須聚焦,必須重新構建長期有效的、隨時間積累疊加的投研能力與體系。於是,他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並逐步淡出在股權投資基金裡的職務,全力聚焦二級市場。
2017年,張英星加盟南華期貨海外金融控股平臺橫華國際。2018年,以橫華國際資產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CEO的身份,向新加坡金管局申請CMS資本市場業務(capital?market?service)牌照,並成功獲批。而新加坡是全球第二大資管中心,有較好的營商環境與稅收政策,是華人海外資產配置的最佳地點之一。
總結自己20多年的投資生涯,張英星最大的三點體會是:首先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降低預期,防範風險,遵守常識;其次要跟隨市場發展,不斷學習,對新的金融工具、投資策略、行業新動向始終保持開放與饑渴的狀態;最後是要成為長期主義者,做時間的朋友,一方面完善投研體系使能力長期增長,另一方面投資企業更加注重企業的長期增長邏輯。
順勢而為 追求企業的長期價值
總結自己最核心的投資理念,張英星告訴期貨日報記者,2015年以前,他基本上是順勢而為的趨勢交易者。2015年以後,他對自己的理念進行了深刻的總結和反思。「現在我追求的是企業的長期價值和確定性的成長。更加注重根據人口結構與趨勢的長期變化,根據各年代各階層的消費行為習慣來尋找確定性的投資機會。」他說。
對於如何對個股或者行業研究,據他介紹,自己基本上都是通過統計分析與財務分析的方法來研究行業與公司的基本面。在對確定人口趨勢的把握下,重點研究未來能持續穩健發展的行業,並利用財務分析的方法尋找運營能力最好的公司,對該公司的「護城河」是否能確保公司長期獲取超額收益進行反覆驗證與確認。
在具體的分析中,張英星和他的團隊更注重微觀分析,宏觀分析、中觀分析、微觀分析三者結合的佔比大約是1∶2∶7。「宏觀分析中我們更注重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貨幣政策、貨幣流動與資產價格變化。中觀分析注重政府對整體經濟的引導與調控,從而帶來行業景氣度的變化,這兩個因素都直接決定企業的經營環境變化。在微觀分析中我們更注重企業的商業模式、所處行業的競爭格局,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握企業在未來較長時間內的確定性成長。」他解釋說,上市公司的核心價值離不開未來為股東持續創造股利的能力,他們在不斷尋找行業發展態勢清晰、「天花板」較高、企業的運營能力能確保在這個行業中獲得競爭優勢的公司,並耐心等待時間的證明。
不過,今年不可忽視的宏觀環境就是疫情對經濟產生的影響,張英星認為,這將是深遠的,且是全方面的。疫情暴發初期,很多觀點認為它屬於偶然的、一次性的突發負面衝擊,並不是系統性的經濟失調。如果說經濟危機是「重感冒」,那麼疫情導致的經濟下滑很可能就是經濟系統的一個「噴嚏」。換言之,疫情給經濟帶來的衝擊只是短期的,不改變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
可事實上,在疫情發生之前,全球治理和經濟秩序已經變得比較混亂了,而疫情激化了這些問題。隨著疫情的蔓延和全球範圍內各個國家的應對措施差異,各國人心思穩,政治、社會心態更加務實,深入落實抗疫國際合作、推動經濟復甦勢在必行,逆全球化勢頭可能有所放緩。疫情暴露出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缺失領導、協調不足、效率低下等問題,使得改革全球治理體系和全球貿易體系迫在眉睫。
因此,張英星認為,疫情可能會對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產生持續性的改變,除餐飲、娛樂、旅遊、航空、酒店等顯而易見易受影響的行業外,疫情條件下,減少人群聚集的屬性催化了新的技術手段和途徑,包括工業在內的其他產業會以新技術和方式提供產品和服務。新的工業、新的服務業較以前更容易實現增長。由於疫情管理,產業鏈上不同環節將表現出與往常不同的量價關係,因而對盈利能力產生不同的影響。「由於疫情管理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我們相信,為使經濟恢復增長軌道,宏觀管理政策將更趨積極,當然也會對證券定價產生明顯影響。」他說。
從中觀環境來看,今年創業板註冊制實施後,對A股市場和投資策略的影響也值得關注。張英星認為,結合嚴格退市制度的註冊制或是牛市開端。股市變成一個篩子,大量企業進出,好的公司留下。市場參與者的審美標準因為這兩項制度而改變,市場將建立長期穩定的估值體系,散戶投資者的比重也將大幅減少。可以預見,未來A股市場將出現長慢牛的狀況,市場的結構性投資機會始終存在。也可以預見,在私募管理行業將出現不少管理規模超過千億元的機構,這個行業的春天,剛剛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