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債逾期、私募債權人持續維權……陷入資金危局一年後,福晟集團的財務困境仍未根本性好轉。
繼「18福晟02」債券出現違約後,據財聯社記者了解,福晟集團「18福晟03」債券,又將在12月中旬進入行權日。
「部分投資人在行權日行使了要求債券發行人回購的權利,福晟集團當下無力及時償付,『18福晟02』債券因而出現違約。如12月也有投資人要求債券發行人在行權日回購,福晟償債的壓力將進一步加大。」一位證券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師表示。
按福晟集團目前狀況,「18福晟03」債券會否在12月中旬的行權日再次出現違約,存在不小疑問。
一邊是越滾越大的債務雪球,另一邊福晟國際(00627.HK)11月23日公告透露,正有意出售包括企業廣場3期物業在內的香港資產。雖然福晟國際是獨立的上市平臺,但業內人士認為,在實際控制人福晟集團出現債務危機後,福晟國際也難獨善其身,此時出售資產或是為償還債務提前做準備。
而通過出售資產方式自救,對福晟集團的幫助有多大,未來福晟集團又將何去何從,仍未可知。
一筆15億元債券面臨違約風險
中泰證券公布的受託管理人報告顯示,「18福晟03」債券規模15億元,到期日為2021年12月17日,這筆債券的行權日為今年12月17日。
對於有多少投資人預計會在行權日要求回購的問題,中泰證券董事會辦公室一位工作員向財聯社記者回應,「目前並不清楚。」
「如行權日進行登記回購的債券金額數量較大,福晟集團將面臨不小的資金壓力。」上述證券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師指出。
其進一步表示,對投資人來說,行權日是可選項:投資人可在登記系統上要求發行人在行權日對債券進行回購,也可以在行權日不行使這一權利。如果投資人在行權日要求回購,但發行人未能如約贖回,可能形成違約。
「福晟近日一筆債券出現違約,說明其當下償債能力並不強;如果有投資人在下個月的行權日,對『18 福晟03』債券也提出回購要求,這筆債券能否及時償還,面臨很大不確定性。」上述分析師補充道。
福晟集團近日在上交所發布的一份公告顯示,公司應於今年11月19日支付「18福晟02」債券的本金及利息共計6.31億元,但至11月19日,尚未支付這筆債券利息及回售本金。而這也是福晟集團首次在公募債領域出現違約。
「之前福晟集團旗下也曾出現債務違約的情況,那些是私募債。但公募債的違約,此前還沒有出現過。」上海一家房產機構分析師告訴記者。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此次違約的「18福晟02」債券於2018年11月19日起息,今年11月19日為行權日,到期日為2021年11月19日。
「10億規模的債券,應支付本息6.31億元,說明只有部分債權人要求回購,還有一部分將於明年債券到期日再進行償付。」上述房產機構分析師說。
據悉,目前由中泰證券擔任受託管理人的福晟集團公司債券共有四支:「18福晟02」債券規模10億元,「18福晟03」債券規模15億元,而「19福晟01」和「19福晟02」這兩支債券的規模,均為10億元。四支公開發行債券的規模,總計45億元。
從行權日時間節點來看,另外兩支於2019年發行的債券,將分別於2022年3月和4月到期;其中「19福晟01」行權日為2021年3月,「19福晟02」在到期前沒有設置行權日。
「從幾支債券發行及公司運營情況來看,福晟正進入債務償還的重要節點。如果能與投資人達成協議,說服投資人不在行權日要求發行人回購債券,將對公司產生正面、積極影響,為福晟走出困境贏得時間。」前述證券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師表示。
旗下上市公司變賣資產自救
受「18福晟02」債券違約影響,福晟集團主體信用被大公國際由A+下調至C,四支債券也從A+被下調至C以及CC。這是福晟集團本月第二次被下調評級,此前在11月5日,福晟集團及四支債券的信用評級,從AA被下調至A+。
「如果公募債券再次出現違約,公司主體信用評級很可能被再次降級。這不利於其後續在資本市場融資,以及項目的開發、銷售和資金回籠。」上述房產機構分析師認為。
伴隨債務的疊加,福晟集團也在積極籌措資金。在「18福晟02」債券出現違約後,福晟集團在公告中表示,「公司仍將積極籌措資金,爭取儘早完成債券本金及利息的支付。」
變賣資產是其籌措資金方式之一。不過,截至目前,就上述提及的出售包括企業廣場3期物業在內的香港資產事宜,福晟國際稱,尚未就出售達成任何具約束力的協議。
「應該是為了償還債務,而對資產進行變賣。該項目一個亮點是靠近香港教育質量還不錯的學校,但今年受疫情影響,當地整體市場銷售行情並非很理想。」香港一位地產行業分析師說。
據福晟國際2018年3月16日及3月25日公告,彼時其以13.36億港元(約合11.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香港太子道西以南與喇沙利道交界處一幢設有一層地庫的17層高住宅樓宇。公告顯示,該物業鄰近喇沙書院及瑪利諾修院學校,為九龍何文田區內高尚住宅區之一,實用面積合共約7.28萬平方呎(不包括16個泊車位及剩餘部分)。
從股權關係來看,福晟國際為福晟集團旗下上市企業。以反向收購的方式,福晟集團2015年4月通過旗下通達股份與佑威國際籤訂協議,福晟集團董事長潘偉明與一致行動人持有上市公司約61.32%的股權。2017年12月完成反向收購後,佑威國際更名為福晟國際,成為福晟集團旗下一家香港上市平臺公司。
不過福晟集團當時只將其位於長沙市的六個項目注入上市公司,總資產約28.88億元,大部分房地產項目及資產,仍保留在福晟集團。
「福晟國際擬轉讓香港項目,可能是為償還債務做準備。之前關於福晟面臨財務壓力的傳聞較多,但事件多數是在內地。如有海外融資到期出現違約,將觸發一系列機制,使上市公司陷入相當被動的境地。」香港一家投行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前述房產機構分析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自去年曝出資金鍊問題至今,福晟集團資金危局歷時已近一年。從最近公布情況來看,福晟仍沒有徹底擺脫困境,其債務問題並沒有得到真正解決。
「雖然目前暫不清楚福晟國際轉讓項目所得資金將如何安排,但應該是為化解財務困難而做出的舉動。」前述房產機構分析師稱。
世茂福晟平臺的角色爭議
在福晟集團陷入資金危局的這一年,外界曾對其與世茂建立的聯合平臺寄予厚望。市場一度認為,福晟出現債務危機,聯合平臺可能會出手紓困。但從福晟目前的狀況看,外界對於世茂福晟平臺抱有的期望值,似乎過高了。
福晟公募債出現違約,一個揮之不去的疑問是:世茂福晟平臺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平臺對於福晟集團解決債務危機起到何種作用?
今年1月13日,世茂集團與福晟集團在福州聯合宣布,雙方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同時組建世茂福晟平臺。世茂集團執行董事呂翼當時在發布會上表示,福晟部分項目此後將更名為世茂福晟聯合品牌,這部分項目將以代管模式展開。而世茂福晟是一個獨立平臺,雙方將立足現有優勢資源整合上下遊產業。
不過雙方對世茂福晟平臺如何展開合作,其框架結構如何、具體有哪些協議及條件,均未做出進一步說明。
從後續福晟集團出現一系列問題,福晟世茂平臺的處理方式來看,其更多承擔的是盤活已有資產的角色。
「作為本次的紓困對象,福晟仍以獨立的法人身份和名義對外經營並獨立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各方亦未約定紓困方應對福晟的債權、債務承擔責任,故對於紓困之前或之後的債權債務,均應由各債務主體自行承擔。」世茂福晟平臺在給記者的回覆中如是說。
在今年一月的發布會上,世茂管理層表示,福晟在大灣區有千萬平方米舊改項目,而世茂則有千萬平方米二級土儲,雙方聯合後將產生萬億級想像空間。此外,福晟已有不少拿到銷售許可證的項目,銷售好的話將對資金流形成支持。
對於成立聯合平臺,業界持有不同看法。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債務重組、債務償還的問題上,世茂福晟平臺未做出有效且相對有力的推動,而更多試圖通過合作平臺收購福晟旗下相對成熟、優質的項目,這對福晟走出困境作用不大。
「與福晟合作,可能更多是想看看有哪些可以收購的資產。價格適中的,收購過來,因此雙方的合作,未必會使福晟的危機得以解決。」香港一家投行人士如是分析。
前述證券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師則認為,世茂與福晟成立平臺,更多是通過設立聯合運營平臺給市場各方面信心,而非一個償債平臺。
其進一步表示,債務應該仍由福晟自身來償還,但目前福晟的運營及償債能力未獲得顯著待提高,這有幾方面原因。一方面,隨著債務陸續到期,福晟很難在第一時間拿出足夠多現金用於還債。另一方面,雖然福晟項目情況並不算很差,這些項目在開發運營後,也有望收回成本並形成利潤,但如果銀行等金融機構對開發資金支持不足或進行抽貸,將不利於公司運營及資金回籠。
此外,在疫情衝擊下,今年上半年開工、復工遇到阻礙,這對福晟項目的開發、銷售帶來不利影響,使其錯失一段重要的時間窗口。
就市場疑惑的問題,世茂集團方面向記者回應,組建聯合平臺後,已取得一些階段性效果,通過推進復工復產保障了上半年的交付工作,盤活了部分項目資產,促進福晟加快造血功能。作為紓困參與方之一,公司已與國有金融機構一起投入資源幫助福晟集團紓困,陸續協助福晟恢復正常經營秩序。
一位接近世茂集團的人士表示,「債務重組過程複雜,涉及面也很廣。將債務逐步償清,平臺在發揮各自優勢協助的時候,不僅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也需要債權人各方支持。」
「平臺原有的紓困模式,在推進過銷售及債務重組過程中,受外部壓力及內部環境影響,不斷出現新的挑戰,但未來是否會有更優化的方案也未可知。」上述接近世茂集團的人士說。
(編輯:王星)
版權所有
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文中圖片除非有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如若發現有侵犯您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qygc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