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雜誌
中國公布轉基因「超級豬」,更不易染病,何時能上餐桌?
更好地防控重大傳染性疫病一直是中國生豬產業發展的「軟肋」;而通過育種獲得抗病能力更高的種豬,亦因此成為了中國當前畜牧科技中的重要領域
圖/Unsplash
文|《財經》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9月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官方網站公布的消息顯示:該所牧醫所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等相關優勢單位獲得全球首例抗3種重大疫病豬。這種豬能在抵禦相關疫病的同時保持正常生產性能。
在此之前,中國相關研究界對「轉基因豬」的研發主要聚焦在新品種培育、推進異種器官移植、提高豬的生產性能及口味等方面,並曾先後研發出減少汙染的「環保豬」、不長肥肉的「健美豬」及在體內可合成大量ω-3脂肪酸的「保健豬」等。
隨著多種生豬疫病的頻頻出現對產能造成較大影響,中國相關的研發機構及資源投入,近年來亦開始向「抗疫」領域傾斜。非洲豬瘟造成的國內豬肉漲價效應已持續近3年,相關的研發成果或將給畜牧養殖業帶來新的防控解決方案,例如儘可能減少會致死的病毒傳染對生豬產能的影響等。
但與疫苗等常規性畜禽類養殖業的防疫措施相比,轉基因技術仍面臨技術研發時存在不確定性、推廣時認知度不高及消費者擔憂等一系列的挑戰。整體而言,中國對轉基因技術研究及應用多年來也一直維持著「積極穩妥」的基本政策,即在研究上大膽,在推廣中慎重。
如何抗病毒?
豬共有38條染色體,其中包含18對常染色體及X、Y性染色體。目前的研究表明:豬的全基因組包含約30億個鹼基對,和人類的基因組大小接近,並且與人類基因組有眾多的保守同源區域。
從研發角度來看:1985 年,相關研究人士已利用顯微注射的方法把 MT為啟動子的人生長激素融合基因(MT/hGH)注射到豬受精卵的雄原核內,並將這些受精卵移植入假孕母豬,最終獲得了世界上第1批轉基因豬;近年來,中國對轉基因豬的研發則主要聚焦在新品種培育、建立人體疾病模型、推進異種器官移植、提高豬的生產性能及口味等方面。
而繼醫藥開發之後,如何通過轉基因技術提高豬的抗病力和適應性,亦逐漸成為研發熱點。2017年,世界首例「帶有抗豬瘟病毒基因的克隆豬」在吉林大學農學部誕生,被國內相關媒體報導為是首次培育「帶有抗豬瘟病毒基因的克隆豬」獲得成功。
對於全球首例抗3種重大疫病豬研究的意義,上述團隊的首席專家李奎指出: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是一種高致病性傳染病,能造成妊娠母豬早產、晚期流產、死胎、弱胎等繁殖障礙,並導致仔豬和生長豬的呼吸系統疾病。另外,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豬德爾塔冠狀病毒等兩種冠狀病毒,會導致仔豬的致命性腹瀉。但截至目前,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方法來預防或控制這3種疫病。
以2019年為例:各種傳染性疫病給全球生豬產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數千億美元。因此,更好地防控重大傳染性疫病一直是中國生豬產業發展的「軟肋」;而通過育種獲得抗病能力更高的種豬,亦因此成為了當前畜牧科技中的重要領域。
所謂「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更為通俗的叫法為「豬藍耳病(Blue Ear Disease)」、「神秘豬病」、「豬瘟疫」等,1991年國際規範統稱為豬繁殖和呼吸障礙症候群(Porcine Reproductive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該病由球狀囊膜病毒引起,可導致母豬出現流產、早產、死胎等繁殖障礙;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則與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豬輪狀病毒(PoRV)等類似,均為世界性的豬病毒性傳染疫病,在中國所有養豬省份均有發生和流行;豬德爾塔冠狀病毒(又被稱豬丁型冠狀病毒,PDCoV),2012年首現於中國香港豬群。
「從抗病的動物體內克隆出相關基因,將其轉移給易感染動物以提高其抗病力和適應性,或者對畜禽類病原體基因組結構進入深入研究,挑選出致病基因的反義基因,然後將其導入畜禽細胞,使侵入畜禽體內的病原體所產生的 mRNA 不能表達,從而起到抗病作用。」由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及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編輯、並於2012年時出版的《轉基因30年實踐》一書中有上訴相關介紹。
查詢刊發前述抗3種重大疫病豬成果的生物學國際期刊《eLife》相關論文可見:與前述這些技術相比,此次研究的技術途徑是通過基因組精準編輯技術,同時對CD163基因第7外顯子和pAPN基因第2外顯子進行編輯,使病毒受體CD163和pAPN蛋白失活,成功獲得CD163和pAPN雙基因編輯豬,使病毒不能進入豬體內,從而有效預防這些疾病。
李奎的公開介紹顯示:活體攻毒結果表明,該雙基因編輯豬可同時抵抗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病毒和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感染,並顯著性抑制豬德爾塔冠狀病毒的感染。上述3種病毒在未經編輯的野生型對照豬均能建立感染並導致其發病。
商業化前景如何?
此外,前述該研究結果也指出,從經濟效應來看:通過多年飼養觀察、繁殖和國家種豬測定中心性能測定及屠宰實驗,表明該雙基因編輯豬繁殖及生產性能正常。
「抗病的同時不能耽誤長肉」,則正是備受各類疫情「折磨」的生豬養殖界格外關心的一點。而轉基因技術並非解決上述一系列豬疫病的唯一防控途徑。
以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為例,其與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輪狀病毒的混合感染率為26.19%—51.79%。在缺乏有效治療措施的前提下,疫苗接種是已進入生豬養殖業進行產業化實踐的防控手段。因單苗的免疫接種往往不能產生非常好的效果,多聯疫苗的研發及應用一度被認為是解決中國豬病毒性腹瀉混合感染問題的關鍵。
以國內某研究機構從2003年左右開始不斷推陳出新的疫苗為例:其最新的三聯活疫苗在2014年左右已獲得國家二類新獸藥註冊證書,在全國多個省市進行推廣後,相關的銷售產值已達數億元。
「目前市面上相關三聯疫苗的主動免疫保護率和被動免疫保護率分別為96.15%和88.67%。」亦有生豬養殖行業人士對《財經》記者指出,「疫苗對單一感染與混合感染均有效,與同類滅活疫苗比,其免疫保護率提高了10%~15%,解決了中國多種病原混合感染無有效解決方案這一行業難題,同時解決了中國豬輪狀病毒無疫苗可用的現狀。」
但其也認為:目前市面並無針對上述3種疾病的疫苗,針對相關特定疾病的免疫保護率亦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近年來,由於豬的經濟重要性和醫學研究價值,相關各方對豬基因組研究及「轉基因豬」的熱情和投入「相對比較大」。
與業界的熱絡相比,近年來,中國對轉基因技術研究應用的基本政策是「積極穩妥」,即在研究上大膽,在推廣中慎重。
前者旨在佔領轉基因技術制高點,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例如,前述「抗病毒豬」研究就得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
後者則注重嚴格按照國際標準和國家法規程序,穩步推進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商業化應用,確保安全。目前中國對轉基因產品的標識管理制定了相應的法規,而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目錄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應當有明顯的標識。
對於部分人士所指出的「抗病毒豬」的安全性及能否上餐桌等問題,多位相關人士均對《財經》記者表示:短期內應將其作為一項技術儲備來看。其相關產品能否及如何上市取決於一系列因素,不確定性很大。
亦有相關消息顯示:參與此次「抗病毒豬」研發的亦有國內集遺傳育種、人工授精、繁殖選育、技術推廣於一體的種業企業。這正是近年來國內部分轉基因動物品種研發過程中比較普遍的一種模式。
2018年,歐洲的一項相關研究亦通過轉基因技術培育出對高致死性病毒有抗性的「超級豬」。近期則有相關外媒報導稱:幾年內轉基因豬肉和加工食品即會流入市場。
截止到2020年9月,全球被部分國家批准上市的商品化轉基因動物,只有轉基因三文魚唯一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