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汪毅 ‖ 安嶽紫竹觀音:美的形態

2020-12-15 澎湃新聞

原創 汪 毅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自古以來,四川和重慶地理同域、歷史同脈、文化同源,有「巴蜀」之稱。根據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七次會議精神,四川與重慶決定聯合打造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經網友推薦、專家評審,《華西都市報》於2020年11月19日公布了「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計30處,分布於四川和重慶。作為佛教石刻藝術類型,四川僅有安嶽紫竹觀音進入「新地標」,使之成為四川佛教石刻藝術的「封面」。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普及並強化新地標意識。以紫竹觀音為主要元素,設計安嶽「新地標」(Logo),使之不僅用於安嶽城市打造和旅遊標誌(如同成都的太陽神鳥、敦煌的反彈琵琶雕塑等),而且圍繞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徽章、工藝品、印製品等);同時,將徽記(Logo)向省(含重慶)、市(資陽市)推介,體現其品牌價值。

二、做好策劃。藉助獎牌(複製品)、安嶽新地標Logo、巴蜀文旅走廊新地標相關資料、紫竹觀音組照(表達不同角度之美)、評介報刊、碑記文獻等,在安嶽圓覺洞、毗盧洞設置陳展專櫃或專櫥,使之通過新媒體公眾號等方式進行推送,以營造氛圍,提升旅遊品質,增加看點,廣為傳播,實現「新地標」的價值和意義。

紫竹觀音:美的形態

汪 毅

安嶽石刻藝術系中華石窟藝術的瑰寶之一,具有普遍的審美價值和意義,特別是紫竹觀音這尊美神。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對安嶽石刻藝術情有獨鍾,題署安嶽石刻及文物點竟達十餘處,頗為少見。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題「安嶽石刻藝術」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題署安嶽石刻及文物點

1984年3月,著名英籍女作家韓素音專程到安嶽考察石刻,並讚嘆紫竹觀音「我到過許多國家,見過許多摩崖石刻藝術,像這樣精美絕倫的還是第一次見到,真是太美了,太有意思了」,並特地撰寫《古代朝聖道上的安嶽和大足》發表於1984年5月26日《中國日報》(英文版)第5版「旅遊」專欄(1984年11月25日,《安嶽文藝》第5期發表韓素音文章的中文譯文);1991年5月,她還為之題署「紫竹觀音很美,確實值得專程參觀。」

1984年3月,英籍華裔作家韓素音考察安嶽石刻(汪毅 供圖)

《古代朝聖道上的安嶽和大足》韓素音文(《安嶽文藝》轉載,1984年11月,楊盛忠先生譯)(汪毅 供圖)

1991年5月6日,英籍華裔作家韓素音題詞:紫竹觀音很美,確實值得專程參觀(汪毅 供圖)

1986年春,著名美學家、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會長王朝聞先生親臨安嶽考察,將安嶽石刻特徵歸納為「古、多、精、美」四大特點;在參觀考察後,感慨題寫「安嶽石刻堪稱國家瑰寶。永久價值是客觀存在,不是任何虛無主義所能抹殺的。」

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會長王朝聞題:安嶽石刻堪稱國家瑰寶。永久價值是客觀存在,不是任何虛無主義所能抹煞的(汪毅 供圖)

而這尊值得去「專程參觀」的紫竹觀音,具有集合式美,尤以世俗美、形體美、形體美、破格美等為審美標誌。

其一,世俗美。這種美,準確地說屬於世俗化的拜美。它縮短了佛與世俗的距離,調節了信眾對釋氏三寶若即若離的關係,是對佛教教義的一種特殊逆動,反映著神的「人」的使命和獨特的情思,表現出創作主體的美好憧憬和塵世觀念。因此,世俗美結構了更多能接受它的美的一個偌大層面,拓寬了審美領域,升華了審美檔次,使宗教藝術的美學意義突破宗教藝術本身而顯得更為寬泛。

1986年1月21日,《中國旅遊報》發表汪毅詩歌《紫竹觀音》

一般而言,教義往往排除色相,藝術卻玩味色相,而佛教藝術則是以色相說色相之形而上的觀照。由此,從對佛教教義的逆動轉入審美認知是需要膽識的。因為在佛教的兩重性中,具有牴觸現實中的人性、削弱藝術中人性所展示美的一面。故在雕刻過程中,佛教意識必然妨礙甚至桎梏藝術家對美的創造和憧憬。因此,安嶽石刻藝術所展現美的自由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是安嶽古代藝術家在創作上掙脫佛教鎖鏈並進入自覺意識創作而成。以紫竹觀音為代表的世俗美告訴人們:美,是難以禁錮的,哪怕這種禁錮力量很大,甚至大得驚人。

紫竹觀音除表現觀音經變內容的意義和神性特徵外,在審美主體「移情作用」之下,它變得有知覺、有情感、有少婦漾著的成熟之美。因此,與其說它被神聖化和被超自然的「神光圈」環繞,毋寧說是表達了雕刻藝術家對生活最熱烈、最天真的渴望——使紫竹觀音傾向於具有人的特性,幻化為自己的心愛人。看,紫竹觀音富有彈性的肌膚,浪湧著的青春活力以及不見神性光輝的表情,不正是對戀人奉出的美和愛嗎?這種表情的傳達,反映了雕刻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主觀的具體化和客觀的人文主義化思想,從而使紫竹觀音與現實人性(嬌娃)、理想佛性(菩薩)巧妙而自然融合。紫竹觀音的世俗美,不僅使現代女性能分享到它的知覺、感情、成熟的美,而且還可能由它美妙的坐姿而使自己不由自主地擺開與之相似的姿勢,產生「內模仿」,從而體驗到心理學家洛茲出色地描述過的那樣:「把我們的生命與剛剛初綻開的生命等同起來,在我們靈魂裡感到輕柔地懸在半空中的枝條那樣喜悅。」

安嶽紫竹觀音(汪毅 供圖)

其二,線形美。如果喻紫竹觀音是一幢美的大廈,那麼線形美則是這幢大廈的支架。因為線形美使紫竹觀音本身概括性的瞬間表情得以最傳神的定格,並使欣賞者的視覺感官直接感知,產生溫柔、喜悅的最佳效應。線形美由線條美和形體美組合。所謂線條美,即指不同形狀的線條或直線或曲線所顯示的美。不同形狀的線條具有審美的不同效果。雕刻藝術家在鐫刻紫竹觀音時,非常注意線條美的表述:一方面,努力避免用方形、直線的剛硬去褻瀆紫竹觀音那令人百看不厭的秀色;另一方面,努力體現由曲線美規律所顯示紫竹觀音的優美。紫竹觀音優美的曲線洗鍊而顯大氣,最集中地表現在從其冠後繞臂而飄然至蓮座上的兩條飄帶。飄帶飾有彩,在陽光的揉撫下宛如兩條出谷的金色的小溪,溫柔地流轉在紫竹觀音肢體和蓮座之間,舒放而蜿蜒,使之飄飄欲飛,從而使欣賞者從其線條的飄逸中體驗到她美麗而高尚的外表所湧動出的內在激情。

安嶽紫竹觀音(汪毅 供圖)

其三,形體美。所謂形體美,即指紫竹觀音的身體、形狀、結構的美。紫竹觀音的形體美不是靜態僵化的展示,而是憑藉優美曲線去表述它身體諸部位的形狀和動勢的美。這種動勢美,表現在它上身的微屈,以及手與手、腳與腳的錯落有致,即既不相妨礙,又被急劇而突然的稜角所分開。其左手輕撫於宛如唐代「大聖遺音」琴狀的蓮臺上,似在撫琴一曲,或流出「清雄沉細」的音韻,或淌出「雷鳴響亮」的音符。總之,柔嫩的五指揉出的宮、商、角、徵、羽,全是一腔純情所凝成。其右手置於右膝,掌朝下,五指並在一起頗似肉體的花朵,柔軟而嬌美,使人感到其美不僅在於它懾魂震魄的面容,還在於姿勢和動作的婀娜細膩、悠閒自若、圓潤溫柔。總之,紫竹觀音美妙的形體將激起欣賞者感官所富有的柔情和激情,具有詩意和遠方。

安嶽紫竹觀音(汪毅 供圖)

其四,破格美。按佛教儀軌,觀音刻像往往正襟危坐。但古代藝術家卻突破了這個定格,奉獻給我們的卻是它略帶幾分俏皮表情和具有現代女性意識的身軀側坐和蹺腳的非呆滯的美。這種「破格美」的意義,不僅僅限於和諧地展示了紫竹觀音的非呆滯的美,致使情賞者心中澎湃著美的大潮,更重要的是突破了情賞者審美心理的定型性,打破了情賞者以往欣賞觀音正襟危坐、肅穆莊嚴、普度眾生而凌駕於人類之上的神情積澱,而導致神經反射所形成的固有習慣心態模式和方法模式,達到新的美學建構,從而使以前曾因觀音刻像的「一本正經」而被抑制的愉快中樞啟閘,湧動著美的波瀾,傳達出「誠人間稀有者」的信息。

安嶽紫竹觀音(汪毅 供圖)

通過對紫竹觀音美的密碼破譯,我們還將體驗到古代藝術家為披露心曲而向人們表述女性美的強烈願望。這種心曲的披露,屬於「內心解放」(蘇·鮑列夫語)範疇,閃亮著古代藝術家自由人格的火花。紫竹觀音神的現代女性所呈現的審美價值雖難以言盡,但我敢說它的美能懾服一切,屬於「椰風擋不住」,更屬於永恆。體驗到此美,才能有資格詮釋「突破」「升華」這類詞的含義,才能理解為什麼當年《米洛斯的維納斯》(又名《米洛的阿芙洛蒂德》或《斷臂的維納斯》)幾乎使整個法國都沸騰了並把它視為國之瑰寶的原因,才能意識到紫竹觀音的美不僅是東方雕塑的驕傲,而且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儘管紫竹觀音與《斷臂維納斯》不屬於同一種藝術風格(前者為浮雕,表現愛與女神的人化;後者為圓雕,表現愛與女神的聖化),但它們對美的呈現卻殊途同歸。

紫竹觀音作為審美的符號,還與其稱謂有關。從嚴格意義上講,紫竹觀音應該叫「水月觀音」,即坐在水邊觀月的觀音,它源於唐代周昉的「妙創水月之體」。在《圖畫普門品》中描繪的觀音「三十三身」中,也無紫竹觀音稱謂之說。稱之為紫竹觀音,是由於世俗者因其背倚紫竹而命名。紫竹觀音之所以能豎起審美意義上的標杆,是由於它不僅承接了唐、五代水月觀音造像的美,而且突破了前者美的模式,獨立地傳達了充分的表情性。

作為審美客體,紫竹觀音(水月觀音)的同類題材,還有石刻、彩塑、壁畫、木雕、鎏金等表現類型。具有代表性的石刻造像有:大足北山佛灣第113號的北宋水月觀音、大足妙高山第5號龕的南宋水月觀音、延安清涼山的北宋石刻菩薩及萬佛洞石窟第1號窟的金代石刻菩薩、富縣石泓寺和閣子頭的水月觀音等;彩塑造像有:山西平遙雙林寺千佛殿的自在觀音;壁畫造像有:敦煌榆林窟東壁的元代壁畫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薈萃(汪毅 供圖)

相較起來,與紫竹觀音相似的摩崖石刻造像當推延安萬佛洞第1號窟的石刻菩薩,只是後者側身度更大、更為開放一些,但缺乏精緻。壁畫則以敦煌榆林窟的水月觀音頗為相似,頭戴峨冠,坐於蓮臺,背倚搖曳紫竹,頭後有靈光圈,身披飄帶,右腿踏蓮蕊,左腿上提並以雙手相抱膝蓋,像在月內,腳下有流水,直接圖解了「水月」的概念(此像張大千曾有摹本,現存四川新都寶光寺)。較之起來,敦煌榆林窟的水月觀音面部顯得豐腴圓潤,表現出了西北地區雕刻藝術作品的特徵;安嶽紫竹觀音面部顯得清秀一些,具有娟秀的特點,表現出了四川娟秀型的婦女形象。

木雕類型相似的作品較多,多藏於海內外博物館,尤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宋代木雕觀音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木雕觀音最具相似性。類似於紫竹觀音的鎏金像也不少,且多藏於海內外博物館,恕不一一列出。

這足以表明,它們均以唐代周昉「妙創水月之體」為藍本,創造了觀世音菩薩之美。然而,這些刻(畫)像大多晚於安嶽紫竹觀音造像時間,且在材質上的表現(壁畫、彩塑、木雕、鎏金)不及安嶽紫竹觀音(石刻)的難度。故在眾多的比較中,紫竹觀音彌顯珍貴,堪稱中國雕塑值得永恆讚嘆的作品。

安嶽紫竹觀音美的形態多元,不僅值得欣賞,更值得進一步討論。在討論逐步走向深邃中,我們獲得的將是美的愉悅。於是,我以詩歌之詠之。

紫竹觀音

是為了圓滿年輕工匠的渴念

續一段「天仙配」的因緣

你遠離了南海普陀山

是單調的歲月缺少風流韻味

需要羹匙調劑的精鹽

你從皈依佛門飄臨人間……

噢,你是古代藝術家的奉獻

在歷史這座宏偉宮殿裡

豎起了關於美的標杆

汪毅發表評價紫竹觀音文章統計(汪毅 供圖)

作者簡介

汪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原副巡視員,一級文學創作職稱。長期致力於安嶽石刻特別是紫竹觀音的研究與宣傳推廣,率先將紫竹觀音推介至省級媒體(1982年11月7日《四川日報》)、國家級媒體(1984年12月2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廣播之友(周報)》1985年第3期刊發,並被1985年3月1日《文摘周報》轉載)發表,率先將紫竹觀音通過中國新聞社(1984年5月9日)向海外介紹。同時,還率先以詩配圖的形式在《中國旅遊報》(1986年1月21日)發表詩作《紫竹觀音》,並刊於其所著《中國佛教與安嶽石刻藝術》(中國旅遊出版社,1989年)封面。撰寫的《值得永恆讚美的雕塑——紫竹觀音》於1988年獲內江市美學學會頒發的優秀成果三等獎。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祖國各地欄目於1984年12月21日播出《東方的「阿芙洛蒂德」女神—紫竹觀音》文的用稿通知(汪毅 供圖)

汪毅撰寫的《值得永恆讚嘆的雕塑——紫竹觀音》於1988年4月被內江市美術學會評為學術論文優秀成果三等獎(汪毅 供圖)

擴展閱讀

【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汪毅‖安嶽紫竹觀音:一尊美神【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汪毅‖安嶽紫竹觀音:美的構架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汪 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原副巡視員,一級文學創作職稱)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汪毅 ‖ 安嶽紫竹觀音:美的形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汪毅‖抗戰時期成都的一次「文藝復興」活動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抗戰時期成都的 一次「文藝復興」活動 汪 毅 在歷史進程中,成都既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城市名片紛呈。
  • 揭秘四川安嶽石窟鮮為人知的密宗文化特色
    隨著唐朝中後期經濟文化中心的不斷南移,尤其皇帝大臣多次南奔,推動巴蜀地區人文經濟迅速發展,便出現了重慶大足、四川安嶽及達州為中心的川東南石窟群,這一帶丘陵河岸上匯聚數百處9至12世紀佛道造像,尤其很多都體現出其他地方少見的漢傳密宗文化,如著名的安嶽水月觀音和大足千手觀音。
  • 走遍安嶽卡卡角角:來,一起來看看安嶽的這些鄉鎮
    久居安嶽小城,越覺小城有大城市不及的可愛之處。且不說這裡常年蔚藍的天空,清清的嶽陽溪流,單是安嶽大道上的銀杏樹、紫竹公園的觀音、外南街的土豆……就帶給人無限遐思與回憶。安屬四川省資陽市,位於四川盆地中部,資陽市東部、成渝經濟區腹心和成都、重慶的直線中點,譽「成渝之心」。2019年至今,安嶽縣轄2個街道:嶽城街道、石橋街道,32個鎮包括嶽陽鎮、興隆鎮、龍臺鎮、鴛大鎮等,12個鄉有來鳳鄉、高升鄉、合義鄉、千佛鄉、天馬鄉等。
  • ...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兩晉兩「國志」 光焰...
    2020年6月10日起,「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陸續推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組織撰寫的2批20位四川歷史名人系列文章,敬請關注,並歡迎在文尾「寫留言」處留下您的讀後感言!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2020-09-12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散文】林克強 ‖ 居有竹 獲快樂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2020-11-2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安嶽檸檬之鄉,一顆「黃金果」裡的「酸甜苦辣」
    四川安嶽檸檬之鄉,一顆「黃金果」裡的「酸甜苦辣」安嶽檸檬,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04年01月0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安嶽檸檬」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安嶽是「中國檸檬之都」,檸檬種植規模、產量、市場佔有率均佔中國的80%以上,是中國唯一檸檬商品生產基地縣。
  • 【方志四川•影像】央視10套今日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CCTV-102020.1.13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鄰水篇鄰水篇 預告片 古時,大洪河名為大鄰水,御臨河名為小鄰水。《輿地紀勝》記載:「鄰水有二,大鄰水出鄰山頂上,西南流經鄰水,入巴縣界。
  • 【方志四川 詩詞】蔣心悅‖成都一夢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蔣心悅(宜賓學院)
  • 安嶽發現唐初佛教造像:神秘戴笠人形象藏「獠人」秘密
    近日,在四川安嶽縣一處石窟寺內發現了清晰可辨的大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八日的造像題記和多龕造像,這是目前四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唐代佛教造像題記,也是安嶽石窟已知最早的造像題記,將安嶽境內最早的臥佛院開元十一年(723年)的造像題記提前了103年,確證了安嶽石窟至少開鑿於唐初,距今已有1400年歷史。
  • 【方志四川•影像】央視科教頻道今日播出:中國影像方志 | 渠縣...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CCTV-102020.2.25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渠縣篇渠縣篇 宣傳片 2005年,在距離渠縣縣城26千米的土溪鎮城壩遺址發掘出一批青銅器,這批青銅器主要包括鍾、鉦、罍 、戈 、矛等,銅戈上刻有虎頭人身的造型,獨特的形制紋飾和器物組合表明城壩遺址是一處戰國到西漢中期的巴人文化遺存
  • 【方志四川•散文】汪斌 ‖ 母親的縫紉機
    【方志四川•散文】汪斌 ‖ 母親的縫紉機 2020-12-26 0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王凌霄 ‖ 雅安五家口今昔
    原創 王凌霄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白馬泉(圖片來自網絡) 北面是18羅漢拜觀音。在騾馬市場的邊緣,有18座山,上面茂林修竹,樹木參天,枯藤環繞,好似18個羅漢在向觀音朝拜。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四川方言的來龍去脈》第20集: 資陽話
    原創 四川省地方志辦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更多精彩內容您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方志四川或者故事882。下期再會! 本節目取材於《四川省志•方言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研究所、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聯合打造。
  • 【方志四川 詩詞】程馳‖四季天空(組詩)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作者簡介 程馳,筆名閒雲野鶴,重慶人,現在四川工作,陳子昂詩社會員,陳子昂研究會會員,射洪市水上運動協會會員。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迎關注「方志四川」!「治國理政 民惟邦本」欄目,以率領華夏先民走出洪荒、在中國歷史上首創「國家」這一新型社會政治形態的大禹,一代雄才、治蜀造福於巴蜀人民的諸葛亮,中國唯一女皇、開啟唐朝「開元之治」盛世的武則天為傳承弘揚對象,勾勒其偉大功績、歷史貢獻、當代價值,彰顯他們或公而忘私、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或忠貞不渝、慎始善終的品質,或知人善任、勇開先河的王者氣概。
  • 【方志四川•中秋特輯】楊奎昌‖今夜無眠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楊奎昌(四川省旺蒼縣地方志編纂中心)
  • 生活重啟|拓寬外貿渠道 四川安嶽檸檬出口勢頭旺
    安嶽檸檬謝宗兵 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3月31日,在位於四川安嶽石羊鎮的永盛檸檬專業合作社,幾十名工人正忙碌著把檸檬進行挑選、分揀、包裝、裝箱,將成箱包裝的檸檬整齊地碼在一起。「目前國外受疫情影響,南非、土耳其等產地的檸檬無法運出,而中東、東南亞等地的市場需求量很大,因為我們前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最近這段時間安嶽檸檬銷量很不錯。」該合作社總經理李騰介紹說,今年2月已經將30個貨櫃約800噸檸檬發往中東地區,目前還有20個貨櫃約540噸的訂單正在準備當中。「我們正在加緊收購檸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