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後,華僑城延續前期的資產「甩賣」模式,繼續出售旗下企業股權。
12月3日,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披露了關於華僑城的2項股權轉讓信息。信息顯示,華僑城旗下的重慶華僑城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計劃轉讓成都華僑城盈創實業有限責任公司80%股權及32011.42萬元債權,轉讓底價約4.79億元。
武漢華僑城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武漢華僑城實業」)則掛牌轉讓武漢森億青城文旅創業發展中心(有限合夥)26億元有限合夥份額(約佔總份額的99.96%),轉讓底價約為3.57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華僑城在此前就已經多次出售資產。據媒體報導,華僑城在10月、11月已經先後近10次公開轉讓資產,出讓總金額逾50億元。
頻繁出售資產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華僑城此次出售的成都華僑城盈創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7年5月5日。該企業項目已超過一年未動工,今年前11月的淨利潤為-1154.58萬元。另外,其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也已經於2020年9月4日到期。
武漢森億青城文旅創業發展中心(有限合夥)則成立於2020年6月15日,截至11月30日淨利潤為-34.62萬元。值得一提的是,武漢森億青城文旅創業發展中心(有限合夥)並非唯一被武漢華僑城實業出售的資產,與其同日成立的武漢風尚青城文旅創業發展中心(有限合夥)也已經被掛牌出售。
11月2日,武漢華僑城實業掛牌轉讓武漢風尚青城文旅創業發展中心(有限合夥)26億元有限合夥份額(佔總份額的99.96%),轉讓底價約為10.71億元。該項目於12月4日掛牌期滿,截至目前尚未徵集到意向受讓方。
據了解,除了以上地區,華僑城在雲南、河北、河南等地均有資產出售。從出售標的的經營規模來看,這些企業多為中、小型規模,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虧損。相比之下,武漢的兩個標的顯得有些不同尋常。
武漢兩個被出售標的均成立於今年6月15日,經營規模較大。成立後,兩家公司聯手競得一地塊,即武漢市青山區濱江商務區東片P(2020)051號宗地。而截至評估報告日,雙方皆未繳款籤訂土地出讓合同。
對於兩家公司的成立以及被出售是否都與此地塊相關一事,《國際金融報》記者致電華僑城,但截至發稿前電話仍無人接聽。
優化業務板塊
關於公司為何頻繁變賣資產,華僑城相關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一系列動作是華僑城按照相關要求,實施新戰略指導下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公司將進一步聚焦文旅主業,以確保有更多的精力和資源集中於文旅項目的開發建設。
西南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華僑城新獲取土地項目23個,佔地面積479萬平方米,對應建築面積1000萬平方米,土地價款351億元。其中文旅綜合用地達13塊,總建面達694萬平方米,佔比近7成。
可以看出,華僑城確實在不斷加大文旅板塊的布局。有業內人士稱,雖然在華僑城所出售的資產中有不少文旅項目,例如大理華僑城楊麗萍大劇院項目、麗江麗月旅行社有限公司、迪慶茶馬古道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等。但這些虧損項目算不得優質資產,對於華僑城而言,這些項目出售之後不僅可以回籠資金,還可以優化業務板塊。
億翰智庫研究總監於小雨則認為,除了優化業務外,華僑城出售資產還有部分來自疫情以及「三道紅線」的影響。其表示,「今年受到疫情影響,來自文旅酒店業務的收入並不樂觀。另外,華僑城『三道紅線』踩中了兩條,出售資產有利於資金回流,但主要原因還是為了優化產業。華僑城很多地拿的便宜,賣地都能賺一部分錢。我理解他們其實在做平衡,對於華僑城拿地的量來看,賣這些資產其實也還好。」
克而瑞最新數據顯示,華僑城前11月全口徑銷售金額為741億元,位居第51位。對於華僑城在房地產業務上的表現,於小雨稱,從發展戰略來看,華僑城其實還是側重於發展文旅板塊的業務,該公司一直沒有將住宅當做重點業務板塊。其直言:「目前華僑城似乎在發力小鎮項目,住宅更像是附加的。」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