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2020年新認定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公示名單,大理古城成為雲南唯一一家成功入選2020年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景區。而其是由華僑城集團賦能託管運營。
「十三五」期間,雲南省制訂了全域旅遊創建實施方案,提出「大企業引領、大項目帶動、大資金介入」三大戰略,多家文旅企業入滇,圍繞雲南省委、省政府創建「中國最美省份」、「旅遊革命」、「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戰略相關決策部署,深度參與雲南旅遊大開發。三年來,華僑城亦頻繁出現在雲南文旅的大舞臺,更是提出了「雲南大會戰」的口號深耕全域旅遊。
而另一邊則是,華僑城在全國範圍內頻繁出售資產頗受關注。在賣資產的同時,華僑城也在積極拿地,華僑城所拿地塊多為文旅用地。本期共同關注在全國「大甩賣」、在雲南「大會戰」華僑城的多面故事。
A面:資產「大甩賣」
據媒體報導,華僑城在10月、11月已經先後近10次公開轉讓資產,出讓總金額逾5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自9月至今,在出售的12項資產中,有6個都是雲南的,該6個項目處於擬轉讓階段,均為其持有股份的100%轉讓,地點位於大理、麗江、香格裡拉三地。
「分手」之後,楊麗萍大理做公益,而華僑城在滇壓力重重
從大手筆布局雲南到密集出售資產,外界一度認為華僑城的「雲南戰略」發生了變化。但鮮為人知的是,雖然出售了部分項目的股權,但這些項目依然由華僑城運營,後期取得收益後,華僑城將與當地政府共享收益。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華僑城集團共計出售18家子公司股權及債權;2019年,華僑城集團共計出售11家子公司股權及債權。
在賣資產的同時,華僑城也在積極拿地。西南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華僑城新獲取土地項目23個,佔地面積479萬平方米,對應建築面積1000萬平方米,土地價款351億元。其中文旅綜合用地達13塊,總建面達694萬平方米,佔比近7成。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買賣之間,華僑城正在用資產騰挪來尋求對文旅的進一步深耕。多年來,華僑城運營模式的本質,是通過高周轉高毛利率的地產銷售去反哺長周期的旅遊行業。而如今,在「文化+旅遊+新型城鎮化」的新戰略定位下,華僑城撕下這一標籤,轉而向運營要盈利。
呈貢烏龍古漁村古建築
以呈貢烏龍古漁村為例,這座坐落於昆明滇池東岸的古村落擁有600多年的歷史,為了保護滇池,當地政府斥資30億將原住民整體搬遷。原住民雖已「上樓」,但卻留下了極具特色的滇中傳統民居。然而,這些建築大都破敗不堪,早已成為危房。
2019年,華僑城以零地價進入了該項目的開發,為了再現滇中傳統民居,華僑城修繕所使用的磚石、木材、油漆等材料均與之前一樣,有些雕花均為純手工雕刻。據項目工作人員介紹,近期,首批示範區6000㎡古建築有望修復完畢,並實現對外開放。
世博園項目改造圖
而被華僑城稱為「1號工程」的雲南世博園亦是如此。如同全球眾多世博園區一樣,昆明世博園面臨業態單一、觀賞性有餘而參與性不足等「後世博」難題。
2017年,華僑城集團戰略入滇後承擔起了破解這一「世界級」難題、建設「新世博園」的重任。首先是傳承世博文脈、保留世博記憶;其次是保持世博園的生態、將其與城市融為一體;最後是解除對門票經濟的依賴,打開世博園大門讓市民共享世博園的美麗風景。
除了深耕運營外,出售資產也有利於華僑城聚焦主業。華僑城相關負責人表示,一系列動作是華僑城按照相關要求,實施新戰略指導下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公司將進一步聚焦文旅主業,以確保有更多的精力和資源集中於文旅項目的開發建設。
B面:文旅「大會戰」
2018年,華僑城啟動「雲南大會戰」,以三家在滇集團為主力軍、華僑城所屬各級企業協同作戰的模式迅速推動各重大項目快速落地。
「雲南全域旅遊布局需要的是一場革命,要舉全集團之力重點突破。我們鼓勵雲南戰區拿出手中所有資源,邀請系統內外全國各企業進行合作,也動員各戰區、各兵種企業『認領項目』。」華僑城集團管理層在動員大會上如是說道。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華僑城已在雲南12個州市布局77個項目,項目規劃總投資超2200億元。
搭上雲南全域旅遊發展的順風車
《雲南省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要「推進旅遊文化建設從傳統景區模式向全域旅遊發展方式轉變」。結合雲南經濟發展、城鎮建設及交通規劃布局等,華僑城沿「昆大麗」、滇東南、滇西等經典旅遊線路,及「昆玉紅」「昆騰瑞」等新興線路落子,通過重點項目的打造實現文化和旅遊產業要素與其他關聯產業要素的有機聯動,推動區域文旅產業發展。
從城市能級來看,華僑城的新增土儲主要位於三四級城市。作為一家文旅企業,華僑城認為在脫貧攻堅戰中,旅遊應發揮其應有之義,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全域旅遊是產業扶貧的重要方式,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能夠助推鄉村生態宜居、產業興旺。
夢幻騰衝國際溫泉小鎮區位圖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全域旅遊,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2017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此後,類似的文件與政策屢被提及。
深耕文旅行業30年的華僑城意識到了文旅行業急需一場供給側改革,也因而將全域旅遊定義為華僑城的突破口。其中,「央地重組」是華僑城全域旅遊的重要抓手,經過數次調研與會談之後,華僑城決定首先在資源稟賦的雲南書寫下這一宏偉篇章。
定位明確,戰術精準,華僑城與世博集團、文投集團均取得了長足發展。數據顯示,與重組前的2016年比較,世博集團2019年實現營收增長82.56%,利潤總額增長381.43%;文投集團2019年實現營收增長14.30%;利潤總額增長63.86%。
交通、酒店、網際網路三大業態板塊為雲南注入新動能
目前,雲南省正以「一部手機遊雲南」推進「旅遊革命」的戰略部署,作為雲南省僅有的兩家「一機遊」線下運輸服務供應商之一,華僑城雲南世博集團旗下雲南旅遊汽車有限公司,以「交旅融合」作為轉型方向,充分發揮旅遊交通的紐帶作用,對雲南景區、景點、酒店等資源進行有效串聯,讓分散的優質旅遊資源串珠成鏈,助力雲南全域旅遊發展。
在參與雲南全域旅遊發展的過程中,旅遊扶貧也是華僑城聚焦點。以華僑城雲南世博集團探索的「景帶村」旅遊扶貧模式為例,通過在昆明轎子山、宜良九鄉、祿豐世界恐龍谷、麗江老君山、元陽哈尼梯田等旅遊景區,提供租賃經營場地和就業崗位、採購農副產品、發展養殖種植產業等方式,帶動貧困群眾進入到旅遊產業的各個環節,助推當地脫貧由「一次輸血」向「長效造血」轉變。
有業內人士稱,雖然在華僑城所出售的資產中有不少文旅項目,例如大理華僑城楊麗萍大劇院項目、麗江麗月旅行社有限公司、迪慶茶馬古道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等。但這些虧損項目算不得優質資產,對於華僑城而言,這些項目出售之後不僅可以回籠資金,還可以優化業務板塊。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億翰智庫研究總監於小雨認為,除了優化業務外,華僑城出售資產還有部分來自疫情以及「三道紅線」的影響。「今年受到疫情影響,來自文旅酒店業務的收入並不樂觀。另外,華僑城『三道紅線』踩中了兩條,出售資產有利於資金回流,但主要原因還是為了優化產業。華僑城很多地拿的便宜,賣地都能賺一部分錢。我理解他們其實在做平衡,對於華僑城拿地的量來看,賣這些資產其實也還好。」
還有專家分析,「頻繁轉讓往往說明此前收購節奏過快、資金承壓,通過出售資產,可以盤活存量項目,進而為後續包括文旅等產業提供更多的資金。但多次出讓項目,多少會讓投資者比較擔心,所以華僑城應做好說明以及明確今年下半年投資計劃等。」
經濟學家柏文喜分析稱:「從華僑城近期的一系列動作來看,出售項目和資產旨在收縮戰線和優化現金流,其戰略從幾年前的佔資源轉向了目前的以優化現金流為核心。」業內還有觀點認為,該公司頻繁賣資產,除了緩解債務壓力外,還有可能是為了解決旗下虧損企業偏多這一痼疾。
華僑城離成為其目標的主題公園領導者,旅遊產業領軍者,還有多遠?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期待在文旅的大舞臺上更多企業實現共贏,
為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注入新動能。
來源:人民網、澎湃新聞、地產深度報導、藍鯨財經、網易財經、慧聲說房、時代周報等
編輯:李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