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慧玲
據中國證券報報導,今年以來銀行等渠道勸客戶「贖舊買新」的動作明顯較以往更頻繁,甚至有設置「5%止盈線」的行為,待客戶贖回後又將資金引導到潛在爆款的新基金髮行中。
「贖舊買新」是行業裡的老問題,部分渠道為了獲取更多中間業務的收入,引導投資者頻繁短線交易,以此產生更多的申贖費用。而投資者的頻繁交易行為,也是十多年來「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也是近年來定期開放式、固定持有期式基金開始風行的原因。一方面可讓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更從容專注;另一方面,能防止基民「亂剁手」,可視為「對抗」此類短線行為的產品。
不過,不論是銀行等渠道方,還是產品的發行方,不管如何宣揚「為了持有人的利益」,大多數時候還是從自身的立場和利益做決策。也因此,無論呈現何種方案,都有可以自圓其說的「話術」。
當渠道方在發新產品時,會告訴投資者新基金的種種好處,包括「免去擇時苦惱、更靈活面對震蕩市」。而當基金公司發行定期開放式基金時,會告訴投資者這是要「靜待時間的玫瑰」。
話術總是一套又一套,但在實際中我們看到,「贖舊買新」的行為並不能讓投資者真正分享到基金投資的收益。而一些定開基金戴著「長期投資」的光環誕生,卻在兩三年的時間裡逐漸失去光環。
有的產品發行沒多久就開啟「師傅帶徒弟」的共同管理模式,有的產品還在封閉期基金經理就離職了;有的雖然基金經理沒有變更,但整個封閉期業績跑不贏銀行定期存款,甚至回不到發行價。
誠然,對主動型產品來說,基金經理就像運動員,有時狀態好,有時狀態不佳。但若以兩三年的時間維度為比賽的終點(這個時間維度目前已經算很長了),最終沒有交出預期甚至說合格的答卷。那麼下一次,投資者還會再信嗎?
說到底,不論是賣基金的還是管基金的,不以投資人利益為出發點的方式終究會失去民心。
【新基速遞】
下周新發基金有:
大摩ESG量化混合,擬任基金經理餘斌。
交銀啟匯混合,擬任基金經理樓慧源。
匯添富中盤價值,擬任基金經理胡昕煒。
鵬華匠心精選,擬任基金經理王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