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在成都「5811青龍記憶微型博物館」裡,66歲的唐莉萍阿姨向晚霞報記者展示了一款以前鐵路工人使用的老式飯盒。
「這個表面坑坑窪窪、底部已有些發黑的鋁製老飯盒,因形似『豬腰子』而得名。」唐莉萍阿姨說,鋁製飯盒裡有一個夾層,可以把飯和菜分裝,在過去生活條件艱苦的年代,這種便捷的飯盒對於鐵路人而言十分重要。
唐阿姨回憶,上世紀70年代,她主要負責成都東站至龍潭寺一段的鐵路檢修工作,往返一趟就是20來公裡。由於長期在野外工作,工人們每天都要自己攜帶簡單的飯菜,而這個老式飯盒就成為了他們隨身攜帶的必需品。
「飯盒周圍這些發黑的印記,就是我用雜草燒火加熱形成的。」 唐阿姨說,那時一到午飯時間,大家就分頭行動,有的收集鐵路邊的枯草樹枝,有的用幾塊碎石頭搭成一個簡易的爐灶,然後輪流加熱飯菜。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家總是有說有笑。
唐阿姨感慨地說,隨著科技的發展,自動化的檢測設備讓檢修鐵軌的工作快捷而高效,使用「豬腰子」飯盒的時代也早已遠去,這些點滴變化正好印證了我國鐵路事業的高速發展。 (晚霞報)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晚霞報」「晚霞服務」,微博、今日頭條、百家號、人民號「晚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