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逆行者》《在一起》《石頭開花》之後,圍繞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等重大時間節點,目前已經開始創作的至少還有三部時代報告劇。
來源:傳媒內參
從《最美逆行者》《在一起》到前不久收官的《石頭開花》,時代報告劇成為今年電視劇市場一道特殊的風景線,《最美逆行者》《在一起》以抗疫為題材,《石頭開花》聚焦十個典型脫貧工作難題,這三部作品由國家廣電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牽頭,打破制播常規,集結最強創作陣容,以「前所未有的即時性」在央衛視等平臺播出。
比如,《在一起》《石頭開花》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策劃指導,《最美逆行者》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在播出方面,最好的平臺、最好的時間段、最好的資源均向時代報告劇「傾斜」,多平臺協同播出。
《最美逆行者》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石頭開花》在東方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黃金檔播出,隨後在北京衛視、浙江衛視、湖南衛視、廣東衛視重播;《在一起》在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廣東衛視黃金檔播出,北京衛視、湖南衛視次黃檔播出,同時在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上線,可謂盛況空前。
何謂時代報告劇?「時代」二字要求劇作及時地反映時代主題、時代精神,而「報告」則要求劇作以真人真事為基礎進行創作,同時還要彰顯紀實性。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在今年2月召開的網上視頻會議中提出「時代報告劇」這一全新影視劇概念。一般而言,時代報告劇以現實生活為源泉,以真人真事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及時反映時代主題、傳遞時代精神、講述時代故事。
比如《最美逆行者》《在一起》以抗疫一線真實事跡改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石頭開花》選取的十個真實的扶貧故事呈現著脫貧實景。可以說,時代報告劇以真實的紀實鏡頭和充滿戲劇性的藝術加工,為「電視劇報告文學」這一類型「打了新樣」。
最短時間集結最強力量,堪稱史無前例
時代報告劇緊扣當下背景,以較快速度創作、以真實故事為原型、以紀實風格為特色,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條件下在廣電總局等相關機構的協調下,最短時間集結了最強的攝製力量,從策劃、籌備、拍攝到製作完成並與觀眾見面,前後歷時半年左右,可謂刷新著國產電視劇創作拍攝的紀錄。
比如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策劃指導,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牽頭製作出品、幸福藍海等影視製作公司創作的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於11月17日開播,該劇歷時近9個月,完成了製作。
《最美逆行者》於9月17日晚登陸CCTV-1黃金檔。該劇的拍攝過程同樣體現了「中國速度」。5月份立項,8月初殺青。從立項、籌備、拍攝、後期到定檔播出,《最美逆行者》用時僅僅4個月。讓電視劇從 「過去時」變成了 「現在完成時」和「正在進行時」 。
《在一起》於9月29日開播,該劇由國家廣電總局策劃組織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耀客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這部劇於2月17日提出策劃、3月2日召開第一次項目策劃會、4月14日首個單元開機、8月18日10個單元全部殺青。
《在一起》實現了當年策劃、當年撰寫劇本、當年拍攝、當年播出,創作播出時間進程為7個月。為加快拍攝進度,《在一起》劇組採取邊策劃、邊創作、邊拍攝的特殊創製模式;為加強全劇的整體性,劇組將採用包括剪輯、音樂在內的統一後期團隊來進行後期製作,形成統一的風格和氣質;為確保順利播出,劇組將按每個故事的完成程度及時送審、滾動修改、平行推進。
單元劇藝術形式開始流行
《最美逆行者》《在一起》《石頭開花》等時代報告劇均採用單元劇的創作模式。在敘事結構上,時代報告劇多圍繞一個重大主題,以單元敘事結構展開故事。可以說,時代報告劇與單元劇模式非常契合。
《在一起》分為《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24小時》《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十個單元故事,全部取材於抗疫期間的真人真事,用單元劇模式敘事,致敬英雄。
耀客傳媒副總裁、製片人孫昊在回應《在一起》為何會選擇單元劇形式時表示,「時間緊、任務重」 ,內容決定形式,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前提下,通過一個大主題貫穿社會的不同面,是最合理的方法,單元劇如同「輕騎兵」,所具有的「短平快」也是最適合的創作法則。
《石頭開花》通過《青山不負人》《古村情》《七月的火把》《最後的土房》等十個故事單元展現脫貧工作的十大難題,將扶貧幹部的典型事跡和貧困地區幹部群眾艱苦奮鬥的感人故事呈現給觀眾。
《最美逆行者》用《逆行》《別來,無恙》《婆媳戰疫》《幸福社區》《一千公裡》《了不起的兔子叔叔》《同舟》組成系列劇,這七組故事風格各異。比如《逆行》偏新聞紀實性,通過湖北省總二院醫生、援鄂軍醫、公交司機等多組人物的抗「疫」速寫,營造出「危機來臨」時的緊張與壓迫,迅速將觀眾身臨其境般拉回年初那段時光。《婆媳戰疫》和《了不起的兔子叔叔》在敘事風格上則分別貼近家庭倫理劇和輕喜劇。
業內人士指出,為避免情節拖沓和人物關係生拉硬套,採取單元劇的形式來拍攝,還有一個好處是不兌水,所以節奏才緊湊。此外,近兩年短劇模式盛行的趨勢下,利用單元劇這一相對精緻短小的敘事模式,更容易在高包容度的大主題下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避免了主旋律題材篇幅過長以至劇情注水等不良製作現象的產生。
如何避免喊口號、貼標籤、同質化?
圍繞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等重大時間節點,目前已經開始拍攝或籌備拍攝的至少還有三部時代報告劇。
脫貧攻堅時代報告劇《脫貧先鋒》由農業農村部、國務院扶貧辦、廣電總局重點扶持,以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遴選的近年來在扶貧攻堅中湧現出的10個脫貧先鋒人物為原型,進行藝術創作,全面再現扶貧英雄的鮮活故事,該劇全劇20集,每個人物兩集為一個單元。
11月開機的獻禮建黨100周年時代報告劇《我們的新時代》由6個單元組成,以真實人物為原型,講述十八大以來不同地區的青年黨員在不同崗位上努力奮鬥的故事,該劇採用了拼盤式的結構方式,以新時代作為切入背景,以平凡小人物作為故事主角,從多個側面、多元切口展現新時代黨員的整體精神面貌。
《功勳》通過「國家敘事、時代表達」的藝術手法,用單元劇的敘述方式,根據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等9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真實事跡改編,預計將於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完成製作並與全國觀眾見面。
隨著主流受眾的年輕化,使得他們的審美和喜好也有相應的要求。作為時代報告劇,既要傳遞深刻思想內涵,又要兼顧作品的藝術性與趣味性,其實並不簡單。近日,廣電總局副局長朱詠雷在調研《功勳·屠呦呦》時強調,要深根於時代,紮根人民、紮根生活,在創新藝術手法方面努力探索,避免喊口號、貼標籤。
前不久,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一行赴電視劇《我們的新時代》之《因為有家》單元拍攝現場調研,在他看來,主旋律創作不是「貼標籤、喊口號」,要用「新語態、新人物、新狀態」來展現新時代的偉大實踐。
時代報告劇如何避免喊口號、貼標籤?在筆者看來,要想贏得觀眾口碑並能經受得住時間考驗而留存下來,其實更需要下真功夫。首先劇情對所選用的一些素材要有深入的挖掘,編創出來的故事既合情也要合理,不需要也做不到在一個作品中面面俱到地予以表現,可以用一個側面、一個角度來表現其內核。
其次,要塑造出具有這個時代特點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人物描寫上摒棄人物形象扁平化和概念化,塑造人性化,真性情的平凡普通人物,只有緊湊的節奏感才能給人以強烈衝擊,只有角色性格鮮明才能富有說服力,讓人印象深刻。
歸根結底,時代報告劇創作要「接地氣」,不要「假大空」,貼近身邊人身邊事,要以大眾視角堅持作品深入生活,在群眾的生產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才能創作出反映時代要求和觀眾心聲的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