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小蟲子殺手」或為恐龍起源提供線索:比一部iPhone還小

2020-12-22 cnBeta

據外媒報導,二十多年前在馬達加斯加南部的砂巖盆地發現的一種類似侏儒的恐龍可能為恐龍的起源提供了線索,其中包括翼龍是如何學會飛行的、為什麼這些生物可能會被羽毛等「毛茸茸的」皮膚覆蓋物覆蓋等。周一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這項研究報告描述了首次發現了一批距今2.37億年前的爬行動物化石,這隻爬行動物被稱為Kongonaphon kely。

它的名字來源於馬達加斯加的馬達加斯加語和古希臘語,意思是「小蟲子殺手」。它是在馬達加斯加南部的一個灰色砂巖盆地Morondava盆地被發現的,它比一部iPhone還短,大概只有4英寸高。

據悉,這種動物被歸類為祖龍--恐龍和翼龍的共同祖先--並為這些動物的早期進化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

「人們普遍認為恐龍是龐然大物,」北卡羅來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Christian Kammerer在一次發布會上說道,「但這種新動物非常接近恐龍和翼龍的分化,並且它驚人地小。」

通過研究化石樣本,研究小組了解了祖龍的早期進化,證據似乎表明,它們在恐龍和翼龍首次出現時開始縮小。新出土生物的牙齒還讓研究小組得出結論,它可能以是昆蟲為食。作為一種如此小的爬行動物,這當然是有道理的。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體型的縮小可能還促進了恐龍和翼龍的進化成功。微型化使其更難保持熱量,為此,研究小組提出了Kongonaphon擁有的像羽毛一樣的毛茸茸的皮膚覆蓋物可能是用來保暖的假設。此外,先前的研究表明,小型化可能是動力飛行的必要前提。

Kongonaphon可能為古生物學家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史前恐龍和翼龍的窗戶,它將或許揭示這些動物是如何在大約2.3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統治地球的。

相關焦點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這種新物種的恐龍,被稱作「烏比拉哈拉」小恐龍,它是以當地圖皮印第安人的名字命名的,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長矛之王」,它們的特點是擁有著非常豔麗的鬃毛,而且還有著和孔雀類似的「開屏功能」。同時,研究者還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羽毛,是可以伴隨著生長而定期更換的,一旦它們的羽毛受到了損壞,就會重新形成新的羽毛。這種特殊功能也讓它們時刻都處於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那麼,為何這種小恐龍如此喜歡裝扮自己呢?
  • 中美加科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小恐龍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的考古學研究稱,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 新發現的恐龍物種將以漢語拼音命名!
    不久前,媒體上出現了一條「發現恐龍新物種」的熱搜,內容是一支中外聯合團隊宣布他們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美頜龍類恐龍,拉丁文取名為Xunmenglong yingliangis,翻譯成中文也就是英良迅猛龍。圖片來源:騰訊新聞英良迅猛龍到底長什麼樣?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比蜂鳥還小
    新民晚報訊(記者 姜燕)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個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英媒:英國科學家發現新恐龍種類 或為霸王龍「親戚」
    參考消息網8月12日報導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12日報導,南安普敦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去年在尚克林發現的4塊骨骼屬於一種新的獸腳類恐龍。這種恐龍生活在1.15億年前的白堊紀,估計體長達4米。它被命名為Vectaerovenator inopinatus,屬於包括霸王龍和現代鳥類在內的恐龍群組。
  • 《侏羅紀世界3》曝光主線,新恐龍區被發現,還有別人在復活恐龍
    爆料稱,影片中上一部的小女孩梅茜會被恐龍偷獵者綁架,馴龍高手星爵和高跟鞋運動員克萊爾將會為了救回梅茜追蹤一群恐龍偷獵者,無意間卻發現了一個從未見到過的恐龍生活區,原來另一家基因公司
  • 看,這是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竟然比蜂鳥還要小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韓志信繪據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的考古學研究稱,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一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地質大學的邢立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的拉爾斯·施米茨以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開展的這項新研究,描述了一塊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動物頭骨。
  • 自貢恐龍博物館舉辦「自貢地區古生物化石重大發現展」 披露100年...
    鼠年新春將至,自貢恐龍博物館組織了一系列活動,特別是策劃了《我們從長江走來——長江流域人類起源與演化》和《侏羅紀的迴響——自貢地區古生物化石重大發現展》兩個臨展,給公眾呈上一道文化大餐。100年間的「尋龍者」故事 首個以自貢地區重大化石發現展覽展覽現場,展廳正中央矗立的猛獁象骨架格外引人注目,不少來自外地的遊客,正聚精會神地觀展。
  • 「2019新恐龍」中國發現擁有霸氣名字的羽毛恐龍
    中國發現擁有霸氣名字的羽毛恐龍卻沒有腦袋取名真的是一門藝術,不僅對人,對恐龍也是一樣。熟知萬事萬物,都得從它們的名字開始。一種恐龍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自然會更容易被大眾所記住。一般來說,恐龍的命名是根據自身的特徵、發現地點,或者是當地的神話傳說,今天要介紹的這種恐龍就得名於我國的神話典故。
  • 想養一隻恐龍,有可能實現嗎?
    通過對杜鵑和牛鸝這兩個屬的觀察,他發現了它們的相似習性,並思考這些共同習性的起源問題。進一步,他當然也會思考整個鳥類大家族的起源問題,但在當時,對最早的鳥類是怎麼來的這個科學問題的探究還很難深入,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化石發現實在太貧乏了。
  • 《恐龍的興衰》:一部恐龍的終極傳記
    恐龍擁有神話故事般龐大而又真實存在過的身軀,以及複雜多樣的種類與神秘的突然滅亡,讓人感覺既遠又近。但是世界頂尖古生物學家布魯薩特的《恐龍的興衰:一部失落世界的全新史詩》(簡稱《恐龍的興衰》)一書,卻像一部精彩的好萊塢大片,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詩故事,猛然把我們拽回兩億多年前。
  • 在一座神秘島上,古生物學家意外發現了恐龍的新物種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8月14號的科學報告中指出,古生物學家在考察英國的島嶼時,意外地在一座名為懷特的島嶼上面,發現了恐龍的新物種,而這一新物種之所以能夠被發現,完全是因為歷史長河遺留下來的恐龍化石,而這一發現也被古生物學家,發表在了「古生物學論文」中。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被發現,比拳頭還小,或許會改寫鳥類演化史?
    近日,科學家在緬甸北部的克欽邦發現了一塊琥珀,裡面保存著近一億千年前的鳥狀頭部,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型最小的恐龍,取名眼齒鳥。琥珀是中生代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始於1.45億年前,剛好趕上了恐龍時代的班車,這樣的巧合使得大量古生物得以被發現。如果沒有松柏科植物的樹脂,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還有這麼小的恐龍。這個體型極小的恐龍的出現,或許將改寫鳥類的演化史,並且讓科學家了解到更多恐龍時代的生態環境。
  • 上億年前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被古生物學家命名為眼齒鳥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鑑於該標本形態特徵與其他鳥類不同,且有碩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齒,學者們建立了新屬新種——眼齒鳥。從頭骨尺寸來看,眼齒鳥比蜂鳥還要短一些,是迄今發現過的最小的古鳥類,同時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眼齒鳥及其環境復原圖。
  • 外國科學家研究小盜龍,並在化石上發現皮屑,還破解它的三個謎團
    恐龍算是地球上最早的統治者,不僅給我們人類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謎,而且也因此產生了一大批熱衷於研究恐龍的科學家。比如在2018年,一位愛爾蘭的科學家,他在研究小盜龍的化石時,竟然發現了一種恐龍皮屑化石,據此還破解了三個關於恐龍的謎團。究竟是什麼鮮為人知的謎團呢?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鳥類恐龍起源說逐漸成為有關鳥類起源研究的主流假說,但是,在世界範圍內,卻長期缺少侏羅紀時代的似鳥類恐龍化石證據。我國科學家的一個發現為這一假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請關注——2010年10月1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化石,該化石被命名為「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帶羽毛恐龍化石。
  • 新發現:恐龍滅絕前夕一隻「神奇的雞」化石 揭示現代鳥類的起源
    據外媒報導,一組由劍橋大學領導的科學家最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現代鳥類化石,比一百萬年前毀滅恐龍的小行星還要古老。這一發現被發表在近日的《自然》雜誌上,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首例現代鳥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鳥類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倖存下來,而巨型恐龍卻沒有。這塊名為「神奇的雞」的化石頭骨保存很完好,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大量有關古代物種與現代鳥類對比的信息。
  • 外媒:南極洲發現恐龍時代最大的動物卵
    參考消息網6月18日報導外媒稱,智利一個研究團隊在南極洲發現了恐龍時代最大的動物卵。這枚卵長約30釐米,重達6.5千克,屬於距今約6600萬年前的一種海洋爬行動物。據埃菲社聖地牙哥6月17日報導,智利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戴維·魯維拉爾說:「這項發現有助於我們了解中生代——恐龍時代——大型海洋爬行動物的繁殖方式。」這枚橢圓形化石外形像一個放了氣的球。智利大學和智利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2011年在前往位於南極半島東北部的西摩島的考察過程中發現了它。
  • 山東發現身上長滿尖刺的新恐龍!
    山東發現身上長滿尖刺的新恐龍!山東是中國恐龍化石資源豐富的地區,也是新中國建立後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進入21世紀之後,古生物學家在諸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並且發現了豐富的化石。最近,根據一塊化石,一種新的山東恐龍被命名,它就是諸城中國甲龍。中國甲龍的化石僅僅只有一塊右側腸骨,其編號為ZJZ-183,發現於山東省諸城市龍都街道見屯社區臧家莊村,地層為上白堊統王氏群紅土崖組下部。這塊化石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被發現,直到最近才被研究發表。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