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將來臨,絕大多數人都會回家過年,看望父母。但到時候,大家會發現一個現象,在短短的幾天春節團聚時間裡,子女能夠陪伴父母的時間卻是少之甚少,回家過年與父母團圓將成為一句空話。
從表面上看,子女春節期間陪伴父母的時間太少,不是每天忙於走親訪友,就是放不下手機,忙著搶紅包。這的確令人唏噓,或許會讓人不少人感傷,畢竟多在家陪伴才是送給父母最好的春節禮物。然而,子女的春節期間,沒有將大量時間花在陪伴父母上,有著同樣經歷的筆者以為,這種現象並不奇怪,也不必過度解讀,更不能把責任完全歸咎於子女。
子女在春節期間有時間陪伴父母,這其實是一道雙向選擇題,而非單項選擇題。既需要子女有時間陪伴父母,也需要父母有空閒時間供子女陪伴,二者缺一不可。但大多數父母在過年期間其實並不清閒,有的需要繼續幹農活、忙生意,有的需要置辦年貨,甚至比平時更繁忙,往往父母也沒有時間陪伴子女。
另一方面,走親訪友本身就是我們中國人過年的重要內容、主要習俗之一,不僅子女要參加同學聚會、走親訪友,父母也要走親訪友。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春節才是真正的一年之中僅有的與親戚、朋友團聚的唯一機會,很多人平時就算放假回家一般也只是見見父母。而且,大多數人覺得現在年味比過去淡了很多,原因之一其實正是過年期間走親訪友的少了,大家庭的規模小了,家庭的人氣淡了。
再者,父輩與子女接受的教育不同,在思想觀念、價值觀上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存在難以彌合的巨大代溝,雙方缺少共同話題,溝通起來非常的困難。即便是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話家常,往往也是沒有太多可以聊的話題。特別是父母(長輩)出於對子女(晚輩)的關心,父母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熱衷聊的話題,恰恰是子女、年輕人一般不願意提及、觸碰的話題,比如有關談戀愛、結婚生子、工作收入等。聊這類話題讓很多年輕人相當反感、恐懼,甚至不但不能拉近親情,反而造成不歡而散的後果。這就逼得一些年輕人為了逃避尷尬,以及避免引起與父母、家人的爭執,不是埋頭玩手機,就是出於聚會,即便是陪伴父母,也只是單純的當聆聽者,導致嘮家常止於「恩恩」。
父母需要子女的精神贍養,子女理當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父母,但這不該局限在難得的春節期間。如果子女可以「常回家看看」,能在春節以外時間多回家陪伴父母,就算春節期間少陪父母一點時間也沒什麼,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對於大多數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子女來說,春節是每年僅有的一次父母與子女團圓的機會。所以,與其糾結子女春節期間陪伴父母時間少,不如探討如何實現父母與子女少分離、子女「常回家看看」更務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