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對於「易」之釋名,有很多解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說:「易,晰易,蠣艇、守宮也。象形。」從象形角度而言,「易」嫩賜的象形字,蜥賜能隨著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假借為「變易」之易,象徵宇宙萬物的變化。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序》中指出:「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西譯《周易》最為通行的兩個譯本都將之翻譯為「變化之書」。無論主何種解釋,大約《周易》的主旨為「變化」,乃古今易學家、哲學家的共識。
人們在對時問的探討上,有兩個基本的觀點,一種認為時間的變化是一種幻覺,一種認為生活就是一個持續生成的過程。但是對於《易經》而言,時間是生活的時間,它並不將其作為外在存在而加以思考。它將宇宙世界理解為一個隨著天地萬物的變化不斷流變,不斷循環的一個過程,周而復始,亙古常新,日新盛德,生生謂易。時間於《易經》而言,是創造性的,每一個交都處在陰陽轉換『代表性的說法有以下幾種:、從「易」字本意考察,一說伏養畫八卦,或「遠取諸物」,或「近取諸身」,「易」是晰踢或飛鳥的形象;、以「易」為日月,取陰陽之象。
東漢魏伯陽、三國時虞翻、清代姚配中等都力主此觀點,《管了乘馬》:「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長短,陰陽之利用也;日月之易,陰陽之化也。」、「三義」說,即《場傳》所言「簡易、變易和不易」,《周易乾鑿度》、鄭玄、《周易正義》都沿襲此說;、五義」說,清初毛奇齡《仲氏易》在總結前儒基礎上提出「變易」、「交易」、「反易」、對易」、「移易」說;、今人高亨先生認為「易為築書之通名。易是為書名,又為官名。易之為它,蓋掌卜籃。築的過程之中,交變化,則卦變化,卦變化則時不同。然而《易經》的變化並不是個無法把握的幻變,而是在一個穩定的卦符體系中,內部的循環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而從整體體系而言,則是不變的,變中有常,變中有恆。它「將時間的線性知覺與循環的、神秘的和詩性的觀念,即由某種『藉夢而縮合的時間』(託馬斯曼)聯結起來的想法貫穿著整個歷史」。
正是《易經》的卦交的符號體系,連同卦交辭「將這些不同的經驗模式與時間推移的知覺連接起來」。因此,就《易經》的變化而言,「變化與其說影響著生命的本質,毋寧說影響著生命的外觀。在日常生活中,時間流逝著,但這種時間僅僅是世界的一種表象。真正的時間是一種不受變化制約的、更高實在的永恆。在古人的表象中,過去和未來存在於現實之中,世界完全處於造物主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