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是個美麗的地方,走進偏關縣,偏頭關、明長城帶來的歷史故事,老牛灣最美的中國大峽谷之一,了解偏關的民俗風情,也可以看到我國水利樞紐發展的進程。
偏關為山西省忻州市下轄縣。偏關縣古稱林湖、始稱偏頭關、偏頭寨,五代置偏頭砦,元改偏頭關,清改稱偏關縣。
1、交通運輸
偏關縣交通以公路為主,平魯至萬家寨的引黃公路橫穿縣境中部,原平崞陽至內蒙川峁的幹線公路途經縣境,並以縣城為中心有多條簡易公路。全縣公路總長249公裡,其中省級公路66公裡,縣級公路129公裡,鄉鎮公路44公裡,全縣15個鄉鎮全部通了汽車,交通閉塞的局面大為改觀。
2、旅遊資源
2.1 偏頭關
偏頭關,位於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這是古人對偏頭關的讚譽。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是戰場。「趙武靈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關秦漢屬雁門,隋屬馬邑,唐置唐隆鎮,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龍寺。
偏頭關城形狀不規則,東西長1100米。東、西、南三道城門均建有甕城。城高10米處砌磚石,南門至西門一帶,磚石大部猶存。西牆、北牆多為夯土牆,東部城牆已毀。明代除設置「偏頭關」外,在重山峻岭的長城沿線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樺林堡、老牛灣堡、草垛山堡、老營堡等。這些堡城的邊牆現多僅存夯土,唯地處黃河岸邊的樺林堡地段,約30公裡邊牆保存較好,全部包磚,高聳於河岸,甚為壯觀。
2.2 明長城
山西偏關號稱中國長城博物館,這裡是北疆之門戶,京師之屏障。偏關明長城分為西路,中路,東路,境內長城全長數百華裡,現存300 多個峰燧臺墩。東南部的九窯十八洞,幾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探尋考究的地方。它是萬裡長城上設置功能最全的軍事堡壘,既是戎邊將士的住所和武器庫,又是阻擋和打擊敵人的極為險要的軍事工程,九窯十八洞為大迴廊結構,東西北三面牆上各有四個箭窗,南牆有門居兩箭窗中,由柏楊嶺堡西行有五座臺墩。九窯十八洞段明長城有六十餘華裡,道路迄今行走艱難。
2.3 老牛灣
老牛灣位於晉蒙交界處,以黃河為界,往南是山西的偏關縣,北岸是內蒙古的清水河縣,西鄰鄂爾多斯高原的準格爾旗,是一個雞鳴三市的地方。黃河從這裡入晉,內外長城從這裡交匯,晉陝蒙大峽谷以這裡為開端,我國黃土高原滄桑的地貌特徵在這裡彰顯。同時也有大河奔流的壯麗景觀。
老牛灣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整個老牛灣旅遊區由三灣一谷組成,分別是包子塔灣,老牛灣、四座塔灣和楊家川小峽谷。
2.4 蒙晉黃河大峽谷
蒙晉黃河大峽谷是指黃河流經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龍口和山西省偏關縣河曲縣段黃河。此段黃河兩岸絕壁懸崖,雙峰爭峙,峻峭挺撥,河道曲折多變,氣象雄偉。刀削斧劈的險峻風光讓人喟嘆,被人們譽為蒙晉峽谷,黃河三峽。有準格爾旗的太子島,河曲縣的娘娘灘,雞鳴三省的龍口鎮大口砒砂巖景區;此段黃河還建有萬家塞水利樞紐,龍口水電站國家重點工程。
2.5 長城古堡
長城古堡為是偏關縣的軍事要塞。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護城樓,曾為偏頭關2000多座烽堠的統領,發現外敵入侵,此樓遂發出山西鎮的第一個信號,可惜上世紀中期,慘遭拆毀。在復建過程中,萬世德這個偏關走出去的明萬曆薊遼總督的事跡被重新整理挖掘出來。據稱,由於其後代激烈反清,家族慘遭屠戮,史書上也將其禦侮事跡悉數掩蓋,但為超度隨其保家衛國犧牲海疆將士亡魂的龍華盛會卻被一代一代保留下來,並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修葺一新的護城樓通高28.8米。
2.6 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
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位於黃河北幹流託克託至龍口河段峽谷內,是黃河中遊規劃開發的8個梯級中的第一個工程,也是山西省引黃入晉工程的起點,左岸隸屬山西省偏關縣,右岸隸屬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壩址控制流域面積39.5萬平方公裡,水庫總庫容8.96億立方米,調節庫容4.45億立方米。具有供水、發電、防洪、防凌等綜合效益。
2.7 乾坤灣
乾坤灣位於山西省偏關縣西北部萬家寨水利樞紐上遊幾公裡的辛莊窩村,黃河東面是偏關縣,西面和北面分別是內蒙的準噶爾旗和清水河縣。在景區入口,一座高大的門樓,上書「天下黃河第一灣」幾個大字。所謂乾坤灣,就是黃河的巨大S形轉彎形成了類似太極的圖案。這裡的黃河可是清澈的,上世紀90年代修建了萬家寨水利樞紐,黃河流速減慢,水澄清了。
在這僅點綴著淡淡綠色的半乾旱的黃色丘陵上,碧綠色的黃河水畫出了優美的曲線,著實令人興奮不已。在乾坤灣景點,景區投資方在幾個小山頭建造了幾個景點,由旅遊步道相連,分別是乾塔、神牛犁河觀景臺、六角觀景亭和坤閣。寬闊的廣場上有一個巨大的八卦浮雕和三尊大理石雕像,沒有文字說明,應該是中國遠古的三大聖賢:神農、伏羲和燧人。在人行步道兩側,還有一些精美的大理石雕塑。
3、特產美食
3.1 偏關小米
《偏關縣誌》記載:相傳戰亂年間,主人淘米準備入鍋,發生戰亂,待戰後歸來捨不得棄之而熬粥吃來,結果發現適口性更好一直延續至今。過去在「十年九旱」的困難時期,偏關人靠小米度過了饑荒年代;現在,偏關成為山西省推廣張雜穀子最早、種植面積最大、農民得實惠最多的縣,產量和效益也成倍增長。
3.2 偏關豆腐
現在偏關西部仍流傳著用地名連起來的何仙姑請王母的民謠:「黑豆埝的黑豆碓臼坪遄,臥龍崗的聖水擔水溝擔;磨石攤的大磨維家村圍,柴家岺的硬柴炭窯背的煤;火燒埝燒火風臺梁吹,豆腐槽子的豆腐做出來;小蒜溝的小蒜閆家溝的鹽,梨園的果子香又甜;何家堡的仙姑請王母,天峰坪上擺宴席。」上面劃線的都是現在存在的村名和地名,據說這些村名和地名就是何仙姑宴請王母時做豆腐留下的。
3.3 偏關野生山磨
野生山磨,清時曾為皇家之貢品。產於空氣清新、環境優良、林區內落葉松、油松等樹鱗次櫛比,野雞、羊等鳥獸棲息自居,活動頻繁。境內有綿延30公裡其中火燒窪林區總面積10萬畝,為華北最大的人工林區。
3.4 偏關羊肉
偏關羊肉產於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在當地農戶有傳統的養羊習慣,具有悠久的養殖歷史,養羊是偏關主要的傳統優勢產業。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全縣年存欄數就穩定在12萬隻左右,到二十世紀90年代,養羊穩定在36萬隻左右,養羊已由農戶的家庭副業逐步上升為主導產業和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3.5 偏關涼碗託
此食品為偏關之獨特食品,蕎麥去皮後,磨成顆粒,當地名為蕎麥生子。將蕎麥生子手工捶成糊狀,過細籮後,將糊狀盛在碗裡蒸熟,涼冷後切成細條,調醋、蒜、芝麻、黃瓜菜絲即可食用。涼碗託堅軟體包可口,另有一番風味,夏天可消暑防熱。民間自製食用。城裡四季銷賣,凡食之,讚不絕口。
總結:偏關看點明長城、老牛灣、大峽谷,這些都是沒有過度開發的景點,真的值得一去,下面再推薦一些以前寫的景點。
NO.30|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景點、美食
NO.28|山西臨汾市吉縣景點、美食
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覺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