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前兩期和大家分享了與酒文化相關的一些典故和離我們比較久遠且現如今很少見的一些酒具。今天這期作為酒文化的終結,我們來聊聊生活中常見到的一些酒具以及他們背後的一些故事。
喜歡喝酒的人都聽過一句話 「玉壺買春」,此話出處見於唐代司空圖的《詩品·典雅》中, 「玉壺買春,賞雨茹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的句子。「玉壺買春 」四字在此處的意思是用玉壺去買「春」(春在古代即為酒的意思)。相傳在北宋熙寧年間,蘇東坡到景德鎮尋訪禪友,因禪友雲遊未歸,就信步走到一個制瓷作坊,看一位老人做陶他一邊看,一邊吟味著王昌齡的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首詩歌詠的是朋友間的友誼,蘇東坡藉以描述自己此時的心境 未想老人聽了之後,略作思付,塑出了一個撇口、圓腹的器物來老人說「此器如心倒置,謂之心到了,撇口寓示敞開心扉,拙器抒志示節,客官以為如何」蘇東坡聽了,立刻舒心釋懷,當即賦詩一首,其中就有「玉壺先春, 冰心可鑑' 。
玉壺春瓶基本器型為:撇口、細頸、梨腹、圈足。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 。
電視劇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皇帝會邀大臣們一起講經談道共同進餐(也稱經宴),每次經宴都要上酒 ,而裝酒的瓶子就是「 梅瓶」,由於是經宴酒具,所以也稱為「經瓶」。宋人趙德麟《侯鯖錄》卷三記載:「陶人之為器,有酒經焉。晉安人盛酒以瓦壺,其制小口頸,環日,修腹,受一鬥,可以盛酒 。凡饋人牲,兼以酒置,書雲酒一經。或二經,至五經焉。他境人有遊於斯邦,不達其義,聞五經至,束帶迎於門,乃知是酒五瓶為五經焉。」
下面我們看到的這張圖片即為梅瓶,早在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對梅瓶就作出了具體解釋,他指出:「梅瓶口細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窄,於足則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曰梅瓶也。」
現今我們婚禮上有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新郎新娘共飲交杯酒」,其實在我國古代就有新郎新娘飲交杯酒的習俗,交杯酒的早期名稱叫「合巹」,是我國古代結婚儀式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程序。《禮記.昏義》記載新婚之日,新人要「共牢而食,合巹而酳」。「牢」是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共牢而食是新人共吃祭祀後的同一肉食,象徵婚後尊卑相同。巹是古代婚禮用的酒杯。酳是食畢用酒漱口。而交杯酒由巹變成普通的兩個杯子在王彥輔《麈史》、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梁錄》依次記載有:「古者婚禮合巹,今也以雙杯彩絲連足,夫妻傳飲,謂之交杯」;「然後用兩盞(註:淺而小的杯子)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撒帳後)命執雙杯,以紅綠同心結綰盞底,行交巹禮」。從以上記載可知,古代婚禮使用的合巹杯,宋代時簡化為兩個普通杯子,為表達合巹之意,杯足或盞底以紅綠彩絲連結,夫妻交互傳飲,從而誕生了交杯酒。
無論是玉壺春瓶,還是梅瓶,亦或是合巹杯,除了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美酒配美器,酒具是美酒的衣裳,不但為美酒增色,也是中國酒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