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禕多活10年,蜀漢亡不了?執政期間蜀漢物阜民豐,諸葛亮有眼光

2020-12-19 騰訊網

公元253年,蜀漢帝國已經走過了33個年頭,再過10年,蜀漢帝國就要滅亡了。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費禕被刺身亡。

費禕是蜀漢的大將軍,軍政大權一把抓的人物,類比於諸葛亮。這種人居然在宴會上,被一個曹魏投降來的將領郭循給隨意殺害了。

費禕的死對蜀漢到底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呢?可以這麼說,蜀漢之所以會加速滅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費禕被殺了。

費禕死後姜維主抓軍政大權,再次窮兵黷武。

諸葛亮死後蔣琬成為了軍政大權一把抓的人物,可是蔣琬歲數不小了,他跟諸葛亮屬於一個輩分的人。因此蔣琬之後便是費禕上臺執政,可以說蜀漢這段時間的權力更迭,那是相當穩定。

看看東吳的諸葛恪被滅了滿門,曹魏的曹爽也是被誅滅三族,再看蜀漢,這政治體制是真的好,畢竟權力是平穩過渡的,誰都沒有將私心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費禕上臺以後,姜維也得到了提升,但是這兩個人的政見是完全相反的。費禕主張休養生息,而姜維主張北伐明志,我們不能說任何一方有過錯。

費禕被刺身亡以後,論資歷和能力,姜維終於走到了前臺,成為了軍政大權一把抓的人物。他主政以後,立刻改變了費禕休養生息的做法,主動向曹魏發起了進攻。

不管是什麼理由,姜維都能轉化成北伐的理由,這就是他的本事。比如說司馬家奪取了曹家的軍政大權,他當成伐魏的理由。司馬昭弒君他也當成伐魏的理由,這理由是真的好找。

姜維九伐中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目的是為了恢復中原,完成諸葛亮的遺志。可惜的是,當時蜀漢的國力根本就支撐不住他這麼折騰。

後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北屯漢壽。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諡曰敬侯。子承嗣,為黃門侍郎。承弟恭,尚公主。禕長女配太子璿為妃。---《三國志》

蜀漢在蔣琬、費禕的治理之下,的確有了一些生機,國力也得到了提升。

可是不能連年都在打仗,他們攢下來的那點積蓄,其實都被姜維花光了,而且還不夠。

蜀中軍民瘦骨如柴,能吃飽飯的,那都是有錢有勢的人,普通老百姓個個是面有飢色,可見姜維北伐,造成了蜀中嚴重的經濟壓力。

可以說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其實不是鄧艾伐蜀,而是財政赤字。手裡沒錢了,姜維帶著一堆人去沓中耕田了,因為沒人養得起這些士兵。費禕死後,姜維連續10年都在北伐,結果導致蜀漢民生凋敝,最終蜀漢走向了滅亡。

費禕對蜀漢的功勞,那是相當巨大的。

沒有費禕的話,蜀漢提前10年滅亡是不成問題的。費禕主政蜀漢10年的時間裡,將蜀漢從諸葛亮多次北伐的狀態下給拉了回來。

諸葛亮執政的12年裡,也是多次北伐。但是這個時候蜀漢的國力還是有的,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可是等到他去世的時候,打了這麼多年仗,這個經濟算是被掏空了。

諸葛亮自己都說,後期每次打仗所依靠的,居然是蜀錦。

這玩意兒也能成為當時的硬通貨了,要是曹魏和東吳咬咬牙,下令禁止所有人買賣蜀錦,那不是掐斷了蜀漢的經濟?

諸葛亮去世以後,蔣琬起到了一個過渡作用。他在位期間雖然也想著休養生息,但是蜀漢君臣都想著要北伐,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畢竟國力擺在那裡。

為此蔣琬心裡很難受啊,一邊想著要北伐,一邊想著要休養生息。結果是兩頭不討好,既沒有搞好北伐,也沒有搞好經濟。

他自知體力不足了,所以在晚年主動提拔費禕上來,這也是諸葛亮所看重的人,當然有他的長處。費禕幫著蔣琬處理了不少政務,因此逐漸成為了蜀漢的核心人物。

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三國志》

等到蔣琬去世以後,費禕正式成為了蜀漢的實權人物。他開始擯棄所有北伐的想法,主動投身於經濟建設當中。

他執政的10年裡,是蜀漢老百姓最幸福的10年。其實老百姓懂什麼國家大義呢?只要吃飽喝足日子過得好,管他姓曹的還是姓劉的做皇帝呢?反正都是剝削統治,誰上臺還不是一個樣?因此費禕執政期間,老百姓是發自肺腑地高興的。

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諸葛亮真的是我見過的所有歷史人物當中,最牛逼的一個,幾乎是完美的化身。

我們不能以最後的成敗來論英雄,畢竟結果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整個過程,人死了以後管他什麼結果跟他都沒什麼關係了。

諸葛亮在臨終前,給劉禪安排上的蔣琬和費禕包括後來的董允,其實全都是治國之能臣,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不主張北伐。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一輩子主張北伐,為了北伐丟了性命,為什麼他臨終前會這麼安排呢?

因為諸葛亮知道,連他這麼牛逼的人,都沒辦法完成北伐大業了,至少他死後的十多年裡,北伐成功的希望是不存在的。

除非十多年以後,曹魏發生內亂或者出現昏君佞臣,否則兩國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對蜀漢越來越不利。

諸葛亮之所以安排這幫人來接替自己的職務,正是考慮到這一點,

認為北伐無望了,只有先管好蜀漢內部的發展,等到時機成熟了,再尋求出路,

這是保住蜀漢政權最重要的一步。而費禕挑起了恢復經濟的大梁。

總結:費禕被殺,這是蜀漢的劫數。

費禕治理下的蜀漢,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這麼發展下去,一旦中原王朝內亂,那蜀漢便就有了可乘之機。

因此郭循就出現了,有人說他是司馬昭陰養的死士,有人說他是姜維派去刺殺費禕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理由。

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費禕被殺,的確是蜀漢的一場劫數。劉禪還想著在皇位上安享晚年了,結果費禕被殺了,劉禪就充當了亡國奴。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如果諸葛亮多活30年,蜀漢還會滅亡嗎?
    諸葛亮可以說是司馬懿一生的痛點,如果諸葛亮在世,司馬懿必定不敢有絲毫懈怠,可惜諸葛亮在不斷徵戰中積勞成疾,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但是諸葛亮死後還沒三十年蜀漢就滅亡了。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蜀漢後主不戰而降。自此蜀漢滅亡。
  • 有意思的題目: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漢或許有一統天下的可能
    我們會發現,自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開始,就沒見過曹魏主動西伐蜀漢。當然,天下十三州,僅曹魏就佔了九州。那他面臨少數民族的侵犯自然是多過東吳及蜀漢的,這點不容置疑。 再者,魏少帝曹芳執政期間,大將軍曹爽為了豎立威信,強行舉兵十萬伐蜀。司馬懿原本也是託孤大臣,但因曹爽親近小人,司馬懿為了避禍只好跟夏侯玄說:當初漢中被奪,即便是魏武帝曹操親自率軍前去爭奪,也是大敗而回。
  • 諸葛亮、姜維等人為何連年北伐無果?聊一聊蜀漢北伐曹魏的困境
    蜀漢在三國時期是人氣很高的一個政權,這並不是單純的因為《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渲染。從蘇軾的日記中可以得知,至少在北宋時期,民間的風向就傾向於蜀漢。蜀漢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小編個人認為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原因,蜀漢帶有理想色彩和悲劇色彩。蜀漢與曹魏國力差距懸殊,諸葛亮、姜維等人仍然堅持北伐,一直持續到蜀漢滅亡。
  • 諸葛亮的傳人姜維,為什麼就是阻止不了蜀漢滅亡?廖化的評價一針見血!
    在此基礎上,諸葛亮不僅將姜維帶在身邊培養,也對他寄予厚望。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後,姜維在蜀漢武將中步步高升,並最終升任大將軍一職。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的傳人姜維,為何阻止不了蜀漢滅亡呢?
  • 三國法律之蜀漢篇:諸葛亮是如何維持蜀漢內部穩定的?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一代梟雄劉備終於將劉璋的益州吞下肚去。在新得益州之後,劉備統治集團有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是穩定民心,一是制定適用於益州的法律制度。劉備成立了一個由諸葛亮、法正、劉巴、伊籍、李嚴五人組成的法制小組,制定了成為蜀漢最高法律的《蜀科》。
  • 姜維11次北伐5勝4平2敗,為何蜀漢首先滅亡,看戰績就明白了
    蜀漢是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政權,但卻是攻擊性最強的政權,三國所有的戰爭中,蜀漢主動發動的戰爭最多,從劉備時代就是這樣,從劉備在南郡之戰期間拿下荊州南四郡開始,到入蜀攻打劉璋之戰,再到漢中之戰、上庸之戰、關羽北伐襄樊之戰、夷陵之戰,蜀漢幾乎都在連年徵戰,不是在徵戰的路上,就是在徵戰的準備中。
  • 為什麼諸葛亮非要殺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發展的怎麼樣?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成了蜀漢第一猛將,他對諸葛亮打心裡是有牴觸情緒的,對諸葛亮的軍令並不完全服從,諸葛亮臨死前把楊儀等人找來說:「我死以後,魏延必反,」為防備魏延造反,諸葛亮還安排馬岱跟在魏延身邊
  • 三國最大的冤案,毀了蜀漢大業
    物資是蜀漢的短板,在曹真之後鎮守關隴的司馬懿,就是靠與諸葛亮打持久戰,不斷消耗蜀軍的戰鬥力,甚至耗盡了諸葛亮的生命。歷史無法假設,孔明不用子午谷奇謀,是錯失良機,還是眼光獨到,永遠不得而知。因此,諸葛亮愛惜楊儀的才幹,也信任魏延的驍勇,沒有偏心,苦惱的是二人不和,形同水火,多虧他另一位得力助手費禕時時從中調停,經常給魏延和楊儀當和事佬。關於魏延與楊儀的八卦新聞在當時傳播甚廣。有一次,費禕與董恢出使孫吳。吳主孫權大醉後對費禕說:「楊儀、魏延不過是小人,對國事只有微不足道的功勞,現在卻重用他們,讓他們權勢不輕,哪天諸葛亮不在了,一定會成為禍害。
  • 蜀漢有十一位尚書令,九位來自同一個州,僅有兩位來自不同地區
    劉巴是諸葛亮荊州嫡系中的成員,早年投靠曹魏集團,後幾經輾轉投靠了益州劉璋。劉備平定益州後,為將劉巴納入麾下花費了不少的力氣。劉巴以博學多才、善掌大局而深得劉備器重,於法正病逝後接任了尚書令。劉巴在職期間沉穩低調、與世無爭,除了討論政務時略有諫策,其它時間大都沉默寡言,章武二年(公元222年)病逝於任上。
  • 蜀漢滅亡的責任真在姜維嗎
    這句話有道理嗎?部分有道理。至少他沒能制約黃皓這是很貼近現實的,至於「制姜維」,那就是諸葛瞻在瞎說了。蜀漢後期黃皓弄權,蜀漢朝堂之上朽木為官,國力日頹。諸葛亮執政時期秉公執法,人盡其才的局面早已成為歷史。此時的諸葛瞻已經是蜀漢的皇親國戚,娶了公主且得到了任用,但此人的天賦似乎並沒有點在軍事和政治上,而是「工書畫,強識念」,通俗來說就是記性好,喜歡寫字畫畫。
  • 費禕被曹魏降人刺殺,姜維馬上出兵攻魏,不久後打出勝仗
    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的北伐事業陷入比較消沉的局面。主要是因為蔣琬、費禕兩代執政者。蔣琬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費禕是個鴿派,希望蜀漢保存實力、休養生息,而不願意對曹魏用兵。對此姜維也是毫無辦法。而等到費禕遇刺之後,姜維馬上就出兵攻魏,第二次就取得了一場勝仗。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姜維11次北伐5勝4平2敗,那麼蜀漢為什麼要連續發動戰爭?
    蜀漢也是後劉備時代最好戰的政權,諸葛亮執政時期五次北伐,諸葛亮執政後三十年,姜維前後十一次北伐,戰爭頻繁,但蜀漢卻是三國中最弱的政權,真是令人難以置信,那麼蜀漢為什麼要連續發動戰爭?但隱藏著內部矛盾的外戰往往有一個很好的政治藉口,蜀漢北伐的政治口號就是:回中原,還舊都。這也是劉備與諸葛亮一生的理想,始於隆中對,終於諸葛亮死,但北伐並非毫無可能。
  • 曹魏國力強大,蜀漢北伐困難,諸葛亮為何還是選擇了北伐
    都說曹魏國力強大,蜀漢北伐困難,可是深謀遠慮如諸葛亮還是選擇了北伐,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連年北伐發動戰爭對蜀來說是唯一生存之道,具體原因有6個。
  • 蜀漢最長壽之人,活了97歲善終,曾被諸葛亮罷官!
    比如曹操的多個兒子,多數都是三四十歲,諸葛亮五十多就去世了,壽命短讓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雖然劉備曹操等人活了六十多,但是也無法和現在相比。在漢末三國時期,壽命超過60歲的話,已經是比較罕見的情況。至於70歲左右去世的司馬懿,自然就是當時鳳毛麟角的存在了。
  • 三國戰爭的殘酷——蜀漢、曹魏三十多年戰爭中的陣亡將領名單
    尤其是蜀漢和曹魏之間的戰爭,更是容易引起後人的關注。蜀漢和曹魏的戰爭,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64年(包括姜維復國),持續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那麼雙方有哪些將領死於戰爭之中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蜀漢:馬謖、張休、李盛、費禕、張嶷、姜維、諸葛瞻、諸葛尚、傅僉、趙廣、黃崇、李球、張遵、張翼、關彝、蔣斌蜀漢建興六年(即公元228年):馬謖、張休、李盛死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講道理這三個人並非直接死於曹魏的兵鋒之下,而是死於諸葛亮的軍令。
  • 《三國志》竭力貶低姜維,難道諸葛亮看錯了人?
    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三國志》將姜維與蔣琬、費禕合為一傳,對於前二人尚多有褒獎之詞,如說蔣琬「整有威重」,說費禕「寬濟而博愛」,唯獨評論姜維幾乎無一句好話。
  • 諸葛亮挖坑害死魏延嗎?別被三國演義給整懵了
    諸葛亮臨死前,下令撤軍,具體的命令是:「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有人認為,這是諸葛亮在給魏延挖坑。怎麼能把大軍交給與魏延有仇的楊儀,並且指示,如果魏延不聽命令就自行撤軍,不用管魏延了。
  • 是諸葛亮高估了還是《三國志》貶低了?
    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三國志》將姜維與蔣琬、費禕合為一傳,對於前二人尚多有褒獎之詞,如說蔣琬「整有威重」,說費禕「寬濟而博愛」,唯獨評論姜維幾乎無一句好話。當然,那時候姜維在軍事上還沒有太大作為,諸葛亮的評價也許缺乏說服力。諸葛亮、蔣琬、費禕先後死去,姜維開始以大將軍的身份負責全國軍事,他一貫執行諸葛亮遺志,立志北伐。以往有姜維「九伐中原」的說法,認為姜維主持的北伐共有9次,但嚴格說起來,加上之前在蔣琬、費禕主持下對曹魏方面的軍事行動,姜維參與和指揮的北伐共有11次之多。
  • 諸葛亮為什麼要重點培養姜維?原因是什麼?
    棄魏延而選姜維的政治打算北伐時,諸葛亮的年事已高,為了政權的長久穩定,他不免要提拔新人。而姜維除了有勇有謀之外,年歲也還尚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少年將軍」。諸葛亮在五丈原時就已經認識到了,弱蜀伐強魏必然是一個以弱攻強的巨大工程,在短期內難以有成就。倘若一個不慎,極有可能會使蜀漢人財匱乏,最終還會葬送自己與先帝劉備等人打下來的基業。因此諸葛亮很早就構思好了蜀漢後孔明時代的戰略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