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半數年輕人對養老保障不安心
近期,雙軌制如何並軌、延遲退休是否可行、養老金缺口怎麼彌補等有關養老的話題不停地被熱議。公眾如何看待養老問題,2013年9月,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在全國(港澳臺除外)範圍內,隨機抽取3000位城鎮受訪者進行電話訪問,了解全國城鎮居民對養老保障的評價。
老年人對養老保障水平的評價降幅最大
「如果只滿足溫飽需求,退休金是夠花的,但只要有個小災小病,錢就捉襟見肘了。」67歲的黃大叔每個月能拿到2000元的退休金,他說目前自己的日子還過得去,但周圍一些朋友,要是孩子不爭氣的,靠爹媽補貼,日子就過得很艱難了。
調查顯示,對目前老年人的生活費用,認為「貴」與「比較貴」的受訪者合計為57%,較2012年增加了10個百分點;而認為便宜者只有6%,還有28%的人認為「適中」。而且受訪者對「養老金水平」評價較差,不滿意度較去年上升了4個百分點,達31%,並超過了滿意度。
「我們的繳費水平並不低,可企業退休的人拿到的養老金並不高。而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收入要高得多」。黃大叔一談到養老金,就不停地抱怨「雙軌制」的不公平,他希望國家能儘快完善養老保障制度。
此次調查中,有一項變化特別明顯——老年人對養老保障的評價大幅下降。調查顯示,對「個人繳費水平」和「養老金水平」兩個事項,61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滿意度,均比去年明顯下降7至9個百分點,為31%和30%;且老年人對政府養老保障工作的滿意度,在各人群中降幅最大,比去年下降了12個百分點,降至49%。
51歲的陳阿姨也關注到近期網絡上關於延遲退休的討論,而辛苦了大半輩子的她盼著能儘快退休,拿到一份養老金在家帶帶孫子。
今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對解決退休後的生活,59%的受訪者肯定政府養老保障功效,認為政府養老保障「能」讓民眾安心,但比去年下降了7個百分點;而「不能」安心者升至24%,基本每四人中就有一人。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系嶽經綸教授解釋: 我們養老政策方面透明度、信息公開有所增加,再加上有爭議性的政策議題,令大家對養老保障的可靠性有一些擔心。養老金缺口的討論、相關延遲退休的爭議,都令大家覺得是不是制度存在問題。
近半數年輕人對養老保障不安心
老年人對政府養老保障的不滿在增大,而青壯年對養老保障安心的更少。
調查發現,越年輕的受訪者認為政府養老保障「能」安心的人越少,30歲以下的年輕人認為「能」安心的比例最少,為48%,比去年大幅下降13個百分點。
「我對養老保險的繳費水平很不滿意。每個月的工資,扣下這險那險的幾乎都沒了,物價又連連上漲。」陳小姐大學畢業後留在廣州工作。調查顯示, 對目前養老保障,多達85%的受訪者認為「值得」參保,與去年基本持平,但陳小姐就不這麼認為了。
「政府的養老保障不值得參與,我是想不參加都不行的,每個月自動就幫你扣了。我們現在辛辛苦苦掙的錢是在響應政府辦養老,但可能我們將來會拿不到,現在已經開始說養老金缺口大了,還不如買商業保險。」
嶽經綸表示:中國整個養老金制度、退休制度不夠完善,是基於不同職業、群體來安排制度的,所以工人有工人的,農民有農民的,公務員有公務員的,事業單位有事業單位的,這種情況下養老制度不公平的感覺比較強。特別是考慮到有一大批職工是從國有企業退休或下崗失業的,他們的生活很艱難,都等著拿退休金,日子已經很艱難了還要他再推遲幾年拿退休金,這不是雪上加霜嗎?
低收入者對政府養老保障最不滿
調查顯示, 在不同收入人群中,低收入者對「個人繳費水平」和「養老金水平」評價最差,不滿意度高達40%和52%,較去年上升10個百分點左右;而對政府養老保障工作,低收入者不滿意度同樣在各人群中最高,為28%,比去年也上升了6個百分點。
有網友抱怨說,她媽媽交社保15年,但退休後,每月只能領取600元的退休金。低收入者每月屈指可數的工資扣去各種保險後所剩無幾,生活更是捉襟見肘,而老來得到的養老金更是少得可憐。
嶽經綸提出,我們要努力改變目前這種基於戶籍、基於職業身份的制度設計。要努力建構起一種基於公民身份基礎上的社會保障制度,打破消除目前存在的這種城鄉戶籍身份、職業身份。
嶽經綸認為,比較合理的養老制度設計應該是從中央政府入手,在全國各地導入國民年金制度,人人都有退休保障,然後再在這個平等的起點之上,設計好不同的補充養老制度。
(記者 林潔 實習生 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