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博愛的意義

2020-12-24 鐵劍幫幫主

基督教要教人博愛,不僅要愛眾生,愛一草一木,還要寬容自己的敵人,愛自己的敵人。那麼,如此的博愛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麥克尼爾在書中寫道:「基督教是一套完全適應於充斥著困苦、疾病和暴死的亂世的思想和情感體系。」耶穌可以面對所有人世間的苦難,從馬槽誕生之後就在承受著底層的苦難。也就是說,基督教敢於面對各種人類的厄運,並且教會人們互敬互愛。「即使是突然降臨的死亡也被賦予了生命的意義。」耶穌死亡之後還預言自己將會重生,他的肉體沒有重生,思想卻在每一個信眾的內心重生了。

基督教面對死亡並不懼怕,而是把這種未知的生命歷程交給了未知的上帝來主宰,還把死亡稱為去見上帝,不再讓人覺得可怕,也不再讓人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大大解放了人類自身。很多基督徒活得很瀟灑,盡力去辦自己能辦到的事,自己辦不到的事交給上帝來主宰,不再為之而擔心苦惱,也就坦誠地面對人生了。

在見上帝的道路上,大家殊途同歸,為什麼不互相敬愛呢?在如此大同意義的感召之下,博愛思想就產生了。愛身邊的親戚朋友同學,很容易做到,愛自己的敵人就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了。古人講「以德報怨」頗有基督教的風範,但孔子講了「以直報怨」就有點境界狹小了。基督教講「愛你的敵人」、「人們的仇敵就是他自己家裡的人」,比起儒教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境界要高明許多。這是一種超越世俗的、超功利的愛,而不是一般的愛。既然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那為什麼不互相敬愛呢?寬容了自己的敵人,也就寬容了一切的不如意,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自己。

雖然人們性別不同、國別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風俗習慣不同,但大家都是兄弟姐妹,頗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意思,做到互相敬愛可以走出自己的內心,成就一定程度上的大我。現在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緊密,甚至到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沒點博愛精神還真不行。

除了這種對人的博愛,就是對身邊動植物以及環境的博愛了。愛動植物、愛環境好像已經成了環保主義者的信條,很多學生都在做這些事情。大家都做起來,環境汙染還會存在嗎?只是事實並非那麼理想,很多人為了利益而去破壞環境,從短期來看,富了個人,從長期來看,害了大家。而治理力度的孱弱,執行力的不足,讓這種人越來越多。但並不妨礙人們去博愛,去關愛每一個生命體,去自覺維護身邊的環境。

也就是說,基督教的博愛是建立在對生命的體的整體審視之上的,有一定的道德獎勵機制,也有一套道德懲罰措施。雖然這種懲罰只是心理上的,但足可以讓人發展到瑟瑟發抖的地步,從而不停地懺悔。

以全人類的視野甚至生命做基礎,站在制高點確定博愛的價值體系,似乎已經夠博大的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反駁了。只是,過於博大,有時候還是失之毫釐的。這也就難怪很多人不能實現自我救贖了,需要上帝來解救,而上帝又在天堂,距離人世間很遙遠……

或許真正的博愛是自己解救自己,而沒有什麼上帝來解救吧。

相關焦點

  • 基督教的「博愛」和中國的「仁愛」文化:哪一種文化更有力量?
    熟悉基督教的人們應該知道,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博愛和同情心。這兩個概念是一個意思,都指向人的憐憫之心,類似於佛教的菩薩心腸。需要注意的的是,佛教的菩薩心腸範圍極廣,不僅包括人的生命,還包括世間一切眾生,如飛禽走獸,花鳥魚蟲。這是佛家關愛生命的基本要義。
  • 基督教說:正因為不合理,所以才信仰!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基督教有一種說法:正因為它悖理,所以才信仰。這句話含義深刻,意義重大,即揭示了基督教的某些真理,也揭示出人類文明史的某些真理。比如上帝創世的故事是合理的嗎?《聖經》說:上帝從「無」中創造了這個世界,而且是通過語言創造的。
  • 為什麼尼採非常痛恨和反對基督教?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元素,自基督教徹底徵服歐洲人以後,西方人思考問題就再也離不開上帝了。在西方人眼裡,上帝是仁慈和平等的代名詞。《聖經》說: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人和人之間應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這叫基督教的博愛主義。
  • 1920年代,非基督教運動的影響——上個世紀反對基督教的運動
    [103]1、 神學思想上的正視非基督教運動促使信徒反省,思考基督教本身,進而更加認識耶穌,明白信仰的本質。非基督教運動在全國的發展,對基督教構成了一定的衝擊,且其力度遠遠超過新文化運動時期。[105]非基督教運動促使本色護教神學的產生反教活動激發若干信徒在救國的大前提下,營造了多姿多彩的本色護教神學。這護教神學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他既是全人類的救主,也是中國人的救主,他所表揚的公平、博愛、服務的精神,能感化人共同承擔救國的使命。
  • 基督教的「慈善」與古羅馬人的「給予」有何分別?
    當然不是,同時期的羅馬人也經常行慈善之事,只不過不像基督教那樣有組織,而且,二者間對此的看法也大有不同。基督徒行慈善之事,出發點來源於「博愛」,而古羅馬人的慈善往往是基於「慷慨」。「博愛」顧名思義主要集中於精神層面,以釋放或緩解接受者經濟或身體上的壓力為主,而「慷慨」往往是帶有目的性地取悅他人,並希望他人能夠在以後用得著的時候,給予相應的回報。從慈善的對象來看,差別也比較大。
  • 郭學明:殘酷迫害中長大的基督教
    耶穌傳道只有短短3年時間,但基督教卻久遠地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社會兩千多年。現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都是基督教影響較深的國家,現代民主政治的形成也與基督教的基本理念和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基督教能夠如此輝煌地發展,基督徒當然認為是上帝的無所不能。但歷史學家們更看重的是基督教教義和組織的力量。
  • 渡邊祐子:基督教與日本的近代化
    因此,合文發明的平文式羅馬字可以說對日本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Samuel R.Brown 1810-1880主講人也對勃朗做了簡單的介紹。最早勃朗在中國進行傳教活動,1847年他帶了包括容閎在內的3名中國留學生回到美國,他的來日時間較合文晚了幾個月,之後他也在橫濱英學所擔任教師。
  • 四川省基督教兩會舉行基督教中國化宣講團培訓班
    2020年6月18日至19日,來自全川教會的30位宣講團同工齊聚成都,參加四川省基督教兩會舉辦的四川基督教中國化宣講團培訓班。本次培訓班邀請中國基督教宣講團成員袁世國牧師、龍尚勇牧師進行主題授課。四川省基督教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副會長兼總幹事張健牧師主持開班典禮,並傳達學習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徐曉鴻牧師發表的《中國基督教抗擊疫情的工作和啟示》。
  • 基督教的教義
    基督教的教義  我們來看基督教的教義,當然,在這裡我們只能作最扼要的說明。  基督教反對盈利賺錢。「天主教持的態度是典型的拯救性宗教對待營利性經營活動的態度。伴隨著所有的理性的拯救方式,對趨於營利和財富的傾向的警告被推到這樣一個高度,以至於財富和金錢成為禁忌。」(韋伯語)。  基督教反對性愛。基督教作為理性的、積極的禁欲主義把性愛作為非理性之物加以摒棄。而且把性愛看作粗俗之事,正與超越、升華、拯救的基督教主旨相悖。它只接受受理性調節的婚姻。
  • 外國歷史,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禮儀
    基督教是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它從猶太教的一個派別發展而來。4世紀末葉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歐洲中世紀佔統治地位。它的經典是《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儘管基督教自誕生以來,產生了許多教派,在教義上也有分歧。但各派有共同信奉的基本教義。
  • 「書摘」均默|《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批評朱執信著...
    以言行合一,愛人如己,充滿「崇高的犧牲精神,偉大的寬恕精神,平等的博愛精神」(參看陳獨秀著《基督教與中國人》篇),之古今人類唯一師尊耶穌基督,而朱執信忍心下這個絕無公道底斷論,我們除掉替朱執信這個人抱十分痛惜,還有什麼說話!
  • 博愛育人 博學篤行
    近日,謝塘鎮中心小學黨支部舉行「博愛育人、博學篤行」黨建品牌推進會。學校黨支部書記錢波組織全體黨員教師學習「博愛育人、博學篤行」2020年黨建品牌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就品牌logo、主要內涵、創建舉措、預期成效四個方面作詳細闡述,並對品牌共創推進工作作具體部署,要求全體黨員以「紅領活教育」行動為指南,以創建紹興市第三批「五星三名」黨建示範學校為目標,以深化「博愛育人、博學篤行」黨建品牌為契機,充分發揮黨員作用,努力提升黨員素養,
  • 「書摘」亦鏡|《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與陳獨秀先生...
    博愛、犧牲、自然是基督教教義中至可寶貴的成分;但是在現在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侵略之下,我們應該為什麼人犧牲?應該愛什麼人?都要有點限制才對,盲目的博愛犧牲,反來要造罪孽。」陳獨秀認為談基督教,將區分基督教教義和教會兩部分,就教義部分來說,基督教很難解釋清上帝的「全能」與「全善」之間的兩難問題,同時陳獨秀將他曾經推崇的基督教的「博愛精神」「犧牲精神」也打入冷宮,認為在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侵略之下,博愛和犧牲是應該有區別的博愛和犧牲,應該愛什麼人,應該為什麼人犧牲,應該有點限制才對。當然他承認這些教義產生於一千多年前,人們沒有必要糾纏。
  • 博愛中山 善行橫欄
    博愛中山,善行橫欄。12月31日下午,橫欄鎮舉辦2020年慈善萬人行巡遊活動,一萬多名市民和各界人士組成102支隊伍參加巡遊,展現橫欄博愛文明風尚。代代橫欄人薪火相傳,點滴善舉匯成博愛暖流。一年一度的橫欄慈善萬人行活動,不僅展示了橫欄人的精神面貌和橫欄鎮精神與物質文明建設同步發展的成果,更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博愛慈善的社會風尚,成為橫欄最靚麗的風景線。
  • 基督教對歐洲三大神話系統的影響和詮釋
    歐洲的神話敘事並非從基督教開始,而基督教在與古希臘、凱爾特和斯堪地那維亞三大古代神話系統相遇的過程中,卻逐漸使之成為自己的敘事元素,甚至逐漸取而代之。其中的思想-文化意味已經遠遠超出了神話本身。  神話是遠古初民的故事。而「講故事」(telling stories)其實是人類「建構意義」(making-meaning)的基本形式。
  • 全運會與中國基督教青年會的歷史淵源
    從趙曉陽編寫的《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本土和現代的探索》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全運會起源於中國基督教青年會的舉行的運動會。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第一屆全國運動會1910年10月18-22日,在南京勸業場舉行南洋工業展覽會時,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幹事艾思諾籌辦了「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
  • 他在基督教反異端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對基督教的發展很有貢獻
    拉丁禮教會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於公元150年的德爾圖良,在公元197年寫作的《護教文》中,卻是反對這一作法的,他在《反異端法規》中,利用大量論證,試圖從根本上剝奪異端與基督教的辯論資格。德爾圖良按照德爾圖良的說法,異端來自哲學,而不是信仰,因哲學上的辯論,影響信仰的堅定,是不必要的,這等於是從根本上否決了異端在信仰上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 有著偉大信仰的偉大的人民並不需要基督教文化
    大家記住美國社會的發展它是基於基督教文化的。在基督教文化上面建立法律體系,在這個法律體系建立政治體系,在這個上面建立起他們的領導人的選舉體系,整個體系比你的想的複雜得多,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一部分,假如我們今天這個價值文化體系被摧毀的情況下,隨便拿一點別人的價值體系,等於沙灘上建樓,建不起來。」】
  • 啟東基督教組織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啟東基督教組織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來源: 啟東民宗局 發布時間:2020-12-08 字體:[ 大 中 小 ] 12月4日下午,啟東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召開常委會會議,專題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羅德尼·斯塔克論《基督教的興起》:疫情、社會關係與宗教
    然而,美國社會學家羅德尼·斯塔克從社會學的角度檢視了基督教崛起的歷史,並察覺到基督徒數量的發展和變化與歷史事件、社會關係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基督教的興起:一個社會學家對歷史的再思》一書中,羅德尼·斯塔克研究了公元165年與公元251年的兩場瘟疫是如何通過種種因素促進了基督教的崛起,而基督教對於人民而言又在疫情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