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支」字現在的字形來看,上面是一個變形的「十」字,「十」字的一橫「一」很長,「十」字的一豎「丨」相比較於一橫「一」較短。下部是一個「又」字。從整個字來看,「十」字的變化主要是結構上的平衡,顯得和諧、美觀。
根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中的記載:「支」字,從「手」持「半竹」。去竹之枝也。用現在的話說「支」字是一個會意字,從古文字構型上來看,手拿竹節或者竹枝之意。「半竹」可以理解為把完整的竹子分成兩半或者把竹子主幹上的側枝去除掉。
從「支」字的古文字字形來看,「支」字的上部是一個「竹字頭」的半部,後來楷化為現在的「十」字之形。下部是「竹子」的一半,竹葉下垂。由於人的主觀因素,本來連接在一起的竹子,被人為分割成兩半,用手取其中之一,以會意。「手」字在上下兩個分開的竹子之中,「手」字古文字字形為「又」字。
樹木也有分支,所以古人創造了「枝」字,表示樹木的枝莖。人體也有分支,上下各二,雙手和雙腿,稱之為「四肢」大山的山脈也有不同走向的分支,稱之為某某山的餘脈。古人稱之為「岐」,大山的分支。
由「支」字而發展而來的「枝」、「肢」和「岐」字,三字分工明確,意義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