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曾經語出驚人的偷車男子周立齊4月18日刑滿釋放。
2015年,因在採訪時頻爆金句,且在外形上神似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切·格瓦拉,周立齊走紅網絡,並被冠以竊·格瓦拉的稱號。
上圖為切格瓦拉,下圖為「竊·格瓦拉」
在他入獄的這段時間,網友以他這段採訪為素材,剪裁成鬼畜視頻。在某些時候,他還被當做當代青年的精神領袖,因為他敢「不打工」。
點擊播放 GIF 1.0M
點擊播放 GIF 0.7M
在有些地方,他甚至被當成「宣傳標兵」。
目前,抖音上與周立齊同名的帳號已經有173萬粉絲,儘管他的作品、動態和喜歡數量均為0。
總之,在監獄的這幾年周立齊的熱度不減,甚至在他出獄後又迎來了人生的另一個高光時刻。
但這一切卻令在監獄待了四年零六個月,剛出獄的周立齊摸不著頭腦,也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大家對他如此關注?
1
出獄成網紅,百萬籤約排隊等
網紅公司對熱點的嗅覺最為靈敏。
4月18日,在監獄門口接周立齊的除了他的家人,還有開著瑪莎拉蒂或保時捷的網紅公司負責人。
有媒體報導,有網紅公司開出年薪200萬的條件希望籤下周立齊。
這令眾人傻了眼!
試想像以下畫面:
A:有人開200萬想籤下周立齊!
B:周立齊是誰?為什麼有人開這麼高的價格籤他?!
A:他四年前因為偷電動車入獄,入獄前的金句被網友剪成各種鬼畜視頻,在網上很火,所以他現在出獄,就有人開200萬籤他當藝人。
如果你是B,聽完上述對話,你是不是一臉Jony J「我的天哪」的表情?
點擊播放 GIF 0.8M
一個偷車男子,因為入獄前說的金句在全網火了,火到現在還有人願意花200萬籤他?!
所以,這也不難理解會有人感慨,年輕人辛苦打拼,工資抵不過一個偷車男子。
這有點像網上總有人問,為什麼做出這麼多貢獻的科學家,年薪敵不過一個明星。
周立齊偷過車,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出獄後,我們應該以禮相待,但是這代表他適合做高薪主播嗎?
2
畸形的「審醜文化」
幾個小時內,周立齊籤約事件幾經反轉。
4月20日上午,紅星新聞發文稱,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周立齊本人對此是拒絕的。他說,即使有這樣的機會,他也不會籤約。
「籤了合約就是別人的工人,沒有自由了,什麼都是別人說了算。」他又說,如果籤了合約,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言而無信」,「之前我說過的嘛,不可能打工的。」
他現在有想做的事:種菜。
很多人可能都在等他「真香」,覺得他會接受這「大好機會」,但是他卻貫徹了他「不可能打工」的理念,在這一點上,他真擔當得起那些人的精神領袖。
但是,事情隨後發生反轉。
有帳號稱,「電瓶哥」周立齊告別打工、震撼出道:以1500萬年薪籤約四川攀輝影視。
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知乎上也出現了相關的問題。
但回答中的某高贊指出,企查查上「查無此人」。
之後,我倒是在企查查上查出來了,這家公司註冊日期為4月17日,周立齊出獄前一天。
事情發展到這步已是撲朔迷離。周立齊到底籤約了嗎?是籤了這家公司嗎?
當晚,又是紅星新聞給出了回答:周立齊沒籤約!
出稿前,我又回過頭去看上圖當初爆料「周立齊籤約」的帳號,其主頁的相關訊息也已不見蹤影。
可能此生我走過最長的路就是這齣套路吧。
被娛樂至上裹挾下的故事,讓人目眩神迷。
在這種氛圍下,你在日常生活中關注的不是深度資訊或是事情本質,而是看消息就是看個樂呵,圖個高興。
「生活已經這麼難,高興就成,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精力關注那些還要讓人思考的東西?」
過去,網紅公司捧紅了髮際線男孩小吳,讓流浪漢沈巍紅極一時。
甚至我覺得,如果賈君鵬生在當下,也會被「挖」出來,成為大家爭相合影留念的名人。
但小吳、賈君鵬,你要說他們有什麼優點,可能並沒有,他們或美或醜也並不重要。
他們只是活成了一個符號,一個在當下供大家日常娛樂消遣的象徵。
當時,他們風光無兩,但現在,你還關心小吳的眉形變沒變嗎?你可能更關心郭老師今晚的直播又會出啥段子供自己哈哈大笑。
當然,在這過後,郭老師的段子也會顯得不夠搞笑,但還是會有王老師,李老師供人消遣。
3
我們並不缺奇葩
總有人以各種方式出名,或奇葩,或正能量。
安迪·沃霍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有15分鐘成名的機會。
在我看來,能一直有名的只有真正有能力,不斷奮鬥的人。
網紅如羅永浩都要努力學習直播知識,沒段子或段子不搞笑,商品價格不夠吸引人,話術不高,觀眾照樣不買單,觀看數自然會下降。
賺大錢,還總是賺錢,還得靠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一時的熱點。
沒有人會因為「never和妹妹打起來了」這個熱搜守著看李佳琦的直播,大多數觀看李佳琦或薇婭直播的人都是因為商品價格真的低,或是受他們的話術和當時氛圍感染,而我們覺得他們表現好,其實都是他們背後下的功夫足。
跌打的名人,流水的網紅。
那些被搬上《名人傳》的人物,都是因為「自身硬」,在自己從事的領域內有了不朽的成就。
有人以奇葩的方式出名不代表這樣可取,我們還是應該警惕這樣的出圈方式,它可能會影響我們當代和後代人的觀念養成。
我們的文化還是應該積極引導年輕人,關注正能量的事情,關注有價值的信息。
事實上,並不是網絡上或是我們身邊的名人太少,而是我們沒能發現,沒能關注。
官方的引導,加企業的推廣,和個人注意力的轉變至關重要。
別總說出名的怎麼都是這種人,你關注什麼人,什麼人就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