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越成功的人越懂得如何服務他人,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在阿里巴巴裡面我就是個跑腿的服務人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企業更好,可以說我就是個賣嘴皮子的,真正懂技術懂管理的是公司所有同事。沒有他們,我什麼都不是。
馬雲的服務意識極強,如果說講服務型領導,他的手段與智慧可以說堪稱一絕,很多入職阿里巴巴的人都是衝著馬雲的名號去的,這是一種潛意識形態下的追求。
「什麼時候人們開始講服務,服務型的領導是僕人嗎?」
「服務型領導」一詞一直是職場領域中所關心的熱點,有人說踏入職場遇到一個好的領導等於成功了一半。
服務型領導的說法最早由西方傳入中國,絕大多數人喜歡把服務型領導的概念簡單的理解成「如家僕」一樣服務下屬的領導,這樣的理解方式其實是把概念狹義化了。
「保姆」化的領導從來都不是最成功的領導,這樣的服務不等同於真正意義的領導才能。往往一些真正有領導才能的人,有時候可能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但是關鍵時候他總能抓住員工的內心,讓你心甘情願的為他效能。
我們把這種智慧暫且稱作為:「刺激利他技能」。
記得,某個春節的時候,聽起一個朋友說過一件很有趣的事兒,往年他們公司的年終獎都是發鈔票,但是唯獨那年,老闆把年終獎換成了一箱「進口紅酒」,還大呼,你們賺大了,這一箱酒比你們往年的年終獎貴幾倍。
但是朋友堅信:你還不如給我來點現鈔比較合算。
起碼在內心當中,很多員工是傾向於「發錢的」,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多人根本無心去衡量紅酒的價值。
其實以上情況下老闆年終獎發酒的行為,也屬於一種「服務行為」,那麼我們所說的服務型領導,到底一般都具有哪些外在的行為表現呢?
服務型中的「服務」包括哪些外在行為?
為了更加具體的闡述這個概念,小熊這裡所說的服務包括但不限於某種特質性的動作或表現。
我們把職場當中所能產生的服務劃分為以下幾種情況:記住這裡強調一個觀點(有效服務)。
如圖所示,在領導學中,所謂的有效服務用比較易懂的文字可以概括為以下六種情況:
1:放權
2:關愛
3:提拔
4:給予動力
5:相互尊重
6:提升技能
而這6點根據其產生的不同效果可以分為兩大類:
1/2/3三點分為提升員工信任感
4/5/6三點分為提高員工願景值
任何一個有價值的員工,都離不開心裡的那份信任與希望,所謂的領導給予員工好的願景與信任便是如此!
為何發酒的行為不屬於有效服務,領導為何要懂得有效的服務?
服務型領導的服務意識本來可以歸屬於「職場關係」處理中去,因為這也屬於一種關係維護,那麼根據職場關係的核心要素可以知道,只有有效服務才能換來資源兌換,才能產出有效的價值。
具體概念:大家可以參考:職員必備:讀懂這3大準則,明白2個概念,才能更懂得維護職場關係
關於「有效服務的概念」,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切服務都是為了激發員工的「自我效能」,讓員工產生更多的自我價值並具有一定的使命感。
如圖所示,所有的有效服務都是為了提升員工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是引起員工的不滿,只有當員工覺得值得的時候,他才會有更多的價值反饋給你,從而更好的反饋服務給領導,最終形成一條規範的關係鏈。
發酒的行為雖然也是服務行為,但是這樣的改變讓員工產生了負面情緒,所以這樣的服務意識從理論上來說其實是錯誤的,即使你確實花了比發現金更多的成本,在領導學上也是一種失策的行為。
一個聰明的領導不會為了討好員工故意去做某些事情,但是一個智慧的領導會用最親密的方式獲得員工的信任。
聰明與智慧雖然同為褒義詞,但是兩者的境界卻大不一樣。
領導的服務意識缺失,即使服務的再多,最終會淪落為員工眼中的「老好人」,甚至有的員工會覺得這是光面堂皇的忽悠自己,最終遭到員工的背叛,使得公司受損。
如何做一個有正確服務意識的服務型領導?需要什麼樣的前提?
必要的六點條件肯定必不可少,也就是說,假如你想在領導的位置上做的越發的好,那麼你必須懂得放權,關愛,提拔,給予動力,相互尊重,提升技能。
是否做到這些就夠了?會不會做好這些又成了員工眼中的「老好人」,最後得不償失。
在領導學中,有學者曾對於這種相互關係的反饋值做過研究,最終數據表明,兩者之間的利益反饋並不完全和各自的付出呈完全的正比。
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了一個歸因機制的問題:
假如一個服務意識極強的領導,遇到一個毫無奉獻精神的員工,那麼可能你的服務輸出之後是得不到回報的,因為出口已經因為對方的個體特性被封閉了。無法反饋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所以對於領導而言,要想成功的擁有服務意識,那麼就需要有一個大局觀,也就是企業中常說的「使命感」,你需要跨域與員工之間的關係,把公司利益擺在第一位。
這樣就使得問題得到了更好的解決。
擁有使命感的領導一般都擁有極強的辨別能力,對於那種刺頭員工,常常是出手致命,毫不留情。懂得捨棄,你才能擁有更好的人才。
最終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擁有使命感的領導人更容易成為一個優秀的服務型領導!
智慧的領導從不單打獨鬥,他會培養出無數個強將替自己打江山
社會社會,無群體不鬥爭,在企業競爭激烈的時代,不懂得網絡人才,即使你再也才能也不能做出500強企業。
群體競爭的現象讓現在的企業主更看住人才的挖掘,只有懂得吸納新人,傳送企業文化,才能替企業換血換代,不至於被社會所淘汰。
服務型意識的領導要學會培養出多個有服務意識的下屬,讓他們領頭去影響更多有服務意識的員工,這樣你的網才能快速的鋪開。
領導在這個傳授的過程當中有時候有類似於家長對孩子,老師對學生一樣的意義,只有當你的意識能影響到其他人的時候,方能產生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劉強東曾在一次京東的領導聚會上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儘管休息,公司不可能沒有你就轉不動了」。
當時是這樣的一個場景,飯桌上有一個女性小領導有了身孕,但是一直堅持在崗,劉強東聽後相當氣憤,說到你怎麼不請假休息呢?
這一次行為即表現出了一種對下屬的關愛,也是一種企業文化的影響,通過這次事情,相信一桌子的人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便有了明確的處理方法。
放權,多給年輕人機會,劉強東說,我在美國學習的那段時間,公司不也一樣運行的挺好嗎?
用自己的服務意識去影響下屬的服務意識,一人影響十人,十人影響百人,這樣的團隊才更具有價值,也一定能產出更多的價值。
小熊總結,做服務並不是讓你當老好人,而是做一個智慧的人
在各行各業都開始強調服務的時候,服務意識越發受到職場人士的關注,其實越有本事的人更願意自己是一個服務者。
就像曹德旺先生所說的一樣,很多人充其量是個暴發戶,算不上什麼企業家。
「領導」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角色,必須擁有強大的使命感,你才能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如果讓我用三個詞總結服務型領導的特質:
1 :責任心
擁有極強的責任心,才能擔當更重的擔子,才有可能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
2 :有魄力
只有敢於砍掉枯枝落葉,才能把重心的服務放在值得服務的群體上去,產生更大的價值。
3 :懂謙卑
懂謙卑的人一定會給企業帶來更強的凝聚力,使人感到一種親密的信任感,最終形成一種正能量的願景。
影響一個人的服務意識的可能有學歷因素,性格因素,但是萬變不離其中,只有你讀懂其中的精華,才能找到自己的短板,知道目標,才能改正。
當你擁有以上3點之後,你就明白:
第一:你不是服務於每一個人,而是服務那些有反饋機制的人。比如某企業的總經理,是不可能每天服務於所有員工的,他只負責影響他一小圈子的領導班子,讓他們再去影響自己的組織成員。第二:你所做的任何服務都是頂層邏輯,不是基層邏輯,你要考慮的是公司的整體走向,把握大局觀,領導下屬前進。第三:所有的服務意識是受職稱高低所影響的,多大的地位做多大的事,不往上也不往下,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服務就是一種智慧的手段。
其實到這裡,大家都應該明白,真正意義上的服務並不是局限於某種特徵的實際行為,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影響力。
只有當你產生了這種影響力的時候,你才能影響周圍的人,才有可能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員工,從而反饋給自己所在的企業。
END:
寫在最後的話:
一個懂服務意識的領導,就是一個懂得讓員工產生自我效能的領導,而不是自我欺騙,你覺得的好,可能別人壓根就不需要。
只有當你的行為意識讓對方產生信任和感恩的時候,你的服務意識才能影響到對方,這樣的下屬才有可能變為你的左膀右臂。
服務不是當僕人,是做一個有謙卑之心,懂感化他人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