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熱難耐,「猛吹電扇空調」成為人們避暑納涼的常用方法,神經內科醫生經常會聽到病人說:「大夫,您看我這嘴歪了,是不是跟我一直吹電風扇有關係?我這是中風了吧?」
那麼,長時間吹電風扇到底會不會中風?北京友誼醫院副主任醫師趙瑩瑩就為我們解答,「吹風」和「中風」的關係:
趙瑩瑩
北京友誼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什麼是「中風」?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中風」的概念。「中風」是中醫病名,又名「卒中」,是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語不利或不語,或未經昏僕而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
現代醫學中「中風」即西醫的「急性腦血管病」,包含了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病。缺血性腦血管病中主要包括的是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而出血性腦血管病中主要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很多病人在吹風、受涼之後也會出現類似「中風」病證當中的「口角歪斜」,其實這大多是「面神經炎」導致的面癱,主要與病毒感染相關。
相比「面神經炎」而言,「中風」的危害就要大很多,其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點,為病人和家屬帶來經濟和生活上沉重的負擔。近年來我國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腦血管病在人口死因順序中已名列前茅。
「中風」如何預防?
「中風」的危險因素可分為可幹預性和不可幹預性兩大類。可幹預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吸菸、酗酒、肥胖等等。不可幹預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遺傳等等。
「中風」一旦發病,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積極有效的預防至關重要。預防的手段主要是通過控制各種可幹預的危險因素,例如應積極控制血壓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應<7.0mmol/L,餐後血糖<10mmol/L,糖化血紅蛋白<7%;對於血脂代謝異常的患者,更多關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必要時應用他汀藥物治療,以達到理想水平;
積極治療心臟病,如房顫患者應給與抗凝治療,預防心源性栓塞的發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應用葉酸、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聯合治療;發現頸動脈狹窄患者應給與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及他汀治療,重度頸動脈狹窄(>70%)可以考慮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血管內介入治療;控制體重指數(BMI)在28以內或腰圍/臀圍<1;最後任何疾病的預防都離不開健康的生活方式,適度的體育鍛鍊和合理膳食,戒除吸菸飲酒等不良嗜好。
如何識別「中風」?
神經內科醫生時常還會聽到病人說:「大夫,我曾經查出來頸動脈有斑塊,最近我覺得脖子這兒不舒服,是不是我的斑塊又長了?是不是堵住了?」事實上斑塊生長過程中人體是不會出現臨床表現的,但是斑塊不斷增厚閉塞血管或脫落堵塞遠端血管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就會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包括肢體麻木無力、言語障礙、口角歪斜、頭暈、視物成雙、飲水嗆咳、行走不穩等等。
臨床表現如此之多,普通人群該如何快速識別「中風」呢?國際上應用「FAST法則」,我們國家也據此演變出了「120法則」,通過判斷有無面癱、肢體無力和言語障礙來確定是否罹患了「中風」。即使臨床表現在短時間內恢復也不容忽視,這種情況很可能是「中風」的先兆,也應該立即到醫院就診。
所謂「時間就是大腦」,一旦發生「中風」,應立即到就近有條件的醫院進行診治,目前缺血性腦卒中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進行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療,但是治療的時間窗非常短暫,靜脈溶栓時間窗要求在4.5小時以內。目前全國各大醫院正在逐步建立完善腦卒中綠色通道,為病人快速優先診治提供便捷,使腦卒中的治療更加規範化,降低卒中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未來「中風」的治療還將面臨更多更新的挑戰,廣泛的健康宣教,防治兩手抓才能使更多患者獲益。
轉載自中國新聞社微信公眾號(CNS1952)
中國新聞社&北京友誼醫院共同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