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十八
從金麗溫高速武義出口下來,行駛七八分鐘後就能看到路邊一幢灰牆黛瓦的三層半辦公樓,辦公樓上的「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後陳」幾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
武義縣後陳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江南小村,因首創村監委制度而名聲大噪,成為我國基層民主創新的典型範本。該項制度創新,把焦點對準農村「小微權力」,以法治和監督的力量,激蕩起了鄉村自治的一池春水。從此,「後陳經驗」成為武義基層善治的「金名片」、進而推至全國,一點星星之火,蔓延成了燎原之勢。
如今,後陳村不僅是一個地名,更是一個符號——它是在困境中創新求變的一個代表。「後陳經驗」已從一則「治村之計」上升為「治國之策」,成為法治中國、創新中國的生動註腳。
0
1
被逼出來的「村務監督委員會」
後陳村位於武義縣白洋街道。2000年前後,村裡因金麗溫高速公路建設、工業園區的開發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陸續有1200多畝土地被政府徵用,村集體一下子拿到了1900餘萬元徵地款。這筆錢要怎麼用?村兩委想用補償款來造廠房,發展集體經濟;但村民們卻不放心,主張把這些錢分掉。
那個時候由於村務不透明,村民對村幹部極度不信任——曾經村裡承包出去一塊40畝的沙場,承包者為撈錢違約多挖了10多畝。「村集體利益受侵犯了,為何村幹部沒過問?肯定拿了好處!」村民們為此鬧了起來,把趕來調停的街道幹部的車子都掀了。此後,類似問題屢屢發生:2002年,因為高速公路鋪設施工過程中帳目不清、工程承包不公開,村黨支部書記在換屆選舉時落選;2003年,接任的村黨支部書記因私自挪用村集體資金、收受回扣被開除黨籍……幹群矛盾一觸即發,後陳村成了武義名副其實的「上訪第一村」。
用什麼樣的「鑰匙」,才能解開這深重的矛盾?激烈討論了近一個月,全村達成了一致,成立一個村民財務村務監督小組,作為第三方獨立行使村務監督權。2004年6月18日,後陳村的村民代表聚集在村委會會議室,選出了全國第一個村務監督委員會,並經村民代表決議,通過了《後陳村村務管理制度》和《後陳村村務監督制度》。這一天,曾經的老上訪戶張舍南因「愛挑刺、責任心強」被村民們票選為第一任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
「村務監督委員會有史以來是沒有的,各方面壓力都有,特別是其他一些村的村兩委幹部對我們看法特別多。他們認為自己當得好好的,為什麼搞出個第三方來監督?」後陳村原黨支部書記陳忠武是當年這一切的親歷者、也是最好的講解員,「當時,後陳村的做法引起了很大爭議,大家心裡都沒有底。」
第二年的6月17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後陳考察調研,肯定了後陳首創村監委的做法。他指出:「這是農村基層民主的有益探索,是積極的、有意義的,符合基層民主管理的大方向。」這席話,給「後陳經驗」的探路者們吃了一顆「定心丸」,安撫了他們遲疑的心,也平息了眾多雜音。此後,後陳村黨務、村務、財務全面公開,村務監督實現一環緊扣一環。
0
2
被關進位度籠子的「小微權力」
後陳村創設的村監委會制度,其突出特點是「一個機構、兩項制度」。
「一個機構」就是常設的村監委會,任期與村委會同屆。由此形成村黨支部是領導核心、村民代表會議是村裡的決策機構、村委會是村務管理執行機構、村監委會是村務監督機構的閉環系統。
「兩項制度」就是《後陳村村務管理制度》和《後陳村村務監督制度》。前者主要對村集體資產管理、土地徵用費管理和分配使用、村民建房審批、計劃生育、戶口變動、村幹部誤工補貼、村財務收支等村民關注的村務管理做了明確規定;後者則對村級民主監督做出了新的制度安排,特別是對村監委會的產生和組成、職能和義務等做了明確規定,並規定把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務公示制度、聽證制度和村幹部述職考核制度等納入民主監督。
衝著大家關心的問題去,一直是後陳人樸素的辦事邏輯。針對有村民反映公開欄上的帳目還不夠清晰、直觀,村監委把帳目公開「貼」進了電視裡、手機APP中,什麼事項、開支多少、經辦人是誰,村民們打開電視或手機,每張發票都看得清清楚楚。2018年9月,後陳村創辦了「後陳月報」,每期4個版面,不僅詳細刊登上月財務收支情況,還公開村裡各種大小事務,甚至對一些問題情況進行曝光。
16年來,後陳村歷經了7屆村班子、約30名村幹部的更替,3000餘萬元的村莊建設投入以及100多戶的農戶新居動遷,實現了連續16年村幹部「零違紀」、村務「零上訪」、工程「 零投訴」、不合規支出「零入帳」。
0
3
推陳出新的「後陳經驗」
16年前,後陳村務監督改革時,時任村委會主任的陳忠武就是被村監委監督的第一批對象。改革一路向前,陳忠武說自己從沒有芒刺在背的感覺,反倒如釋重負,「村監委像一座連心橋,一頭連著村民,一頭連著村委會,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幹群關係融洽了,鄉裡鄉親和諧了。」
怎樣判斷一項基層自治制度好不好?關鍵還要看村民們高不高興、滿不滿意。2004年村務監督委員會成立後,後陳村裡商定每年村集體收入的一半都要分給村民。如今的後陳村民每人、每年都可以拿到2200元分紅。此外,60歲以上老人重陽節有慰問金,每年還能免費去外地旅遊。全村人的社保、醫保、人身意外保險也都由村裡全額代繳。更讓村民們高興的是,16年來,對這項當年把村莊帶出信任泥沼的制度創新,後陳從來沒有停止過自我完善和創新。
「管理村莊的辦法都應當寫進村規民約,這樣才能把要我監督轉變成我要監督。」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村民提議,後陳村先行先試,在村規民約中新增村兩委深化鄉村治理機制的責任義務,以及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具體履職方式,讓民主監督成為全體村民的行動自覺,在潛移默化中引領社會風尚。
這些年來,後陳村村務監督的手段、範疇、方式一直在調整跟進,傳統的公示變成雙向交流,單一管錢擴大為管事、管人,全程監督已經成為尋常。現任後陳村黨支部書記吳曉東說,對《村務管理制度》和《村務監督制度》,後陳村已經根據實際修訂了4次,不過村裡還在不斷研究更加有效的方式。其中一個方向,便是如何讓村民更廣泛參與基層自治。
16來,「後陳經驗」從一村一地到全國各地,從質樸簡易到規範權威,從財務監督到全面監督,從自發自治到民主法治,很好地契合了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趨勢和發展規律,成為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生動實踐和參照樣本。
新聞背景:
2004年6月18日,在村民們燦爛的笑容中,後陳村村委大樓掛上了「後陳村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牌子,全國首個村務監督委員會就此誕生。
後陳村建立的村務監督制度,實現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村務監督,使村級民主監督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農村生活常態。16年來,後陳村一直保持著「零上訪」狀態,村容村貌發生了巨變,鄉親鄰裡守望,其情融融。
2004年至今,習近平同志對「後陳經驗」先後作出8次批示。2010年「後陳經驗」被寫進村民委員會組織法;2017年,中辦、國辦聯合印發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指導意見,向全國推廣這一做法;2019年,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寫進《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工作條例》。
記者:徐策
原標題:《從「治村之計」到「治國之策」 後陳村:讓村務在陽光下運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