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拍攝花絮的人,可能會注意到,在電影開拍時,都會有工作人員在鏡頭前舉起拍板,並將上方的黑白色或彩虹色的長條拿起並拍下,聽到「啪」一聲才開始。那麼為什麼拍電影的時候要拿一個板子咔咔的打,這麼做又有什麼意義呢?
大家可能不都知道,其實拍電影經常會將聲音及畫面分開錄製,再靠剪輯師將兩部分放在一起。場記板是在電影聲音與畫面分離錄製的情況下,為了輔助後期剪輯進行「聲畫同步」,才被發明出來的。
早期的場記板,上邊兒「打響」的那兩個條塊和下邊的「信息板」是分開的,而且由兩個不同的人來負責,後來為了方便單人操作,就被整合在了一起,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傳統的場記板,從頂部的兩個條塊到下部板身,都是木頭材質。現在的場記板,除了頂部條塊依然是木質,板身大多由醒目的白色亞克力做成。早期黑白電影時代場記板的頂端條塊上是沒有顏色的,或者只是黑白兩種色塊,到了彩色電影時代,為了方便後期人員對畫面色彩的把握,才在頂部的那兩個條塊上加入了一組色塊兒。
後來出現了攝影機保持時碼同步的電子場記板,這種場記板基本功能和傳統場記板沒有太大區別,但增加的LED屏幕,在打板時會顯示精確到幀且與攝影機同步的SMPTE標準時碼,從而大大提高了後期聲畫對位的精準性和效率。
場記板上的信息一般會包括「片名」、「導演」、「攝影師」、「日期」、「卷號」、「場次」、「鏡號」、「條次」等主要信息,但也會根據具體需要,由場記人員附加新的條目在上邊,當然也可以改變一些條目。比如多機位拍攝時,場記板上會標註出攝影機編號,像「A機」、「B機」等。而且具體到全世界不同的地區,場記板的信息顯示方式也會有不同細節調整。
場記板使用時的注意事項也有很多,首先就是要保證它在攝影機畫面裡的可見性,最起碼,要保證頂部兩個「打響」的條塊在畫面裡,因為要「聲」和「畫」都要採集到,才能在後期實現「聲畫對位」。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遠遠的離開攝影機。不同焦距的鏡頭,打板的最佳距離是不同的。你要把握好一定的距離,讓場記板在正常使用的同時,儘量佔據更多的畫面。
打板的力度也是有講究的,如果打板時,你離話筒員收音麥克風很遠,那你不僅要大聲讀板(報板),同樣也要讓打板的響聲足夠大,以便錄音師能保證最佳收錄效果。但當拍攝演員近景或者特寫時,往往需要在演員的臉前打板,這時候就要注意要輕柔,不然會影響錄音師,還很容易讓演員出戲,反感。
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某一個鏡頭,攝影師需要嚴格保證已經調整好的拍攝角度和對焦位置,你會發現已經沒有給你打板的空間了,那這時就先拍攝,後打板。這種打板方式叫「尾板」或者「倒板」,意思就是打在這條拍攝結束的時候的板,這種打法需要攝影師、錄音師和打板員配合默契,倒板也用在開拍時,沒有拍到場記板或者漏拍、漏打的情況。打「倒板」的時候,要讓場記板頂部朝下,底部朝上,倒著拿和打響。
一般多機位拍攝的大製作,往往會一個機位專門有一個人來負責打板工作,這個人通常就是該機位的第二攝影助理。但有時候如果沒有這麼多人,或者只有一個專門的打板員來負責多機位打板的時候,就經常會「多機一板」,就是多機位拍攝,在多個機位都能拍攝到的角度和位置,打一次板,就能滿足兩個攝影機位都能清晰準確地拍攝到場記板。畢竟分開進行,每個機位打一次,太浪費時間了。
但有些拍攝,並不一定有準備場記板。比如小規模製作、紀錄片、電視採訪等等,這時候為了方便剪輯人員進行聲畫同步工作,你可以在開機以後,在鏡頭前用兩個手掌相擊的方式,來替代打板工作,同時還要口頭將場次鏡次等信息報告出來。
總的來說,打板的好處是,它提供了聲畫同步位置,當拍擊器從上方拍下,就會有拍擊的畫面,以及拍下時清脆的聲音,方便剪輯師可以無縫接合畫面及聲帶。而且拍板上寫有該電影信息,包括電影名、正在拍攝的場景、鏡頭號碼及拍攝次數,並附有導演及攝影師名字,甚至快門速度及角度,有了清晰的指引,剪輯師的工作就能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