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元文人畫的黃金時代,竹子作為文人墨客心中「君子」的象徵,理想人格的化身 ,更勝以往地受到文人畫家的喜愛,蘇軾便是宋代愛竹、畫竹的代表。後延元明清時代,吳鎮、柯九思、夏昶、鄭板橋等都是畫竹的名家,唯有鄭板橋愛竹、種竹、觀竹、詠竹、畫竹似可與蘇軾媲美!尤其筆下的竹不宗一家之法,而是取法自然,靈動清秀,孤傲而清髙,所表達的正是鄭板橋清高不羈的心境。
鄭板橋是我國清代著名的藝術家,一生最喜歡畫竹子,「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這是他對畫竹的感慨。難怪他繪畫作品中最多的就是竹子,而且他的竹子是現在最為有名的!縱觀當代,一些畫壇大家也畫竹子,不乏精品力作,但單以畫竹享有褒譽的似乎不多,難能可貴的是著名畫家餘新志卻異軍突起,享譽畫壇,被譽為「板橋之後墨竹人」。
01
「墨竹」在中國畫的創作中由於僅僅是運用筆墨線條來表現其神韻,故尤見其艱深畏難,令許多畫者都望而卻步,或者終其一生都不得要領;要想超越古人而獨創一派,更是難上之難。餘新志畫竹獲得「板橋之後墨竹人」那樣高的讚譽,自有不同凡響的修為,除了有敦厚閒達、不慕虛名的良好人品外,與歷代大家一樣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並將竹子視作生活的一部分,用濃烈的情感去寫其形、追其神。
四川樂山是餘新志出生的地方,那裡竹林環繞,山川秀美,自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對於從小就酷愛繪畫的餘新志來說,竹之精靈在其藝術生涯中似乎已融入其身。從他在自己居所四周遍種修竹,庭前置一親手鐫刻的匾額「石竹齋」可看出,先生從以言情志中體現出有多愛竹。數十年來,餘新志精研傳統,並在大自然中尋求感悟,追尋其自己抒情言志的藝術語言和品味,作品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
02
任何一門藝術都需要拿作品說話,「去盡繁華見真淳」,餘新志的作品追求質感、神韻與真淳等精神氣質,這種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他獨具魅力的墨竹藝術。對於今天學習畫竹子的朋友來說,值得借鑑學習。筆者認為學畫竹除了借鑑先生認真對待傳統和生活外,在具體畫時從何下手,可借鑑先生畫竹四步法,這對於初學畫竹的朋友來說,容易在循序漸進中掌握並學出成效。
第一步立竿。要有統盤考慮,做到成竹在胸。先用大筆吸足水在硯內壓扁再蘸墨,筆肚兩邊稍調濃墨,做到乾濕相宜,在宣紙上從下往上一節一節地畫,中部竹節要長,筆勢要連貫,行筆要平穩,一氣呵成畫好主竿,竿成後點節要小而肥滑。第二步生枝。用「蘭竹筆」調出稍濃於竿的淡墨,從每根竹的竹節處,由裡向外添枝。枝不可大,但要有力。添枝時,要符合竹子的生長特性,大竹竿宜少,小竹竿宜多。
第三步布葉。竹子在風、晴、雨、露中的情態主要由竹葉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因而畫竹難畫葉。葉子的畫法有「人字、個字、介字等,這種形象的歸納便於初學者學習掌握竹葉的姿態特徵,但不能一成不變,熟練後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以求變化。畫時先畫濃墨竹葉,毛筆要蘸飽墨分幾組進行。濃墨竹葉布好後,待到七、八成幹時,調淡墨補葉,畫出層次和不同方向葉子的穿插變化。
第四步整理、收拾。這一步要著眼全局審視畫面,看構圖是否合理,聚散關係處理是否恰當,虛實結合是否自然等。通過補救不合理的地方,使畫面富有變化並和諧統一。實際在畫面收拾中穿插竹筍也非常好,畫小筍用點筆法,畫較高大的竹筍用拖筆法,將筆蘸飽水分,再在筆尖調適當濃墨,大部調勻,爾後按點在宣紙上,或從上到下一筆一筆分左右方向往下拖,越下越淡。稍幹時用深墨添出筍尖、勾出筍殼即可。
03
餘新志的竹以「筆筆見精神」的獨特魅力受到同行及收藏家們的青睞。其竹展現的是另一種時代精神:既有傳統文人畫的筆墨意趣、又具有自身的樸拙質感,給人以全新的視覺震撼。畫竹的朋友在借鑑學習中應謹遵前人「寂寞之道」,持之以恆、心追手摹,方得要領學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