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入門不難,大多數的人初學中國畫都是先畫寫意花鳥,而且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從「四君子」開始畫起。
何謂「四君子」?
就是梅、蘭、竹、菊的合稱。因為它們都具有高潔堅貞之品格、飄逸清雅之姿質,故以君子為喻。畫它們的畫,又被稱為「四君子畫」。
這四君子畫不僅用於國畫入門,還廣泛應用於家居裝飾、陶瓷、紡織品、服裝、工藝品等,我敢斷言:只要是中國人,都見過四君子畫。甚至中國女性的名字,這「四君子」也是常用字——你好好想想,我說得對不對?
這讓人無法逃避的四君子,是誰最早把它們作為繪畫的對象的呢?
當然,我們先要排除那些隨便畫畫的,我們要找的,就是那些把它們作為主角的、有一定藝術水平的創作者。
下面就且聽一笑一一來介紹吧。
墨竹
據傳墨竹興於晚唐五代,但取得重大成就而且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的是北宋的文同。
文同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說這些名號可能很多人還是不清楚,但「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大家都知道吧?這成語原本就是蘇軾說文同的。
蘇軾和文同是怎麼認識的呢?很簡單,文同是蘇軾的表哥。
蘇軾這個人是當時的大V,擅長吹彩虹屁,對於親戚更是不遺餘力吹捧,他說文同詩詞書畫為四絕,尤其畫竹更是精妙絕倫。
蘇軾本人也很愛竹,就跟著文同學畫竹,甚至還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其實這段話既是說蘇軾自己,也是說文同。
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颳風下雨,都長時間去竹林觀察。
他在任洋州(今陝西洋縣)太守時,別人都覺得那裡是窮鄉僻壤,但文同卻十分高興,因為那裡滿山滿谷都是竹林,正好寫生。
由於文同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地觀察和研究,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 [ yún dāng ] 谷偃竹記》)。
文同畫竹葉,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開創了墨竹畫法的新局面。很多人都學他的畫法,漸漸地還形成了一個「文湖州竹派」。
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還藏了一幅他畫的《墨竹圖》真跡,造型真實,畫風嚴、瀟灑自然。
在四川仁壽縣黑龍潭還有一塊隱形碑,只要潑水,碑上就會出現一枝墨竹,相傳也是文同畫的。我沒見過,希望有條件的同學看到後能發個照片給我長長見識。
文同的墨竹,是文人畫開始興起的標誌之一。元代高克恭、趙孟、柯九思、吳鎮以及明代王紱,清代鄭燮等人,都受到他的影響。尤其是鄭燮鄭板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畫竹成了一代大家,這個就是後話了。
(未完待續)
本文為《趣說漢字書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鐘,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藝術素養。請加關注,看之前文章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