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這個家族竟是藺相如的後代,清末出的兩位提督居然還是親兄弟

2021-01-09 百家號

網上看到民國時期瀏陽文市商會的藺同仁通票,藺同仁是瀏陽文家市賣鞭炮的老字號,這藺同仁應該是跟泉江藺氏家族有關的,瀏陽南鄉的文家市鎮是泉江藺氏的聚居地,大概有1萬多人,特別是在玉泉村,70%的村民都姓藺。瀏陽泉江藺氏是戰國時期完璧歸趙的趙國上卿藺相如的後裔。

瀏陽文市商會 藺同仁通票

瀏陽南鄉泉江藺氏(中山堂)

藺氏受姓始祖是藺康,是晉鄉韓厥的元孫,因食採於藺,以邑為氏。遠祖藺相如,字仲仁,仕趙為上大夫,藺相如58世孫藺昭宣(公之子,字日朗,四子藺景後裔)居萬載紹溪,藺昭宣為紹江一世祖,昭宣公11世孫藺梓生三子,三子藺青雲(字從龍,昭宣公12世孫)元至順時移居宜春北鄉三陽橋,為宜春三陽橋藺氏支祖。孫藺熙(藺梓長子藺青澄之子)生二子,次子藺智明(字繼先,昭宣公15世孫)明初居萬載龍田裡,為萬載龍田藺氏支祖。藺熙長子藺仁明的七世孫藺國凰(字柳池,號儀庭,昭宣公20世孫藺衝文次子)隨兄藺國鳳明末由江西萬載獲富棗木橋(今株潭鎮獲富村)遷居瀏陽南鄉泉塘,後改名泉江(今文家市鎮玉泉村泉塘組),藺國凰之父藺衝文為泉江藺氏支祖。七修譜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瀏陽南鄉泉江、萬載龍田、宜春三陽橋合譜。1994年八修。

字派:(26世起)

國泰添心盛,廷名臣樹大常,傳萬代紹德芳。

培本隆世裔,蕃昌耀宗功,英華文光煥,顯達振家聲。

忠孝承祖志,詩書澤恩長,偉業昭廣宇,建勳匯新章。

世系:

藺衝文(字邦信,號泉山)——藺國鳳(字躍池)、藺國凰(字柳池)——藺泰一(字龍山)、藺泰二(字思宇)、藺泰三(字瓏宇)、藺泰四(字紹宇)——藺添富(字起龍)、藺添志(字起鳳,一作啟鳳),藺添貴(字啟華),藺添茂(字日佔)、藺添朗(字日新),藺添珍(字啟春)、藺添珠(遷茶陵)——

因軍功賞贈三代武顯將軍、四代振威將軍的兩位提督兄弟藺福升、藺福喜

《瀏陽縣誌》軍功武職藺福升、藺福喜

藺福升,派名藺樹錄,字高明,號潤山。花翎提督銜,武顯將軍,記名總兵。同治七年戊辰八月乙巳朔癸丑,因以安徽湖北等省歷年剿匪,暨水師團練籌餉轉運出力,時任副將的藺福升被賞霍伽春巴圖魯。管帶武毅新後營,賞給三代二品封典,曾祖藺廷忠、祖父藺名物、父親藺臣歸賞贈武顯將軍;曾祖母金氏、祖母房氏封夫人,母親黃氏封大夫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四月二十四日戌時生,光緒五年(1879年)己卯十月十五日戌時乘船出海緝拿匪徒,船遭大風吹翻落水溺亡,歸葬泉江塘源衝。娶山東濰縣童元之女,生二子,藺大鈞、藺大銘(出繼伯父樹鐙為嗣);二女,長女藺喜蓮嫁清江劉大標,次女藺祝蓮嫁東鄉富溪李宗範。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光緒十年(1884年)甲申,十二月辛未朔,甲戌,追予覆舟淹斃記名總兵藺福升、被賊攢斃六品軍功吳士珍、分別議恤。光緒十三年(1887年)丁亥,五月丁巳朔,壬戌,「予故記名總兵藺福升、趙元成、參將劉朝虎等恤蔭。」

李鴻章「德媲相如」和陳寶箴「錫類推仁

藺福喜,派名藺樹釧,字金明,號湘亭,綽號「螞蟻精」。欽定頭品頂戴振威將軍。花翎記名總兵,記名遇缺提奏提督軍門加五級。同治九年庚午夏四月丁酉朔戊戌因以直隸、山東、河南、剿平捻逆全股出力,時任福建的藺福喜被賞強勇巴圖魯,管帶老湘軍左翼馬隊。分發直隸提督補用借署獨石協鎮,署理馬蘭總鎮。賞給四代一品封典。六十大壽時,李鴻章贈藺福喜「相如」牌匾。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壬寅二月二十三日午時生,民國四年(1915年)乙卯二月二十一日戌時歿,葬泉江塘源衝。娶宜春慈化歐陽世英之女,生子藺大銓。

清末浙江海鹽名醫徐圓成(徐園成,字古春),擅長針灸,光緒十三年(1887)曾旅居天津行醫,名噪一時,引起轟動。當時的遇缺題奏總兵楊玉書、記名簡放總兵藺福喜、直隸儘先補用副將傅廷臣、參將夏青雲合贈徐圓成「金針盛度」匾額。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光緒十七年(1891年)辛卯,十一月,丙子,「又據總兵藺福喜稟報。在建昌附近將偽平西王佟傑拏獲交縣訊辦」。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秋七月戊子朔,癸卯,「發往直隸差委之提督藺福喜、奏對失儀。著交部議處。」

藺福升祖上三代二品封典

藺福升、藺福喜家世系:

藺添富——藺心明(字如玉)——藺盛琮(字公遠)——藺廷忠(字國達)——藺名物(字其昌)——藺臣歸(字榮趙)——藺樹鍶(字聲明)、藺樹鈐(字星明)、藺樹鐙(字光明)、藺樹錄(官名福升,字高明)、藺樹釧(官名福喜,字金明)——藺大鎔(字經邦),藺大鵠(字正邦)、藺(字清邦),藺大銀(字善邦,殤),藺大鈞(字安邦)、藺大銘(字漢邦,出繼樹鐙為嗣),藺大銓(字量邦)——藺常倡、藺常備(出繼大鈞為嗣)、藺常仁、藺常仕,藺常位——

人稱藺鐵頭的瀏南遊擊隊隊長藺常璋(1893-1960)和曾參加五次反「圍剿」及長徵的老紅軍藺斌(1916-2010,派名藺常暉,字子洪)都是泉江藺氏家族「常」字輩。在同治《瀏陽縣誌》選舉志中記載的第一位泉江藺氏族人是嘉慶十五年庚午科保舉副榜舉人藺廷華,他的父親藺盛良曾倡建泉江書院、續修聯興橋。

《瀏陽縣誌》選舉志 保舉副榜藺廷華

藺廷華家世系:

藺添志——藺心韜(字如岡,乾隆七年倡捐修建連興橋)、藺心略(字如陵)——藺盛良(字忠遠,號德孚,倡捐續修連興橋,倡建三樂書屋)——藺廷華、藺廷儒、藺廷寶、藺廷翰、藺廷賓——

《瀏陽縣誌》聯興橋、泉江橋、永興橋

聯興橋,一名王嘉橋,距縣百十裡,吳楚孔道,乾隆七年建(藺心韜倡修),三十年,三十二年重修(藺廷華父親藺盛良倡修),今築關於其上。

泉江橋,在泉江裡,距縣百十裡,藺姓建。又名泉江藺家橋,藺盛、藺廷勳興工取石,照著月亮的形狀建成的石拱橋。乾隆四十一年藺廷華撰《泉江藺家橋記》。

瀏陽南鄉泉江藺氏家族與泉江書院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藺盛良和藺名教(字樂三)倡建三樂書屋於泉江村村中【魚嚴】形山,藺廷蘭、劉寶吾、劉蓉屏都曾在書屋講學,到嘉靖丁巳又聘請萬載湯鬱林、湯馥堂、湯子燮來書屋講學。道光二十四年甲辰藺名衢、藺臣莊負責督修監工重修,並改名為泉江家塾(泉江書院)。後毀於白蟻,藺臣藎倡修門樓和牆屋,光緒二年丙子藺臣玎倡議族內捐資修葺中棟,並在右邊新建兩棟。宣統二年(1910年)庚戌藺大建(字鬥杓)、藺大(字容頗)、藺耀廷等商議創辦族小,因舊址破敗不堪,便在泉江灣裡購買一棟房屋修建為小學校舍。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藺常道為首募捐成立了泉江藺氏育才獎學會,凡是泉江藺氏家族進入中學以上各級學校求學的學生,每年適當發給獎學金。

參考資料:同治《瀏陽縣誌》、泉江《藺氏族譜》、《清實錄同治朝實錄》等。

相關焦點

  • 瀏陽籍書畫家婁師白、湖南提督婁雲慶及其家族瀏陽寧鄉瀏溈婁氏
    藝術界有「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黃胄的驢、婁師白的鴨」的說法,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是瀏陽人,師從齊白石的婁師白也是瀏陽人。1912年瀏陽人婁德美隨官熊希齡北上定居北京,在北京香山慈幼院任職工程員。這婁德美正是婁師白的父親,來自湖南瀏溈婁氏家族。
  • 兩百年前戰死在葉爾羌的湖南瀏陽人蕭大賓及其家族蘭陵堂瀏東蕭氏
    十一月,張格爾派兵三千踞守烏什西南柯平南北回莊,提督楊芳督兵往攻,全殲守敵。清廷聞報,命陝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隆阿為欽差大臣、參贊軍務赴新疆,命長齡為揚威將軍總統軍事。調回原提督楊芳、甘肅提督齊慎、寧夏將軍格布舍、烏魯木齊提督達凌阿、領隊大臣祥雲等,分別統領陝西、甘肅、寧夏、烏魯木齊、伊犁及黑龍江、吉林兵二萬餘人進疆平叛,會師阿克蘇。
  • 張震張翰竟是親兄弟 娛樂圈原來有如此多隱藏兄弟!你認識嗎
    張震張翰竟是親兄弟,娛樂圈原來有如此多隱藏兄弟!你認識嗎 演藝圈真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地方。很多人只能看到它的其中一面,覺得它光鮮亮麗,或者覺得它陰暗腐朽,其實這都是片面的。畢竟,演藝圈是一個充滿名利的地方,裡面就免不了明爭暗鬥,但也還有著讓人感覺溫暖的感情。
  • 鄭成功與田川七左衛門,他們竟是親兄弟!鄭氏家族後人何在?
    鄭成功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了臺灣島,為中華民族立下了千秋功績。而說起鄭成功個人及其家族,其實也曾發生過很多故事,這個家族是在明末清初時期中國少有的極具國際化背景的家族。比如說鄭成功本人其實可以算是中日混血兒,而且他還有個只有日本名字的弟弟。而鄭成功的家族後來甚至成為了清朝的旗人,他弟弟的家族後來則完全變成了日本人。
  • 清朝總督和提督哪個地位高,權勢大?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清朝的總督和提督都是沿襲明朝的,但又有新的變化和發展。 提督是提督軍務總兵官的簡稱,是一個省的高級武官,節制全省武裝力量。提督之下分別設有鎮、協、營、汛各級,下屬有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等官員。清末建海軍時,海軍中也設有提督。
  • 三百多年前,這個家族被迫離開祖國,後代仍稱:我們是中國人
    如今,在韓國有一個華人家族,300多年前因為躲避戰亂,被迫來到韓國來生活,近400年來,家族成員依然用中文寫族譜,還保持過年、過元宵等中國的傳統習俗。這個家族就是廣平田氏。
  • 「童年男神」殺生丸竟是家族第二醜?見過他爸媽,才懂什麼叫神顏
    小時候在星空臺看《犬夜叉》的時候,當殺生丸一出場,真的差點把眼睛貼到電視機上面去了,這個白髮又酷酷的(當時還沒有「高冷」這個詞)男生,也太帥了,比他弟弟帥太多了吧!而且那麼多人喜歡殺生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專一。要麼不動情、要麼愛到底。誰能想到這隻冷酷無情的狗子,居然會愛上一位人類少女,還改變了自己呢?
  • 清末河南八兄弟失散 後代子孫DNA檢測續血緣
    記者 溫中豪 閱讀提示藉助現代科技「Y染色體」鑑定技術,百餘年前的清末河南男子,重新「認祖歸宗」。昨日上午,他的後人向記者講述了因當年焦作沁陽的一場血案,引發的八兄弟分居三地,彼此尋找,在今年5月,後代子孫終得相認的傳奇佳話。
  • 南宋「長沙三俊」之一淳熙十四年丁未科進士湯璹及其家族瀏陽湯氏
    今天寫一寫瀏陽第一位可確證的進士湯璹及其家族,湯璹之前《瀏陽縣誌》有記載的,在湯璹之前瀏陽出過兩位進士,分別是治平二年乙巳科進士李受,元祐間進士懃元。嘉慶《瀏陽縣誌》省元坊宋,省元坊,在西街,為湯璹立。
  • 「近代廣州第一家族」是什麼來歷?你是名人後代嗎?
    常住人口11521萬的廣東有近2000個姓氏根據人口數量,可劃分出廣東十大姓氏其中有你的姓氏嗎?01.廣東姓氏多,耳熟能詳的家族故事也不少陳 陳氏是嶺南大姓,而廣東也是陳姓大省。在廣州,說到這個大姓氏,自然要提到著名景點陳家祠。雖然陳家祠不是廣州最古老的祠堂,但卻是外觀十分雄偉大氣的祠堂。
  • 清末變故致八兄弟分居三地 後代彼此尋找續血緣
    清朝末年一場變故,導致八兄弟分居三地  其後代子孫彼此尋找,通過DNA檢測續上血緣  記者 溫中豪  藉助現代科技「Y染色體」鑑定技術,百餘年前的清末河南男子,重新「認祖歸宗」。昨日上午,他的後人向記者講述了因當年焦作沁陽的一場血案,引發的八兄弟分居三地,彼此尋找,在今年5月,後代子孫終得相認的傳奇佳話。
  • 文化部調研瀏陽「江氏正骨術」申遺工作
    文化部調研瀏陽「江氏正骨術」申遺工作 來源:紅網 作者:羅方平 編輯:吳若蘭 2015-10-16 11:10:38
  • 瀏陽蒸菜:最接地氣的湖南美味
    長沙大街小巷可以見到的都是臭豆腐、糖油粑粑,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觀察過,除了這些,其實大家小巷還能見到的一個特色美食就是瀏陽蒸菜,這幾年瀏陽蒸菜發展的速度很快,一條街上總能看見幾家蒸菜館。
  • 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清末的時候他的後代如何?
    大家都知道,王爺都是三妻四妾,不可能只有一個兒子,但鐵帽子王只有一個名額,一旦有人繼承了這個鐵帽子,那其他兄弟必須去參加考試,根據考試成績來封爵位,當然這個考試不會太簡單,畢竟清廷設計這個規定的目的就是減少開支。
  • 辛亥革命先驅瀏陽餘昭常烈士家族世系及其後人
    餘昭常(1867—1911)字華麓,一作華祿,湖南瀏陽青草市人。辛亥革命先驅。餘昭常系瀏陽西鄉青草市支餘氏(伯玉公裔志寬公房)餘公宗瑋於清乾隆六年辛酉由廣東嘉應州興寧縣遷瀏陽西鄉十九都青草市立業。餘昭常家族世系:餘伯玉(字樸翁,次卿長子)——餘泰文(字榮祿,號五十九郎)——餘萬興(字德興)——餘乳三(一名悠遠,號七十六郎)——
  • 這兩位開國上將到1949年才認識,卻相見恨晚,交往了40年
    說實話,這個年齡認識新朋友,是有點「晚」,但這並不影響兩位將軍的友情。 第一次見面時,陶峙嶽還有些拘謹,王震則大方地和他握手,說咱們都是湖南老鄉,你是寧鄉人,我是瀏陽人。這句話,一下子拉近了陶峙嶽和王震的距離。
  • 九門提督和提督的差別有多大
    九門提督跟提督,都是清朝高級武將。它們的名字很相似,實際又有許多不同。從清朝歷史發展來看,九門提督跟提督的變化較為相反。提督是清朝綠營軍最高長官,這支軍隊改編自明朝降軍。清朝初期,八旗軍數量過少,為平定天下,清朝起用大批漢人將領,將明朝降軍收編麾下。這些將領雖然投入清朝麾下,但手上兵權極大 ,他們大多可直接調動軍隊。當時朝廷也沒有太多節制的辦法。
  • 光緒三年丁丑科進士易炳奎及家族瀏陽西湖山沙洲、滸山、漢塘易氏
    在1994版《瀏陽縣誌》卷十二人物傳各界已故人物表中看到一個名字及簡介,「易先曼,縣西,(?-1892)進士,任吏部主事,1884年譜寫《將軍洞院本》凡四十齣,記東晉易雄故事,為瀏陽首編劇本。」節錄如下:瀏陽有史記載劇本創作的第一人是清代的易先曼。清光緒十年(1884),瀏陽人易先曼在京為官,「公餘之暇,將易雄夫婦終身故事及晉世治亂大略和各代君王賜章等事,譜寫成《將軍洞》院本(劇本)共四十齣。」八年後易先曼死,櫬歸瀏陽,後人查篋中有《將軍洞》傳奇稿數出。
  • 亡國之君劉協的後代,逃往日本後成顯赫家族,今回中國認祖歸宗
    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皇帝,皇帝的生活大家就算沒在史書上了解過也一定在電視劇裡看到過,通常都是錦衣玉食,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有很多妻子,後宮裡妻妾成群,所以皇帝的後代一般都十分的多,就比如說劉邦,他就有很多的後代,但是神奇的是,有一群日本人也說自己是劉邦的後代,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要說這國人這樣說也就算了
  • 流傳了數百年,家族後代名氣傳遍全球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富豪家族資產也是非常雄厚,據傳其在我國的上海擁有上千套房子。在上海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對於普通人來說擁有一套房就是奢望了,上千套房又是何種概念呢?這個家族就是貝氏家族,俗話說得好「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我國曾出現過很多有名的富豪家族,但在時間的「洗刷」下他們的消失殆盡了,只有極少部分富豪家族能流傳下來,像貝氏家族這樣流傳了數百年、十幾代的更是少之又少。據傳,貝氏家族的起源在數百年前,經過數百年後貝氏家族依舊存在並且其後代中,也出現過一些享譽全國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