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民國時期瀏陽文市商會的藺同仁通票,藺同仁是瀏陽文家市賣鞭炮的老字號,這藺同仁應該是跟泉江藺氏家族有關的,瀏陽南鄉的文家市鎮是泉江藺氏的聚居地,大概有1萬多人,特別是在玉泉村,70%的村民都姓藺。瀏陽泉江藺氏是戰國時期完璧歸趙的趙國上卿藺相如的後裔。
瀏陽南鄉泉江藺氏(中山堂)
藺氏受姓始祖是藺康,是晉鄉韓厥的元孫,因食採於藺,以邑為氏。遠祖藺相如,字仲仁,仕趙為上大夫,藺相如58世孫藺昭宣(公之子,字日朗,四子藺景後裔)居萬載紹溪,藺昭宣為紹江一世祖,昭宣公11世孫藺梓生三子,三子藺青雲(字從龍,昭宣公12世孫)元至順時移居宜春北鄉三陽橋,為宜春三陽橋藺氏支祖。孫藺熙(藺梓長子藺青澄之子)生二子,次子藺智明(字繼先,昭宣公15世孫)明初居萬載龍田裡,為萬載龍田藺氏支祖。藺熙長子藺仁明的七世孫藺國凰(字柳池,號儀庭,昭宣公20世孫藺衝文次子)隨兄藺國鳳明末由江西萬載獲富棗木橋(今株潭鎮獲富村)遷居瀏陽南鄉泉塘,後改名泉江(今文家市鎮玉泉村泉塘組),藺國凰之父藺衝文為泉江藺氏支祖。七修譜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瀏陽南鄉泉江、萬載龍田、宜春三陽橋合譜。1994年八修。
字派:(26世起)
國泰添心盛,廷名臣樹大常,傳萬代紹德芳。
培本隆世裔,蕃昌耀宗功,英華文光煥,顯達振家聲。
忠孝承祖志,詩書澤恩長,偉業昭廣宇,建勳匯新章。
世系:
藺衝文(字邦信,號泉山)——藺國鳳(字躍池)、藺國凰(字柳池)——藺泰一(字龍山)、藺泰二(字思宇)、藺泰三(字瓏宇)、藺泰四(字紹宇)——藺添富(字起龍)、藺添志(字起鳳,一作啟鳳),藺添貴(字啟華),藺添茂(字日佔)、藺添朗(字日新),藺添珍(字啟春)、藺添珠(遷茶陵)——
因軍功賞贈三代武顯將軍、四代振威將軍的兩位提督兄弟藺福升、藺福喜
藺福升,派名藺樹錄,字高明,號潤山。花翎提督銜,武顯將軍,記名總兵。同治七年戊辰八月乙巳朔癸丑,因以安徽湖北等省歷年剿匪,暨水師團練籌餉轉運出力,時任副將的藺福升被賞霍伽春巴圖魯。管帶武毅新後營,賞給三代二品封典,曾祖藺廷忠、祖父藺名物、父親藺臣歸賞贈武顯將軍;曾祖母金氏、祖母房氏封夫人,母親黃氏封大夫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四月二十四日戌時生,光緒五年(1879年)己卯十月十五日戌時乘船出海緝拿匪徒,船遭大風吹翻落水溺亡,歸葬泉江塘源衝。娶山東濰縣童元之女,生二子,藺大鈞、藺大銘(出繼伯父樹鐙為嗣);二女,長女藺喜蓮嫁清江劉大標,次女藺祝蓮嫁東鄉富溪李宗範。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光緒十年(1884年)甲申,十二月辛未朔,甲戌,追予覆舟淹斃記名總兵藺福升、被賊攢斃六品軍功吳士珍、分別議恤。光緒十三年(1887年)丁亥,五月丁巳朔,壬戌,「予故記名總兵藺福升、趙元成、參將劉朝虎等恤蔭。」
藺福喜,派名藺樹釧,字金明,號湘亭,綽號「螞蟻精」。欽定頭品頂戴振威將軍。花翎記名總兵,記名遇缺提奏提督軍門加五級。同治九年庚午夏四月丁酉朔戊戌因以直隸、山東、河南、剿平捻逆全股出力,時任福建的藺福喜被賞強勇巴圖魯,管帶老湘軍左翼馬隊。分發直隸提督補用借署獨石協鎮,署理馬蘭總鎮。賞給四代一品封典。六十大壽時,李鴻章贈藺福喜「相如」牌匾。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壬寅二月二十三日午時生,民國四年(1915年)乙卯二月二十一日戌時歿,葬泉江塘源衝。娶宜春慈化歐陽世英之女,生子藺大銓。
清末浙江海鹽名醫徐圓成(徐園成,字古春),擅長針灸,光緒十三年(1887)曾旅居天津行醫,名噪一時,引起轟動。當時的遇缺題奏總兵楊玉書、記名簡放總兵藺福喜、直隸儘先補用副將傅廷臣、參將夏青雲合贈徐圓成「金針盛度」匾額。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光緒十七年(1891年)辛卯,十一月,丙子,「又據總兵藺福喜稟報。在建昌附近將偽平西王佟傑拏獲交縣訊辦」。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秋七月戊子朔,癸卯,「發往直隸差委之提督藺福喜、奏對失儀。著交部議處。」
藺福升、藺福喜家世系:
藺添富——藺心明(字如玉)——藺盛琮(字公遠)——藺廷忠(字國達)——藺名物(字其昌)——藺臣歸(字榮趙)——藺樹鍶(字聲明)、藺樹鈐(字星明)、藺樹鐙(字光明)、藺樹錄(官名福升,字高明)、藺樹釧(官名福喜,字金明)——藺大鎔(字經邦),藺大鵠(字正邦)、藺(字清邦),藺大銀(字善邦,殤),藺大鈞(字安邦)、藺大銘(字漢邦,出繼樹鐙為嗣),藺大銓(字量邦)——藺常倡、藺常備(出繼大鈞為嗣)、藺常仁、藺常仕,藺常位——
人稱藺鐵頭的瀏南遊擊隊隊長藺常璋(1893-1960)和曾參加五次反「圍剿」及長徵的老紅軍藺斌(1916-2010,派名藺常暉,字子洪)都是泉江藺氏家族「常」字輩。在同治《瀏陽縣誌》選舉志中記載的第一位泉江藺氏族人是嘉慶十五年庚午科保舉副榜舉人藺廷華,他的父親藺盛良曾倡建泉江書院、續修聯興橋。
藺廷華家世系:
藺添志——藺心韜(字如岡,乾隆七年倡捐修建連興橋)、藺心略(字如陵)——藺盛良(字忠遠,號德孚,倡捐續修連興橋,倡建三樂書屋)——藺廷華、藺廷儒、藺廷寶、藺廷翰、藺廷賓——
聯興橋,一名王嘉橋,距縣百十裡,吳楚孔道,乾隆七年建(藺心韜倡修),三十年,三十二年重修(藺廷華父親藺盛良倡修),今築關於其上。
泉江橋,在泉江裡,距縣百十裡,藺姓建。又名泉江藺家橋,藺盛、藺廷勳興工取石,照著月亮的形狀建成的石拱橋。乾隆四十一年藺廷華撰《泉江藺家橋記》。
瀏陽南鄉泉江藺氏家族與泉江書院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藺盛良和藺名教(字樂三)倡建三樂書屋於泉江村村中【魚嚴】形山,藺廷蘭、劉寶吾、劉蓉屏都曾在書屋講學,到嘉靖丁巳又聘請萬載湯鬱林、湯馥堂、湯子燮來書屋講學。道光二十四年甲辰藺名衢、藺臣莊負責督修監工重修,並改名為泉江家塾(泉江書院)。後毀於白蟻,藺臣藎倡修門樓和牆屋,光緒二年丙子藺臣玎倡議族內捐資修葺中棟,並在右邊新建兩棟。宣統二年(1910年)庚戌藺大建(字鬥杓)、藺大(字容頗)、藺耀廷等商議創辦族小,因舊址破敗不堪,便在泉江灣裡購買一棟房屋修建為小學校舍。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藺常道為首募捐成立了泉江藺氏育才獎學會,凡是泉江藺氏家族進入中學以上各級學校求學的學生,每年適當發給獎學金。
參考資料:同治《瀏陽縣誌》、泉江《藺氏族譜》、《清實錄同治朝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