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智人,按中國學術界目前的意見,一般認為是包括中更新世後一段時間以及晚更新世前一段時間內的古人類,為人類演化上的一個階段。
我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距今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目前已知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除此之外,還有陝西西安的藍田人和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北京人等。那麼,華南地區生活過原始人類嗎?
1958年5月,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的農民為奪取農業大豐收,到處搜集囤積肥料。
經過調查研究,他們發現當地獅子山一個石灰巖洞旁邊的禾稻長勢喜人,推測那裡的土壤或許含有天然肥料。
這座山位於鎮西南1.5公裡處,由南北並列一高一矮兩座玲瓏秀麗的石灰巖孤峰組成的,北面叫獅頭峰,南面叫獅尾峰,遙望如雄獅,因而得名獅子山。
6月底,當地農民阿才進入北面獅頭峰一個山洞裡挖掘洞內的堆積物用來作為肥料時,在一條裂隙中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及古脊椎動物化石。
之後,人們又在這層厚達約一米的黃褐色粘土中,挖掘出19種古脊椎動物化石,其中就有一個破碎的人類頭骨化石。
時任廣東省委書記陶鑄下鄉視察工作,當即指示區黨委副書記吳思浪妥加保護。同年8月下旬,廣東省博物館楊嶽章受命前往獅子巖洞穴考察,並將一些動物化石及人類頭骨化石帶回廣州。
很快,省政府派專家到發現「馬壩人」的地點再次細緻考察。
後來,由楊嶽章寫成簡報,與人類頭骨化石送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鑑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考隊先後於1964和1984年,兩次到馬壩鎮考察。經考察隊測量,北面獅頭峰海拔120米,比當地地面高60~70米,在獅頭峰高程50米以下發育有四層溶洞。馬壩人的頭骨和大量脊椎動物化石發現於第二層溶洞中。
自馬壩人頭骨化石被發現後,一直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實際上,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人類學家吳汝康先生對馬壩人化石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馬壩人頭骨屬於中年男性個體;有厚的眉脊,各段厚度相對於其他早期人類化石,較為均勻,但內側稍厚;接近圓形的眼眶以及較銳的眶下緣,在中國是唯一的例外,卻比較接近歐洲的尼安德特人的眶形。
馬壩人化石頭骨的外表面有動物啃咬的痕跡。右側額骨表面有一半圓形凹陷痕跡,痕跡周邊有明顯的傷後癒合跡象,為是局部受到鈍性物體打擊的表現,很可能是當時人類之間發生過暴力行為。馬壩人圓形的眼眶和隆起的鼻骨,一般被認為是繼承東亞更新世中期人類的特點,不過也反映出與歐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證據。
中科院古脊椎所科考隊又用鈾系法,測量出洞內可能與人類化石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的年代距今12.9~13.5萬年。他們發掘出共計17種哺乳動物化石,分別為:豪豬、黑鼠、兔、柯氏小熊、豬獾、大熊貓、最後班鬣狗、虎、豹、東方劍齒象、納瑪古菱齒象、中國犀、熊、野豬、鹿、羊、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