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真要點:考古發現,尼安德特人雖然大腦比智人大,但石器製造技術比不上智人。
這張人類演化示意圖大家都很熟悉,人類演化的總體趨勢明顯是大腦越來越大。然而,尼安德特人的大腦卻比智人還要大一些,根據科學家測算,尼安德特人的腦容量是1200-1750立方釐米,而智人是1200-1600立方釐米。
人類演化示意圖
尼安德特人和智人都源自直立人,在演化上是並列關係。根據學術界主流觀點,現代智人都來自於非洲,他們走出非洲進行擴張,幹掉了其他地區的原住民,才徵服了整個地球。而我們祖先走出非洲遇到的第一個對手,就是歐洲和西亞的統治者尼安德特人。
那麼問題就來了,小腦子的智人是怎麼打敗大腦子的尼人的呢?
智人(左)與尼人(右)頭顱對比
技術代差
考古發現,尼安德特人雖然大腦比智人大,但石器製造技術比不上智人。他們相遇時,尼人只能製造出石制長矛和砍刀這些近身搏鬥的武器,而智人已經能製造出像投擲標槍這樣的用於遠程攻擊的武器了。因此,尼人雖然比智人身強體壯,赤手空拳打架比智人厲害,但在部落戰爭中,尼人不是智人的對手。考古學家已經發現過多次智人殺死的尼人殘骸了。
伊拉克發現的尼人殘骸
在伊拉克境內發現的一具40~50歲的尼人男子殘骸,其致命傷為肋骨被投擲標槍刺穿。該骸骨年代為距今5~7.5萬年前,當時尼人還沒有這種武器,而智人已經有了,因此兇手必定是智人。這時候,智人剛剛走出非洲,正在與尼人爭奪中東地區。
尼人的長矛(左)與智人的投擲標槍(右)
而3.6萬年前,在法國發現的另一具尼人殘骸,其死因是頭部被投擲武器擊中,兇手顯然也是智人。當時智人已經將戰爭前線推進到尼人的老家——西歐了,尼人消亡在即。
不僅在武器上,智人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了領先於尼人的技術。例如,在智人的遺址中經常發現製衣工具,在尼人遺址中從未發現,說明智人已經穿上了衣服,而尼人還披著獸皮。另外,智人已經會蓋房子了,而同時期的尼人還只能利用天然的巖洞。
智人對尼安德特人領地的蠶食
人口和社交優勢
為什麼尼安德特人有更大的腦子,技術卻明顯落後於智人呢?這是因為,每個人所掌握的技術,並不是主要靠自己先天的聰明才智發明的,而更多是後天學習的產物。因此,社交網絡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考古發現,尼安德特人多生活在小而稀疏的部落中,而同時期的智人部落規模大、分布密集。智人已經形成了複雜的社交網絡,而尼人沒有。所以,智人能掌握更多的好技術並教給下一代,而且新的技術能更快、更廣的流傳。在社交網絡的幫助下,技術進步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影視作品中的尼人形象
這樣,當兩個人種交鋒,數量和技術優勢都在智人這一邊,尼人失敗並不奇怪。
環境或為決定性因素
為什麼尼安德特人的社會性發展落後於智人呢?有專家從生理方面找到了原因。原來,尼人大腦雖大,但負責抽象思維和語言表達的空間比智人小,因此社交屬性不如智人。在智人遺址中經常發現藝術品、巖畫,但在尼人遺址中卻非常罕見,尼人的石器以實用性的居多。
尼人復原圖
但歸根結底,恐怕還是環境原因導致的。尼人生活在北方,環境比較惡劣(尤其考慮到更新世溫度比現在低),生產力比較低,所承載的人口無法與非洲熱帶草原相比。因此智人的人口密度更高,更容易形成大的部落。
智人與尼人的交鋒並不是發生了一次,而是發生了兩次。在距今約13萬年前的伊米亞間冰期,智人首次走出非洲,這次他們走的是「北部路線」,從非洲進入中東,然後再到東亞。而與此同時,尼安德特人正在浩浩蕩蕩的「東徵」,徵服了西亞、中亞地區。智人「北伐軍」與尼人「東徵軍」在中東地區交鋒,結果是尼人勝出,這批智人最遲在8萬年前全部滅絕或退回非洲,我國的柳江人可能就是這批智人的同胞。
智人與尼人
從7萬年前的末次冰期開始,智人再次走出非洲,這次他們走的是「南部路線」,先徵服了亞洲南部沿海地區,並進入澳大利亞。大約於距今6萬年前,這批智人開始向中東—歐洲方向挺進,再次與尼人爭鋒。這一次,尼人節節敗退,最終被驅逐殆盡。
晚期智人徵服世界,數字為到達該地區的年代,單位為千年
為什麼尼人對戰智人先勝後敗呢?在休戰期智人的技術進步超過尼人,也許是個重要原因。但我猜想,環境因素可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末次冰期氣候異常乾燥,將全球多數地區改造成像智人的老家——非洲大草原一樣的開闊生境,這對智人非常有利,智人可以更好的發揮大部隊的優勢。
這一次,智人果然輕易打敗了尼人。到距今4.5萬年前,從智人完全徵服中東,開始向歐洲進攻,又過了5000多年,尼人從地球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