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
在《大秦賦》中,不僅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等秦國君主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翦、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樊於期等秦國將領,同樣讓人沒有忽略。當然,對於這幾位將領來說,本來就在歷史上具有相對較高的知名度。與此相對應的是,一些本來容易被人忽略的秦國將領,也出現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了。其中,就以下四位秦國將領,都為秦國立下戰功,卻被人們所忽略。
一、王齕
王齕(?-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號信梁,戰國末期秦國名將,王齕歷經了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這四位君主,在秦國將領中,王齕的資歷,完全可以和蒙驁相提並論。當然,在整體名氣上,王齕自然比不上蒙驁、王翦、白起等秦國名將。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副將,大敗趙國。公元前260年11月,奪取趙國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11月,代替王陵統軍圍攻趙都邯鄲,但未能攻克,魏國、趙國、楚國三國聯軍大敗秦軍。
邯鄲之戰後,韓、趙、魏三國再次組成聯軍逼近汾城,企圖阻止王齕從汾城向東進攻,不料王齕搶先進攻聯軍,斬首六千,聯軍向南逃跑,王齕一直追到黃河,聯軍又有兩萬人死在了黃河裡。另一支趙軍趁王齕東進時攻下汾城,不久王齕進攻汾城,隨即攻克趙國的寧新中。公元前256年,韓、魏、楚聯軍進攻新中城,王齕被迫撤退。公元前247年,王齕攻克上黨郡各城,秦國將其設為太原郡。公元前244年,秦始皇嬴政還沒有親政的時候,王齕去世。所以,不管是嫪毐之亂、成蟜叛亂,還是秦滅六國之戰,自然都沒有王齕這位將領的身影。一定程度上,王齕的光芒被白起所掩蓋,這導致他沒能獲得更高的關注。
二、桓齮
對此,在筆者看來,和王齕一樣,桓齮的名字也比較生僻。秦始皇十年(前237年),桓齮被拜為將軍,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桓齮、楊端和、王翦這三位將領一起攻打趙國鄴城,一開始沒能攻取鄴,而是攻取了其他九城。王翦接著進攻閼與、橑楊,未攻下。於是,三支部隊合併,由王翦統領。過了18天,王翦帶軍回秦國。緊接著,王翦再次帶軍攻趙,取鄴、安陽後,由桓齮統領,駐紮在這裡。
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國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趙將扈輒率兵赴救,兵敗被殺於武遂,趙軍10萬被斬首。由此,在筆者看來,這場戰役無疑讓本就奄奄一息的趙國更加衰弱了。雖然趙國最後是由王翦消滅的,但是,桓齮的功勞,顯然也是不能忽略的。
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趙王遷三年(前233年),桓齮從上黨郡越太行山進攻趙的赤麗、宜安(石家莊東南),與趙將李牧戰於肥下(宜安東北),為李牧所敗,秦軍撤退。面對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桓齮吃到敗仗,意味著他距離戰國頂級名將,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有觀點將桓齮和樊於期混為一人。對此,在筆者看來,結合《史記》等史料來看,這應該是誤傳,也即桓齮和樊於期並非一人。
三、羌瘣
原本歷史上籍籍無名的羌瘣,同樣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出現了。當然,相對於王翦、蒙驁等人,羌瘣的戲份同樣比較少。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嬴政消滅韓國後,羌瘣率領大軍進攻趙國。公元前228年,羌瘣隨王翦攻趙國,在東陽俘獲趙王遷,從而消滅了趙國。在此之後,羌瘣攻打燕國時,駐紮在趙國的中山之地。
四、楊端和
楊端和(生卒年不詳),姓楊,名端和,戰國時期秦國名將。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十一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秦王嬴政在位時,楊端和曾兩次攻魏國,一次攻趙國,就已有的歷史文獻來看,楊端和一生從未打過敗仗。當然,這或許也是因為楊端和參加的戰役不是太多,並且當時的秦國,已經在整體實力上碾壓山東六國了。
總的來說,《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的背景,已經是戰國後期了。彼時,秦國的主要目標,就是削弱並剪滅六國,從而一統天下。不可否認的是,王翦、王賁、蒙驁、蒙武、李信等大家熟悉的秦國將領,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對於王齕、桓齮、羌瘣、楊端和這四位將領,同樣立下了不同程度的功勞。所以,回顧歷史上,應該擁有他們的篇章。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