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叛逃秦國,寧死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2020-12-16 博史通今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給我們重現了戰國末年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劇中有些人物給人印象深刻,例如年邁的秦昭襄王嬴稷,有些人物僅是一筆帶過,例如毛遂。更有些人物,雖然是配角,卻很犀利,例如劇中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此人武功高強,出場時都非常拉風。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

樊於期,後面兩個字讀「wū」和「jī」,司馬遷在《史記》中僅有一次提到樊於期,那就是在寫《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的時候。公元前227年,秦國滅掉趙國後出兵伐燕,秦軍來到易水河畔,燕國太子丹惶恐不已,但無力對抗秦國。在田光的推薦下,太子丹認識了刺客荊軻,二人開始謀劃刺殺秦王。

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嬴政接觸的機會,為了取信於秦王,荊軻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樊於期。因為樊於期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多次下令捉拿樊於期,但都沒能抓住。如今樊於期正在燕國,投奔了太子丹。若能殺掉樊於期,拿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的地圖去見秦王嬴政,嬴政必然很高興,如此一來,才能刺殺秦王。

太子丹不同意荊軻的計劃,因為樊於期是在危難時來投奔太子丹的,若太子丹殺了他,是為不義。荊軻沒有辦法,只得私下找到樊於期,沒想到,樊於期當即表示:「秦王殺我全家,我對秦王恨之入骨,若用我的人頭能報仇,死也瞑目了」於是,樊於期拔劍自殺,荊軻砍掉了樊於期的人頭,去見了嬴政。風蕭蕭兮易水寒,雖然這次刺殺並未成功,但在荊軻的背後,樊於期是一位勇士!

在《大秦賦》中,樊於期第一次出場,是在呂不韋護送嬴異人(秦莊襄王)從趙國逃回鹹陽的路上,因嬴異人被其兄嬴傒派人追殺,樊於期帶人及時出現,救下了嬴異人和呂不韋,從此和呂不韋歸秦。問題來了,樊於期既已歸秦,他和秦始皇嬴政有什麼深仇大恨,讓他寧願自殺也要助攻荊軻呢?

在《東周列國志》中,有關於樊於期的記載。原來,嬴政在繼位之前,鹹陽城就流傳一則流言:當年嬴異人在邯鄲時,呂不韋獻趙姬給嬴異人,嬴政並不是嬴異人親生,而是呂不韋的兒子,這一切都是呂不韋用的「移花接木」之計。嬴政繼位為親王后,拜呂不韋為「仲父」,讓這則流言變得更加傳神。

關於嬴政是不是呂不韋之子,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傳》中也閃爍其詞,然而,對於樊於期這樣的「義士」來說,呂不韋此舉無異是「納妾盜國」。從此,樊於期和呂不韋決裂,這一點和《大秦賦》可能不太一樣。

公元前241年(秦王政六年),東方五國(除了齊國)在春申君的帶領下,開始了最後一次「合縱」抗秦,五國聯軍這一次終於攻破了函谷關,離鹹陽城僅有70裡。遺憾的是,秦軍最終在呂不韋的帶領下擊敗了五國聯軍。雖然秦軍取勝,但秦國也付出了不小的損失。

第二年,為了向五國復仇,呂不韋派遣10秦軍攻打趙國,其中,老將蒙驁和張唐率軍5萬為先頭部隊,嬴政的異母弟成蟜(封長安君)和樊於期率領5萬秦軍作為後援。沒想到的是,趙國派龐煖為大將,在趙國邊境成功阻擊了秦軍,蒙驁不能取勝,急忙派人來向成蟜求援,這時,樊於期卻認為自己的機會到了,他要鼓動成蟜造反。

樊於期對成蟜說:「嬴政不過是呂不韋的私生子,你才是先王唯一的兒子,如今秦軍受挫,你應該率軍趁機殺回鹹陽,奪回秦王之位,以正社稷。」成蟜最終信了樊於期的話,揮兵倒戈,沒想到,呂不韋似乎早有準備,派大將王翦出兵打敗了成蟜。成蟜最終逃往趙國,而參與成蟜兵變的將領和小吏,基本上都被處死。奇怪的是,樊於期卻沒有受到任何牽連,繼續做他的秦國將領。

三年後,嬴政任命樊於期為將軍,讓他和王翦、楊端等將領一起率軍攻打趙國,取得大勝。又過了四年(秦王政十四年),樊於期再一次率軍攻打趙國,這一次很不幸,他遇到了趙國最後的名將——李牧。樊於期被李牧一陣狂揍,損失慘重,怕秦王怪罪,不敢再回秦國,而是投奔了燕國。這就是為何荊軻刺秦王之前,樊於期在燕國的原因。

且說樊於期投奔燕國之後,嬴政發天子之怒,將樊於期的父母和族人全部誅殺。樊於期說他和嬴政有「深仇大恨」,就是指此事。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很出名,大多數人都記得荊軻這位「壯士」,卻很少有人知道荊軻是踩著樊於期的屍體才來到鹹陽的,遺憾的是,樊於期不惜自殺來助攻荊軻,荊軻卻沒有完成刺殺任務。

那麼,當年樊於期明明參與了成蟜之亂,他為何能成功脫身呢?樊於期真是因為戰敗怕被秦王怪罪才投奔燕國的嗎?

有人認為,成蟜當時年幼,他之所以會被呂不韋派去帶兵,是呂不韋想藉機除掉成蟜,因為成蟜也是秦莊襄王的兒子,他對嬴政造成了威脅。而樊於期和呂不韋關係不錯,他鼓動成蟜叛變,就是為了幫呂不韋除掉成蟜。

其實,筆者對這種說法持否認態度,因為呂不韋若想除掉成蟜,方法太多,不必在戰場上殺他,還連累秦國將士無辜流血。再者,當時嬴政已經是秦王,成蟜非嫡非長,對嬴政根本構不成威脅。所以,關於樊於期恨呂不韋「納妾盜國」,應該是真實的。

筆者認為,樊於期之所以背叛秦國,並不是因為他敗給了李牧,怕秦王怪罪。畢竟,在秦國,連「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也打過敗仗,蒙驁也打過敗仗,勝敗乃兵家常事,樊於期雖然兵敗,也不至於丟棄全家老小逃到燕國。最大的可能是嬴政查出了樊於期參與了當年成蟜之亂,欲問罪於他,樊於期怕被殺才倉皇出逃,連家人都來不及轉移。因此,秦王才殺了樊於期全族。

如果真的因為參與成蟜之亂樊於期才背叛秦國,那麼,一切都說得通了。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樊於期,為何最後背叛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在《大秦賦》中,有很多演技精湛的好演員,即使戲份不多,也不是重要角色,但是,他們都很用心把角色演得很好,讓觀眾們滿意。因為是著重講述嬴政一統六國,建立大秦王朝的故事。所以劇中有很多戰爭劇情,也有很多將軍角色。比如本文所要說的樊於期,就是一位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秦國將領。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最後叛逃秦國,還幫助荊軻刺秦?
    最近電視劇《大秦賦》正在熱播之中,這部劇以秦始皇嬴政為視角,講述了這位千古一帝的功過是非,也講述了其統一六國的艱難。 .刺客列傳》之中有所提及,其最主要的就是為了幫助荊軻刺秦而自殺,然而一些史書卻認為樊於期和桓齮是同一個人,因為桓齮失蹤和樊於期的出現時間正好能夠對上。
  • 大秦賦:樊於期結局,叛逃助荊軻刺秦王,下場比嫪毐還慘
    在眾多配角中 ,有這麼一位角色戲份特別多,要知道一統六國的最大的功臣王翦目前為止都只有幾個鏡頭而已。然而他卻會時不時的出現,並且在一些小的劇情推動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他就是樊於期,終於在最新的劇情中,他要帶兵去攻打趙國了,一心只想帶兵的人卻畏罪叛逃確實意外。
  • 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為何甘願犧牲自己,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說到樊於期這個人,相信大家都不太熟悉。通過熱播劇《大秦賦》才知道他是秦朝時期呂不韋身邊的一個護衛,也是一員猛將,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對主人忠心耿耿。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公元前233年,秦國將領樊於期,因事觸怒秦王政,孤身逃亡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因「叛逃罪」被秦誅滅了父母宗族。後來,他參與了刺殺秦王的計劃,甘願犧牲自己的人頭,也要幫荊軻完成刺殺計劃,但結果卻失敗了,等於說樊於期也就白白犧牲掉了。那麼,樊於期又為何會選擇無私的幫助荊軻,還是將自己寶貴的人頭捐獻出來呢?其實小編覺得,這裡面一定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深層秘密。
  •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被殺全族後,一手促成「荊軻刺秦王」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荊軻刺秦王」由他一手促成文/無計讀史>在《大秦賦》中有很多演技精湛的好演員,即使戲份不多,又不是重要角色。他的職責就是在鹹陽王宮裡保護嬴政的安全,可是樊於期的心並不在秦王的身上,因為他不甘於自己只做「郎中」,他要做將軍。但是他對呂不韋聽之任之,要想上戰場打仗全要聽呂不韋的。就比如說,呂不韋安排樊於期接近成蛟,讓成蛟發動叛亂的事。這都是呂不韋讓樊於期做的。但在歷史上卻不是如此,成蛟發動叛亂是樊於期挑撥沒錯,但卻不是呂不韋安排。那麼今天就來說一說,歷史上的樊於期究竟是個好人還是壞人?
  • 《大秦賦》樊於期為什麼背叛秦國?
    《大秦賦》中樊於期這個角色引起了觀眾的熱議,樊於期為什麼最後要背叛秦國呢?關於樊於期的記載,正史裡並不是特別多,反而是一些其他的詩書中有記錄。 據悉,樊於期之所以背叛秦國,是因為在攻打趙國的時候兩次敗給趙國的大將李牧,畏罪叛逃燕國,後來被燕國的太子丹給收留,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時,荊軻請求以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行刺。後樊於期自刎而死。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樊於期,後面兩個字讀「wū」和「jī」,司馬遷在《史記》中僅有一次提到樊於期,那就是在寫《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的時候。 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嬴政接觸的機會,為了取信於秦王,荊軻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樊於期。因為樊於期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多次下令捉拿樊於期,但都沒能抓住。
  • 《大秦賦》樊於期為何背叛秦國?樊於期結局是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荊軻刺秦的故事,這個故事裡面的最大的主角是荊軻,其次是燕太子丹,但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自殺獻上首級的樊於期。在《大秦賦》中,也出現了樊於期,但他一直是以秦國臣子的身份出現的,武力高,負責王宮的守衛工作,如此看來樊於期最後必然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而導致他背叛了秦國,才有了後來的荊軻刺秦,那究竟發生了什麼呢?樊於期最後又是什麼結局呢?
  •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一手促成「荊軻...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荊軻刺秦王」由他一手促成 文/無計讀史 在《大秦賦》中有很多演技精湛的好演員,即使戲份不多,又不是重要角色。
  • 《大秦賦》樊於期和秦王什麼關係?樊於期結局如何
    其實秦王嬴政和樊於期原本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但樊於期兩次兵敗讓他心生恐懼,後來選擇叛逃燕國。如此說來樊於期是怕死才選擇叛秦,那他為何又甘願將自己的首級送給荊軻呢?因為樊於期明白自己活不了,自刎助荊軻還能留下一個好名聲。
  • 樊於期原本為秦始王所用,為何要背叛始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大秦賦》在熱播,這部電視劇給我們重現了戰國末年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劇中有些人物給人印象深刻,但是有些地方的描述過於冗長,讓人咬牙切齒。比如說嫪毐的片段過長,讓人懷疑這是不是嫪毐後宮傳。更有些人物,雖然是配角,卻很犀利,例如劇中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此人武功高強,出場時都非常拉風。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說起樊於期,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來源於一篇課文荊軻刺秦王中,文章中是這樣描述的,因為樊於期戰敗逃往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
  • 《大秦賦》:荊軻刺秦被魔改,網友:誤人子弟
    荊軻刺秦王這段,在電視劇《大秦賦》的第七十五集呈現在了大家的眼前,作為燕國使者的荊軻,打著求和的名號前來刺殺秦王。 ,但是嫪毐叛變冬兒被殺,所以樊於期因為失職之責怕秦王降罪,所以叛逃到了燕國做了燕國太子丹的門客。
  • 《大秦賦》樊於期和秦王的關係怎麼樣?他叛秦的原因是什麼
    《大秦賦》最新劇情裡樊於期私自放走燕太子丹,這應該是為後面荊軻刺秦的事情做鋪墊,看過這部劇才知道原來樊於期曾是秦國大將,很想知道樊於期為什麼背叛秦國,秦王非常器重他,他沒有理由叛秦投燕,這真的令人不解。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頭顱,難道他一點兒都不怕死嗎?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刺殺行動當屬「荊軻刺秦王」了吧。戰國末期,秦國逐步開始了滅掉六國,統一天下的步伐。秦王派樊於期率軍攻打趙國的過程中,被趙國大將李牧擊敗,因畏罪叛逃至燕國,為燕太子丹收留。秦王知道樊於期叛逃後,十分震怒,把樊於期的父母及族人全部殺了,並懸賞捉拿或者誅殺樊於期。直至秦國滅趙,秦軍劍指燕國。這個時候的太子丹坐不住了,考慮到跟秦軍直接對抗不是其敵手,就想到了一個派荊軻刺殺秦王的計劃。荊軻聽了太子丹的想法,說道:可行。但是需要兩樣東西,憑藉這些東西才能靠近秦王,並進行刺殺。這兩樣東西是:燕國督亢的地圖和樊於期的人頭。
  • 荊軻刺秦王故事中,與荊軻同樣悲壯的還有樊於期
    在以往的歷史故事裡,荊軻刺秦王,大多歌頌的是荊軻的悲壯,因為荊軻明知此去難以生還,所以出發前唱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歌。然而這個故事裡有個很重要的人,那就是自己自刎以呈上首級的樊於期。
  • 《大秦賦》:劇中樊於期到底經歷什麼,讓這位秦將投燕叛國
    12月份熱播劇《大秦賦》正在熱播中,裡面的人物也是演技十分出眾。該劇主要是說戰國晚期,秦國一家獨大。一代雄主秦昭襄王與繼承王位的秦孝文王相繼離世,秦國朝堂陡然出現嫡庶之爭。大富商呂不韋陽謀篡國,扶植流亡在外的公子嬴異人上位,長公子嬴傒恨別鹹陽,政亂平定。
  • 樊於期與呂不韋不合,為何卻針對嬴政,鼓動成蟜造反並助荊軻刺殺
    樊於期的出名還多虧了荊軻,他本是秦將,卻去了燕國。後來自殺獻出他的人頭,配合荊軻刺秦王的行動。那麼一個秦將為什麼會去與燕國配合去刺殺嬴政呢?樊於期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有三點。1、對呂不韋不滿樊於期為什麼會對呂不韋不滿呢?我們知道,呂不韋在秦國做了丞相後,大權在握,由於他幫秦莊襄王登基,所以秦莊襄王把朝政都交於了呂不韋,並且很依靠呂不韋。而這也正是呂不韋幫他的目的,但是呂不韋這麼做就會引起朝中其他人的不滿。
  • 大秦賦:五國合縱再次失敗,樊於期為何要在戰場上放走燕太子丹?
    伴隨著激昂的歌聲,荊軻踏上了刺殺秦王嬴政的道路,這個計謀之所以會成功實施,離不開這兩件東西,一件是燕國的封地地圖,而另一件便是樊於期的項上人頭。樊於期叛亂從秦國逃到了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而此次得知太子丹的真實意圖之後,樊於期也是心甘情願的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 大秦賦:只因冬兒之死就通緝猛將樊於期,編劇也太小瞧千古一帝了
    誰知田光卻以自己老邁,又給太子丹推薦了一位名叫荊軻的人。於是,太子丹遂「尊荊軻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夢霞,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總而言之,只要太子丹有的都給了荊軻,太子丹沒有的,也儘量去給荊軻弄來享受。最終,荊軻感其誠,遂答應了刺秦一事。史料記載,荊軻臨行前,曾要求太子丹給他準備兩樣秦王嬴政最感興趣的東西:一是燕國督亢的地圖,二是樊於期的首級。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就一點兒都不怕死嗎?
    人的性命只有一條,樊於期將自己的腦袋交給荊軻,意味著要結束自己的生命,那麼樊於期真的一點不怕死嗎?這其中的來龍去脈是怎麼樣的?一、荊軻奉命刺殺秦王公元前228年,秦國大將王翦攻破趙國,趙國覆滅,而秦軍已經到了燕國邊境,燕國弱小,必定難以抵擋。燕國太子丹為了國家安危,到處尋求禦敵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