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原本為秦始王所用,為何要背叛始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2020-12-16 超愛八卦的八卦君

《大秦賦》在熱播,這部電視劇給我們重現了戰國末年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劇中有些人物給人印象深刻,但是有些地方的描述過於冗長,讓人咬牙切齒。比如說嫪毐的片段過長,讓人懷疑這是不是嫪毐後宮傳。

更有些人物,雖然是配角,卻很犀利,例如劇中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此人武功高強,出場時都非常拉風。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說起樊於期,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來源於一篇課文荊軻刺秦王中,文章中是這樣描述的,因為樊於期戰敗逃往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

而當時秦王要東出,所以要滅六國,而太子丹和荊軻謀劃要刺秦,為了取信於秦王,荊軻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樊於期。因為樊於期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多次下令捉拿樊於期,但都沒能抓住。

如今樊於期正在燕國,投奔了太子丹。若能殺掉樊於期,拿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的地圖去見秦王嬴政,嬴政必然很高興,如此一來,才能刺殺秦王。只可惜,荊軻刺秦並未成功,也沒能阻止秦始皇統滅六國的步伐。

但是樊於期忠勇之士的形象卻留在了人們的心中。但是看過大秦賦的人都知道,樊於期一直作為嬴政的侍郎,伴隨左右,究竟他和秦始皇嬴政有什麼深仇大恨,讓他寧願自殺也要助攻荊軻呢?

其實就是他和成蛟一起出徵滅趙,途中他鼓動成蟜造反。最後成蟜兵敗,而參與成蟜兵變的將領和小吏,基本上都被處死。奇怪的是,樊於期卻沒有受到任何牽連,繼續做他的秦國將領。

三年後,嬴政任命樊於期為將軍,讓他和王翦、楊端等將領一起率軍攻打趙國,取得大勝。又過了四年,樊於期再一次率軍攻打趙國,這一次他遇到了趙國最後的名將李牧。樊於期被李牧一陣狂揍,損失慘重,怕秦王怪罪,不敢再回秦國,而是投奔了燕國。這就是為何荊軻刺秦王之前,樊於期在燕國的原因。

嬴政發天子之怒,將樊於期的父母和族人全部誅殺。樊於期說他和嬴政有「深仇大恨」,就是指此事。但是有人說並不是這樣,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就算是很出名的龐涓,王翦等名將也打過敗仗,這並不能成為這件事的導火索。也有的人說,樊於期鼓動成蛟叛亂是受了呂不韋的指示,而嬴政親政之後,著手查探這件事,可能是嬴政查出了樊於期參與了當年成蟜之亂,欲問罪於他,樊於期怕被殺才倉皇出逃,連家人都來不及轉移。因此,秦王才殺了樊於期全族。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嬴政接觸的機會,為了取信於秦王,荊軻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樊於期。因為樊於期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多次下令捉拿樊於期,但都沒能抓住。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叛逃秦國,寧死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在田光的推薦下,太子丹認識了刺客荊軻,二人開始謀劃刺殺秦王。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嬴政接觸的機會,為了取信於秦王,荊軻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樊於期。因為樊於期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多次下令捉拿樊於期,但都沒能抓住。如今樊於期正在燕國,投奔了太子丹。
  • 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為何甘願犧牲自己,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公元前233年,秦國將領樊於期,因事觸怒秦王政,孤身逃亡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因「叛逃罪」被秦誅滅了父母宗族。後來,他參與了刺殺秦王的計劃,甘願犧牲自己的人頭,也要幫荊軻完成刺殺計劃,但結果卻失敗了,等於說樊於期也就白白犧牲掉了。那麼,樊於期又為何會選擇無私的幫助荊軻,還是將自己寶貴的人頭捐獻出來呢?其實小編覺得,這裡面一定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深層秘密。
  • 《大秦賦》樊於期為何背叛秦國?樊於期結局是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荊軻刺秦的故事,這個故事裡面的最大的主角是荊軻,其次是燕太子丹,但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自殺獻上首級的樊於期。在《大秦賦》中,也出現了樊於期,但他一直是以秦國臣子的身份出現的,武力高,負責王宮的守衛工作,如此看來樊於期最後必然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而導致他背叛了秦國,才有了後來的荊軻刺秦,那究竟發生了什麼呢?樊於期最後又是什麼結局呢?
  • 樊於期為報仇而自殺
    樊於期為報仇而自殺樊於期的出名,源於荊軻刺秦王時給秦王帶的兩個禮物,一個是督亢地圖,一個就是樊於期的腦袋。古代的人名讀起來就是有點閣僚,樊於期的讀音是:fán wū jī。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均未記載樊於期因為什麼而得罪秦王。
  • 《大秦賦》之樊於期,為何最後背叛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比如本文所要說的樊於期,就是一位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秦國將領。知曉「荊軻刺秦」故事的朋友都知道,荊軻面見秦王的禮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級,據說還是秦王發下的懸賞。在古裝電視劇《大秦賦》中,樊於期是呂不韋送到秦王嬴政身邊做「郎中」的。他的職責就是在鹹陽王宮裡保護嬴政的安全,可是樊於期的肆意並不在保護秦王的身上,因為他不甘於自己只做「郎中」,他要做將軍。
  • 樊於期與呂不韋不合,為何卻針對嬴政,鼓動成蟜造反並助荊軻刺殺
    樊於期的出名還多虧了荊軻,他本是秦將,卻去了燕國。後來自殺獻出他的人頭,配合荊軻刺秦王的行動。那麼一個秦將為什麼會去與燕國配合去刺殺嬴政呢?樊於期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有三點。1、對呂不韋不滿樊於期為什麼會對呂不韋不滿呢?我們知道,呂不韋在秦國做了丞相後,大權在握,由於他幫秦莊襄王登基,所以秦莊襄王把朝政都交於了呂不韋,並且很依靠呂不韋。而這也正是呂不韋幫他的目的,但是呂不韋這麼做就會引起朝中其他人的不滿。
  • 《大秦賦》樊於期為什麼背叛秦國?
    《大秦賦》中樊於期這個角色引起了觀眾的熱議,樊於期為什麼最後要背叛秦國呢?關於樊於期的記載,正史裡並不是特別多,反而是一些其他的詩書中有記錄。 據悉,樊於期之所以背叛秦國,是因為在攻打趙國的時候兩次敗給趙國的大將李牧,畏罪叛逃燕國,後來被燕國的太子丹給收留,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時,荊軻請求以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行刺。後樊於期自刎而死。
  • 《大秦賦》樊於期和秦王什麼關係?樊於期結局如何
    其實秦王嬴政和樊於期原本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但樊於期兩次兵敗讓他心生恐懼,後來選擇叛逃燕國。如此說來樊於期是怕死才選擇叛秦,那他為何又甘願將自己的首級送給荊軻呢?因為樊於期明白自己活不了,自刎助荊軻還能留下一個好名聲。
  •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一手促成「荊軻...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荊軻刺秦王」由他一手促成 文/無計讀史 這個樊於期,在劇中是呂不韋送到秦王嬴政身邊做「郎中」的。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就一點兒都不怕死嗎?
    只是太子丹很看重義氣,並沒有將樊於期交還給秦國,也沒有將其送到匈奴。此事暫時告一段落, 而太子丹迫切要找到一位勇士,來刺殺秦王嬴政。在隱士田光的推薦下,荊軻出現在太子丹眼前。荊軻性格豪放,不拘小節,經常與俠義之士交往,要說荊軻的劍術有多高明,我們不敢肯定,但荊軻的心理素質絕對過關,所以荊軻被太子丹選為刺殺秦王的刺客。
  • 荊軻刺秦王故事中,與荊軻同樣悲壯的還有樊於期
    在以往的歷史故事裡,荊軻刺秦王,大多歌頌的是荊軻的悲壯,因為荊軻明知此去難以生還,所以出發前唱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歌。然而這個故事裡有個很重要的人,那就是自己自刎以呈上首級的樊於期。
  • 《大秦賦》樊於期和秦王的關係怎麼樣?他叛秦的原因是什麼
    《大秦賦》最新劇情裡樊於期私自放走燕太子丹,這應該是為後面荊軻刺秦的事情做鋪墊,看過這部劇才知道原來樊於期曾是秦國大將,很想知道樊於期為什麼背叛秦國,秦王非常器重他,他沒有理由叛秦投燕,這真的令人不解。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頭顱,難道他一點兒都不怕死嗎?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刺殺行動當屬「荊軻刺秦王」了吧。戰國末期,秦國逐步開始了滅掉六國,統一天下的步伐。秦王派樊於期率軍攻打趙國的過程中,被趙國大將李牧擊敗,因畏罪叛逃至燕國,為燕太子丹收留。秦王知道樊於期叛逃後,十分震怒,把樊於期的父母及族人全部殺了,並懸賞捉拿或者誅殺樊於期。直至秦國滅趙,秦軍劍指燕國。這個時候的太子丹坐不住了,考慮到跟秦軍直接對抗不是其敵手,就想到了一個派荊軻刺殺秦王的計劃。荊軻聽了太子丹的想法,說道:可行。但是需要兩樣東西,憑藉這些東西才能靠近秦王,並進行刺殺。這兩樣東西是:燕國督亢的地圖和樊於期的人頭。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對嬴政有多恨,竟為荊軻刺殺秦王獻出人頭
    樊於期是秦國的將領,在歷史上的記錄並不多,可是僅有的兩個事件就讓他為後世所稱道。公元前240年,呂不韋派蒙驁同張唐督兵五萬討伐趙國,又命令嬴政弟弟成蟜同樊於期率兵五萬作為後援。結果出師不利,蒙驁派張唐督去督取成蟜的軍隊,成蟜年幼只好找樊於期商量。
  •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被殺全族後,一手促成「荊軻刺秦王」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荊軻刺秦王」由他一手促成文/無計讀史但有個將軍角色卻不是如此,他為的是軍功,為的是自己,他就是樊於期。這個樊於期,在劇中是呂不韋送到秦王嬴政身邊做「郎中」的。他的職責就是在鹹陽王宮裡保護嬴政的安全,可是樊於期的心並不在秦王的身上,因為他不甘於自己只做「郎中」,他要做將軍。但是他對呂不韋聽之任之,要想上戰場打仗全要聽呂不韋的。就比如說,呂不韋安排樊於期接近成蛟,讓成蛟發動叛亂的事。
  • 嬴政重金懸賞樊於期頭顱,荊軻帶樊於期頭顱刺秦,樊於期犯何錯?
    《荊軻刺秦》相信都學習過這篇課文,荊軻是戰國時期著名的一位刺客,他最後一位行刺之人就是令人畏懼的秦始皇嬴政,嬴政曾經重金懸賞樊於期的頭顱,而荊軻為了行刺成功便帶著樊於期的頭顱,樊於期到底犯了什麼錯?樊於期曾得罪嬴政,最後逃往燕國,太子丹將其收留,嬴政對樊於期的痛恨程度已經達到一種極限,不僅將其家族人員斬殺殆盡,還重金懸賞樊於期的人頭,不知樊於期到底做了何事呢?縱觀整個歷史可以看出秦軍戰將中並沒有「樊於期」的名字,但是史書中卻有一個名叫桓齮[yǐ]的上將軍,恰巧的是桓齮將軍很有可能就是人們尋找的「樊於期」!
  • 大秦賦:樊於期結局,叛逃助荊軻刺秦王,下場比嫪毐還慘
    只是不知道到時導演要怎麼圓回來,因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樊於期其實還是非常忠心的,至少在對呂不韋是如此,要說樊於期在劇中的作用,其實還是很大的,鍛鍊了李斯得到了嬴政的信任,陷害嬴虞也是功不可沒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最後叛逃秦國,還幫助荊軻刺秦?
    在這劇中,有兩個人需要注意,那就是桓齮和樊於期,在這劇中,編劇將他們化身為兩個人,《史記》之中對這個表述的很模糊,沒有說明這兩個人是否是同一個人,因為樊於期這個人只有在《史記
  • 樊於期為什麼要放了燕太子丹?
    也合該樊於期運氣好,他竟於亂軍之中發現了逃亡的燕太子丹。在秦軍取消了斬首論功之後,這樣的功勞無疑是十分巨大的。要知道,在秦國,連王弟成嬌都是要有戰功才能分封的。劇中有提到樊於期多次向呂不韋申請要上戰場,而且後來戰場失利後直接逃亡了,可見樊於期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