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為何甘願犧牲自己,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2020-12-16 野趣de歷史

說到樊於期這個人,相信大家都不太熟悉。通過熱播劇《大秦賦》才知道他是秦朝時期呂不韋身邊的一個護衛,也是一員猛將,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對主人忠心耿耿。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公元前233年,秦國將領樊於期,因事觸怒秦王政,孤身逃亡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因「叛逃罪」被秦誅滅了父母宗族。後來,他參與了刺殺秦王的計劃,甘願犧牲自己的人頭,也要幫荊軻完成刺殺計劃,但結果卻失敗了,等於說樊於期也就白白犧牲掉了。

那麼,樊於期又為何會選擇無私的幫助荊軻,還是將自己寶貴的人頭捐獻出來呢?其實小編覺得,這裡面一定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深層秘密。首先,我們回到刺殺行動一開始,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接觸的機會,而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荊軻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用樊於期的人頭討好他。因為樊於期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多次下令捉拿樊於期,巴不得有人能提著他的人頭來見自己。而樊於期正投奔於燕國太子丹門下,可以說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早晚都是死,何不以死明志呢?

其次,荊軻私下找到樊於期,並慫恿他自盡。暗殺計劃提出來之後,太子丹便一個勁搖頭表示不同意,因為樊於期是在危難關頭投奔自己的,若此時殺了他,是為不義。堂堂燕國太子,並不想留得此罵名。可是荊軻不在乎啊,他一心只想早點幹掉秦王,於是便利用個人情感私下找到樊於期私聊,並慫恿他為了革命做出犧牲,沒想到,樊於期當即表示:「秦王殺我全家,我對秦王恨之入骨,若用我的人頭能報仇,死也瞑目了」於是,拔劍自盡了。而荊軻則順利拿到樊於期的人頭,去見了秦王。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小編覺得,此事必有蹊蹺。據《史記》記載,樊於期原本是秦國將軍,他初次登場是公元前240年,呂不韋要報五國攻秦之仇,命令長安君成蟜與樊於期率5萬人作為後隊。不得不說,這樣安排,可能大有深意啊,因為成蟜與秦王政是兄弟,也是曾經爭奪過王位的人,而樊於期更是對呂不韋納妾盜國的行為極度憎恨的人,這兩人被安排在後隊,足見貓膩。後來,樊於期和呂不韋決裂,並鼓動成蟜造反,自己則畏罪不敢回秦國,直接叛逃到燕國,這才被燕國拜為大將軍。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既然樊於期可以拋下父母妻兒孤身逃亡燕國,就說明他是個怕死之人。那麼,他為何還會在後來荊軻暗殺計劃中甘願犧牲自己的寶貴性命呢?真相只有一個——樊於期是被荊軻殺死的!樊於期因為一些私人原因得罪了秦王政,他膽小怕事,所以逃到了燕國,結果連累父母宗族,被秦王政誅滅。荊軻說是想找他「借人頭」,其實就是想弄死樊於期,好完成自己的計劃,最後再對外說樊於期是自殺的,這樣還能保全太子丹的名聲。

不過以上觀點也僅是小編的臆想猜測,並沒有實質的依據可以證明。所以,樊於期是否真的怕死,至今還是一個謎。或許這就是「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為什麼出名的是荊軻,而忽視了他後背的那位「壯士」樊於期的原因吧,對此,各位看官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叛逃秦國,寧死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更有些人物,雖然是配角,卻很犀利,例如劇中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此人武功高強,出場時都非常拉風。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樊於期,後面兩個字讀「wū」和「jī」,司馬遷在《史記》中僅有一次提到樊於期,那就是在寫《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的時候。
  •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被殺全族後,一手促成「荊軻刺秦王」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荊軻刺秦王」由他一手促成文/無計讀史劇中的每一位將軍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奮戰,不顧性命。但有個將軍角色卻不是如此,他為的是軍功,為的是自己,他就是樊於期。這個樊於期,在劇中是呂不韋送到秦王嬴政身邊做「郎中」的。他的職責就是在鹹陽王宮裡保護嬴政的安全,可是樊於期的心並不在秦王的身上,因為他不甘於自己只做「郎中」,他要做將軍。
  • 樊於期原本為秦始王所用,為何要背叛始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更有些人物,雖然是配角,卻很犀利,例如劇中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此人武功高強,出場時都非常拉風。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說起樊於期,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來源於一篇課文荊軻刺秦王中,文章中是這樣描述的,因為樊於期戰敗逃往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更有些人物,雖然是配角,卻很犀利,例如劇中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此人武功高強,出場時都非常拉風。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 樊於期,後面兩個字讀「wū」和「jī」,司馬遷在《史記》中僅有一次提到樊於期,那就是在寫《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的時候。
  • 《大秦賦》之樊於期,為何最後背叛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比如本文所要說的樊於期,就是一位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秦國將領。知曉「荊軻刺秦」故事的朋友都知道,荊軻面見秦王的禮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級,據說還是秦王發下的懸賞。在古裝電視劇《大秦賦》中,樊於期是呂不韋送到秦王嬴政身邊做「郎中」的。他的職責就是在鹹陽王宮裡保護嬴政的安全,可是樊於期的肆意並不在保護秦王的身上,因為他不甘於自己只做「郎中」,他要做將軍。
  • 樊於期與呂不韋不合,為何卻針對嬴政,鼓動成蟜造反並助荊軻刺殺
    樊於期的出名還多虧了荊軻,他本是秦將,卻去了燕國。後來自殺獻出他的人頭,配合荊軻刺秦王的行動。那麼一個秦將為什麼會去與燕國配合去刺殺嬴政呢?樊於期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有三點。1、對呂不韋不滿樊於期為什麼會對呂不韋不滿呢?我們知道,呂不韋在秦國做了丞相後,大權在握,由於他幫秦莊襄王登基,所以秦莊襄王把朝政都交於了呂不韋,並且很依靠呂不韋。而這也正是呂不韋幫他的目的,但是呂不韋這麼做就會引起朝中其他人的不滿。
  • 大秦賦:樊於期結局,叛逃助荊軻刺秦王,下場比嫪毐還慘
    其實也是難逃一死,因為他的忠心並未對嬴政,在嬴政身邊的目的只是不過是在為呂不韋辦事,而呂不韋都要下線領盒飯的,樊於期怎麼可能會苟活,只不過一般的套路是會和呂不韋一塊下線,但歷史對樊於期的結局早有判定
  •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一手促成「荊軻...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荊軻刺秦王」由他一手促成 文/無計讀史 但是他對呂不韋聽之任之,要想上戰場打仗全要聽呂不韋的。就比如說,呂不韋安排樊於期接近成蛟,讓成蛟發動叛亂的事。這都是呂不韋讓樊於期做的。但在歷史上卻不是如此,成蛟發動叛亂是樊於期挑撥沒錯,但卻不是呂不韋安排。那麼今天就來說一說,歷史上的樊於期究竟是個好人還是壞人?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就一點兒都不怕死嗎?
    人的性命只有一條,樊於期將自己的腦袋交給荊軻,意味著要結束自己的生命,那麼樊於期真的一點不怕死嗎?這其中的來龍去脈是怎麼樣的?一、荊軻奉命刺殺秦王公元前228年,秦國大將王翦攻破趙國,趙國覆滅,而秦軍已經到了燕國邊境,燕國弱小,必定難以抵擋。燕國太子丹為了國家安危,到處尋求禦敵辦法。
  • 《大秦賦》樊於期為什麼背叛秦國?
    《大秦賦》中樊於期這個角色引起了觀眾的熱議,樊於期為什麼最後要背叛秦國呢?關於樊於期的記載,正史裡並不是特別多,反而是一些其他的詩書中有記錄。 據悉,樊於期之所以背叛秦國,是因為在攻打趙國的時候兩次敗給趙國的大將李牧,畏罪叛逃燕國,後來被燕國的太子丹給收留,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時,荊軻請求以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行刺。後樊於期自刎而死。
  • 《大秦賦》樊於期為何背叛秦國?樊於期結局是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荊軻刺秦的故事,這個故事裡面的最大的主角是荊軻,其次是燕太子丹,但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自殺獻上首級的樊於期。在《大秦賦》中,也出現了樊於期,但他一直是以秦國臣子的身份出現的,武力高,負責王宮的守衛工作,如此看來樊於期最後必然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而導致他背叛了秦國,才有了後來的荊軻刺秦,那究竟發生了什麼呢?樊於期最後又是什麼結局呢?
  • 大秦賦:五國合縱再次失敗,樊於期為何要在戰場上放走燕太子丹?
    伴隨著激昂的歌聲,荊軻踏上了刺殺秦王嬴政的道路,這個計謀之所以會成功實施,離不開這兩件東西,一件是燕國的封地地圖,而另一件便是樊於期的項上人頭。樊於期叛亂從秦國逃到了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而此次得知太子丹的真實意圖之後,樊於期也是心甘情願的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最後叛逃秦國,還幫助荊軻刺秦?
    .刺客列傳》之中有所提及,其最主要的就是為了幫助荊軻刺秦而自殺,然而一些史書卻認為樊於期和桓齮是同一個人,因為桓齮失蹤和樊於期的出現時間正好能夠對上。 歷史上關於樊於期叛逃秦國,很多人是因為樊於期碰上了趙國戰神李牧,因為當年樊於期出兵攻打趙國,誰成想運氣不好,碰到的偏偏是趙國戰神李牧,肥之戰本來是秦國佔據主動,可是樊於期完完全全被李牧牽著鼻子走,最終李牧一舉擊破樊於期,這也成為了樊於期判秦的導火索。
  • 《大秦賦》樊於期和秦王的關係怎麼樣?他叛秦的原因是什麼
    《大秦賦》最新劇情裡樊於期私自放走燕太子丹,這應該是為後面荊軻刺秦的事情做鋪墊,看過這部劇才知道原來樊於期曾是秦國大將,很想知道樊於期為什麼背叛秦國,秦王非常器重他,他沒有理由叛秦投燕,這真的令人不解。
  • 嬴政重金懸賞樊於期頭顱,荊軻帶樊於期頭顱刺秦,樊於期犯何錯?
    《荊軻刺秦》相信都學習過這篇課文,荊軻是戰國時期著名的一位刺客,他最後一位行刺之人就是令人畏懼的秦始皇嬴政,嬴政曾經重金懸賞樊於期的頭顱,而荊軻為了行刺成功便帶著樊於期的頭顱,樊於期到底犯了什麼錯?樊於期曾得罪嬴政,最後逃往燕國,太子丹將其收留,嬴政對樊於期的痛恨程度已經達到一種極限,不僅將其家族人員斬殺殆盡,還重金懸賞樊於期的人頭,不知樊於期到底做了何事呢?縱觀整個歷史可以看出秦軍戰將中並沒有「樊於期」的名字,但是史書中卻有一個名叫桓齮[yǐ]的上將軍,恰巧的是桓齮將軍很有可能就是人們尋找的「樊於期」!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頭顱,難道他一點兒都不怕死嗎?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刺殺行動當屬「荊軻刺秦王」了吧。戰國末期,秦國逐步開始了滅掉六國,統一天下的步伐。秦王派樊於期率軍攻打趙國的過程中,被趙國大將李牧擊敗,因畏罪叛逃至燕國,為燕太子丹收留。秦王知道樊於期叛逃後,十分震怒,把樊於期的父母及族人全部殺了,並懸賞捉拿或者誅殺樊於期。直至秦國滅趙,秦軍劍指燕國。這個時候的太子丹坐不住了,考慮到跟秦軍直接對抗不是其敵手,就想到了一個派荊軻刺殺秦王的計劃。荊軻聽了太子丹的想法,說道:可行。但是需要兩樣東西,憑藉這些東西才能靠近秦王,並進行刺殺。這兩樣東西是:燕國督亢的地圖和樊於期的人頭。
  • 荊軻刺秦王故事中,與荊軻同樣悲壯的還有樊於期
    在以往的歷史故事裡,荊軻刺秦王,大多歌頌的是荊軻的悲壯,因為荊軻明知此去難以生還,所以出發前唱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歌。然而這個故事裡有個很重要的人,那就是自己自刎以呈上首級的樊於期。
  • 《大秦賦》樊於期和秦王什麼關係?樊於期結局如何
    其實秦王嬴政和樊於期原本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但樊於期兩次兵敗讓他心生恐懼,後來選擇叛逃燕國。如此說來樊於期是怕死才選擇叛秦,那他為何又甘願將自己的首級送給荊軻呢?因為樊於期明白自己活不了,自刎助荊軻還能留下一個好名聲。
  • 《大秦賦》:劇中樊於期到底經歷什麼,讓這位秦將投燕叛國
    一代雄主秦昭襄王與繼承王位的秦孝文王相繼離世,秦國朝堂陡然出現嫡庶之爭。大富商呂不韋陽謀篡國,扶植流亡在外的公子嬴異人上位,長公子嬴傒恨別鹹陽,政亂平定。秦國徵伐六國,漸有一統天下之勢,惟有與宿敵趙國之間的交戰,敗績頻仍,且將星凋零,民苦國累,秦趙結仇愈深。王子嬴政與母親趙姬返回秦國,嬴政利用呂不韋、宗室嬴傒,鐵腕滌蕩嫪毐之亂。動亂平息,嬴政再無情驅逐母后趙姬,貶相國呂不韋。
  • 荊軻刺秦為什麼失敗?這三點原因很真實!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在痛恨秦王殘暴不仁的同時,我們也不忘歌頌刺客荊軻的勇敢無畏,但歷史終究由勝利者書寫,我們都知道荊軻刺秦王最終的結果是荊軻失敗被砍成肉泥,但荊軻為什麼失敗卻很少有人知道。太子丹將荊軻視為座上賓,每天好酒好肉的招待,但荊軻遲遲不行動,終於燕秦兩國的局勢一觸即發,荊軻刺秦勢在必行。在行動前,荊軻要求太子丹拿出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的地圖,太子丹不忍心下手,最後樊於期選擇用自盡來換取燕國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