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116,閱讀時間:約6分鐘
樊於期是荊軻刺殺秦王中的一段插曲,荊軻藉助樊於期的首級,加之燕國的地圖,才見到了他的刺殺對象秦王。人的性命只有一條,樊於期將自己的腦袋交給荊軻,意味著要結束自己的生命,那麼樊於期真的一點不怕死嗎?這其中的來龍去脈是怎麼樣的?
一、荊軻奉命刺殺秦王
公元前228年,秦國大將王翦攻破趙國,趙國覆滅,而秦軍已經到了燕國邊境,燕國弱小,必定難以抵擋。燕國太子丹為了國家安危,到處尋求禦敵辦法。如果兩軍開戰,燕王必亡,要想挽救燕國,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刺殺秦王,或者將脅迫秦王退兵。
史料記載「居有間,秦將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情況萬分危急,但就在此時,秦國將領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了燕國領地,太子丹接納了樊於期,並安排在燕國住了下來。此時雙方劍拔弩張,秦國馬上就要攻進來了,而太子丹卻收留了秦國的叛將,這無疑將燕國推進火坑。
太子丹的老師鞠武,得知消息,規勸太子丹,現在秦國本來就很殘暴,你收留對方將領,必將惹怒秦王嬴政,那麼一來,就算管仲就救不了燕國啊。只是太子丹很看重義氣,並沒有將樊於期交還給秦國,也沒有將其送到匈奴。
此事暫時告一段落, 而太子丹迫切要找到一位勇士,來刺殺秦王嬴政。在隱士田光的推薦下,荊軻出現在太子丹眼前。荊軻性格豪放,不拘小節,經常與俠義之士交往,要說荊軻的劍術有多高明,我們不敢肯定,但荊軻的心理素質絕對過關,所以荊軻被太子丹選為刺殺秦王的刺客。
荊軻剛開始有意推辭,但見太子丹十分誠懇,才同意了此項目危險的任務。派刺客去刺殺秦王,成功率太低了,假如成功,或許燕國能保住,但是刺客的性命也不一定能保住。既然將如此危險的任務託付給荊軻,最起碼的報答就是美酒、美食、美女。
史料記載「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等到一切享受得差不多了,太子丹便開始催促荊軻出發,而此刻樊於期的壽命也進入了倒計時。
二、荊軻利用樊於期首級,見到了秦王嬴政
即便荊軻劍術再高,心理素質再過硬,他僅僅是一介平民,他的身份和秦王的身份差距太大,要想見到秦王談何容易。
刺殺計劃不僅需要精湛的武藝,還需要諸多因素,好在荊軻基本具備這方面的素質,荊軻可以在偽裝身份,活動在秦國高層政要,拿到接近秦王的機會,但需要一個理由。
秦國已經開始了擴張的腳步,那麼秦王就是當時最具權勢的人,要想見到那個世界最有權勢的人,手中必須得有籌碼。想來荊軻在這段時間,並沒有閒著,他一直在構思整個過程,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樊於期。
具體我們不清楚樊於期究竟為了什麼,得罪了秦王,但如果拿著叛徒的腦袋,獻給秦王,這必定是個高質量的投名狀。旋即荊軻上表太子丹,希望能拿到樊於期的首級,以此為藉口見到秦王。
我們前文說過,太子丹是個有情有義之人,他收留了樊於期將軍,怎麼還會出賣他呢?所以這個時期太子丹是不會同意的,那麼就只有荊軻親自出馬了。
史料記載「樊於期偏袒搤捥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剄。」
不得不說,荊軻的口才也是不錯的,等到見到了樊於期,將成敗和利害娓娓道來。樊於期逃到燕國後,其家屬兒女全部秦王所殺,樊於期心中對秦王乃至秦國只有深深的仇恨。
荊軻告訴樊於期,如果借用閣下的首級,等他見到秦王,殺掉了秦王,那麼將軍的大仇也就報了。樊於期沒有廢話,乾脆地挽起袖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太子丹的救命之恩,為了感激太子丹的救命之恩,樊於期甘願獻上自己的首級,況且如果殺掉了秦王,那麼自己的死也十分有價值。
三、樊於期怕不怕死?
在樊於期死之前,已經有人了為刺殺秦王這件事,獻上了生命,這個人名為田光。田光是燕國有名的隱士,也是田光將荊軻介紹給了太子丹。
史料記載「欲自殺以激荊卿,曰:「原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為了燕國的安危,為保密,為了能讓荊軻接受這個任務,田光在荊軻面前自殺身亡。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田光這樣做,可能讓我們現代人很難理解,但那就是田光的大義,為了大義,他可以獻出自己生命。
由此可見,戰國時期有很多忠義之輩,他們將國家、大義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可以輕易放棄自己的性命。
人的性命只有一條,怕死是人之常情,或許我們體會不到古人為真理而死的執著,但對此我們也應予以足夠的尊重。
要說樊於期不怕死嗎?未必,他為何逃到燕國,而不是和秦始皇死磕,就是因為他還想活著。經過長期的思考,可能還有心中的積鬱,樊於期或許認為活著可能比死更痛苦,親人幾乎全部被殺,背井離鄉逃到他國,他可能找不到一個繼續活著的理由,如果有一個契機,他甘願赴死。
這個契機就是為了刺殺秦王,為了殺掉仇人,為了報答太子丹的恩情,樊於期從一個逃亡者,變為了不畏生死的勇士,這一刻,生死對他無足輕重。
我們不能按照現代的倫理道德、社會制度套在古人身上,古人的想法跟我們可能有千差萬別,況且當時的人們剛剛脫離茹毛飲血的階段,血腥和殺戮經常出現在他們的視野中,生死對他們來講,或許真的不太重要。
參考資料:《史記·刺客列傳》
原標題:《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就一點兒都不怕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