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個世紀的傳奇衣阿華號,滿載排水量超5萬噸,航速高達33節

2020-12-06 礪劍堂

衣阿華號戰列艦的誕生源自於美國海軍制定的「橘色計劃」。在「橘色計劃」中,美國在西太平洋前哨基地(如菲律賓、關島)將會被日軍攻陷,美軍將直接放棄該地區,退守西海岸,防守反擊。美國海軍擔心,在這期間,日軍的高速戰列艦(即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會襲擊美國海軍的後勤線,而美國海軍當時裝備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的最高航速只有21節,相比起改裝後最高航速可達30節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科羅拉多級21節的航速就顯得十分的雞肋。儘管在一戰結束後,美軍開始了新型戰列艦的建造工作,但隨著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署與海軍假日的到來,原定建造的6艘裝備8門16英寸(406毫米)主炮,航速高達33.25節的43500噸級戰列巡洋艦列剋星敦級與第一代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被迫停止,已經建造了艦體的兩艘列剋星敦級也被改為了航空母艦。不過,在同一時期的列強海軍混的也和美國海軍差不多。日本僅完成了兩艘長門級戰列艦,英國則完成了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同為列強的法國和義大利均因財政問題而放棄了戰列艦建造。在《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後,列強又籤署了《倫敦海軍條約》,並規定了戰列艦的噸位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4英寸(356毫米)。雖然在戰列艦的建造上,美國海軍不願意放棄開發已久的16英寸火炮,但美國海軍還是遵守了條約對於噸位的限制,這便造就了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與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由於情報顯示,當時歐洲的條約戰列艦都不足以對南達科他級戰列艦造成威脅,因此,美國海軍建造與維修局決定繼續在條約範圍內考慮美軍下一代戰列艦的設計。但隨著30年代末期,日本新銳戰列艦的出現讓美軍改變了想法。1938年,美軍引用倫敦海軍條約中的自動調整條款,將噸位限制放寬至45000噸。在託馬斯·C·哈特海軍上將帶領下,美國海軍很快便擁有了最初的計劃,該設計計劃裝備12門16英寸/45倍徑Mark 6或9門18英寸(457毫米)主炮,但在1938年3月31日的會談中,美軍決定該艦還要擁有更強的裝甲和更強的主機,以達到南達科他級的27節速度。隨即,18英寸主炮的方案被放棄,該方案最終便成為了蒙大拿級戰列艦,並且只停留在了紙面計劃。另一方案是由建造修理局的設計所,在 A.J. 錢特裡上校帶領下進行的,提出了裝12門16英寸炮或20門12英寸炮的「巡洋艦殺手」方案,能通過巴拿馬運河,達到35節航速和15節下20,000海裡航程的要求,最終確定排水量為50,940長噸(51,760噸),但是錢特裡上校發現該方案的裝甲只能承受203毫米的炮彈,並最後演變出了A、B、C三種不同的改進方案,三個方案都加強了裝甲並把副炮換成150毫米炮。其中,"A" 方案最大,為60,010噸,只有它還保留了4座炮塔裝12門16英寸炮的設計。它的航速達到32.5節。"B"方案為最小的53,553噸;航速亦是32.5節,有9門16寸主炮。 "C"方案則增大了75,000馬力來達到35節的初始要求。同時還增加主機和增長裝甲帶(156米,而B方案是151米),使它達到56,666噸。

1938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第二次文森法案,要求「將美國海軍實力擴充兩成」。它更新了34年的文森-特拉梅爾法案和36年的海軍法案,為衣阿華級建造提供了資金。戰列艦設計總委員會要求新型戰列艦不裝配南達科他級的MK6型16英寸/45倍徑火炮,而裝備上1920年代取消的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和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留下的MK2型50倍徑火炮,這時該艦已經超過了45,000噸的限制,達到了47,298噸。當設計進入6月的最後階段時,當建造修理局正在實現原先的炮塔座設計時,而兵器局卻提出了一個更大的炮塔座方案,它實際上不可能在現有的排水量下上艦。總委員會的一名成員驚訝地問兵器局「是否還有常識」幸而兵器局完成了重量更小的MK7型50倍徑火炮設計從而使得炮塔座維持原尺寸。當衣阿華號於1940年6月下水時,排水量為46,609噸,超重約2%。而1943-1944年,衣阿華號服役後,由於電子設備、防空武器與裝甲的增加,標準排水量增加至48,592噸,滿載排水量達58,460噸。

衣阿華級戰列艦在保持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防護水平的基礎上搭載更大功率的動力裝置,提高了航速。該級艦搭載的巴布科克 & 威爾科克斯企業的M型鍋爐可以讓衣阿華級的高壓鍋爐輸出的動力效益與穩定度是二戰戰列艦中之首,在平常狀態僅需4具鍋爐便可達到27節航速,全功率下航速高達33節。衣阿華級亦是歷史上主機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戰列艦。衣阿華號安裝了3座三聯裝主炮塔,艦橋前呈背負式安裝兩座,艦橋後安裝一座。採用Mk 7型50倍口徑406毫米主炮,其發射的Mk8型穿甲彈在14.5海裡的距離上可穿透381毫米的垂直裝甲,射速為2發/分,高於當時的大多數戰列艦主炮。高炮為10座雙聯裝38倍127毫米高平兩用炮,配備無線電近炸引信,對空射程6海裡。此外裝備大量盟軍制式的56倍口徑40毫米「博福斯」和70倍口徑20毫米「厄利孔」高射機炮。衣阿華級整體防護水平在南達科他級的標準上有所加強,舷側採用傾斜裝甲,加強艦體水下防禦能力,並進一步增強了水平裝甲。

衣阿華號戰列艦的龍骨於1940年6月在紐約海軍造船廠安放。並於1942年8月27日下水,由伊洛·華萊士(時任美國副總統亨利·華萊士的妻子)進行剪彩,並於1943年2月22日服役,艦長為海軍上校約翰·麥克裡亞。1943年2月24日,衣阿華號開始了在切薩皮克灣和大西洋沿岸的海試。衣阿華號於同年8月27日前往紐芬蘭的阿真舍,以應對在挪威海域活動的脾斯麥級戰列艦二號艦提爾皮茨號。衣阿華號於10月25號結束任務,返回諾福克的海軍基地進行了兩周的維護。

1943年11月12日,衣阿華號與由驅逐艦組成的護航艦隊會和,啟程運送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前往北非參加德黑蘭會議。為了方便羅斯福總統,該艦還專程在艦上建造了一個浴缸。(羅斯福在癱瘓後無法正常使用淋浴設施)

11月13日上午,艦隊中的威廉·D·波特號驅逐艦(DD-579)的3號鍋爐無故發生管道爆裂,航速下降,並且一度掉隊。同日,在對鍋爐的維修結束後,剛剛跟上艦隊的波特號因為顛簸的海況,讓船尾的一枚深水炸彈意外落入海中,並在艦隊中央爆炸。在無線電靜默的情況下,遵循規則的波特號未能傳達爆炸的真正原因。結果,本身就十分警惕,草木皆兵的艦隊立刻開始規避運動,並以為遭到了德軍U艇的魚雷攻擊,所幸事件中未有人員傷亡。

1943年11月14日,在羅斯福總統的提議下,艦隊實施了一次防空反潛聯合演習。衣阿華號戰列艦釋放了一些氣象觀測氣球作為標靶,並且用她的高射炮擊落了其中的大多數,其餘的氣象觀測氣球被周圍包括波特號在內的護航艦隻擊落。隨即,驅逐艦隊以衣阿華號戰列艦為假想敵,進行模擬魚雷射擊演習。由於負責波特號魚雷發射工作的魚雷長的一時疏忽,忘記移除2號發射管上的底火。結果,波特號的2號魚雷發射管發射了一枚Mk 15型魚雷,直奔5,500米外的衣阿華號戰列艦而去。所幸警告及時,並未造成傷亡。據野史記載,在這之後,衣阿華號曾一度將她的主炮對準波特號,懷疑這艘小船上有人密謀刺殺總統。在這次事故後,波特號被兩艘驅逐艦押送至百慕達的海軍基地進行審查,而衣阿華號則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並於12月26號將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送回美國。羅斯福在離開前向船員們發表了講話:「據我所見所聞,衣阿華號是一艘「快樂的船」,在海軍服役多年,我知道,你也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祝你們好運,記住我在精神上與你們同在,與你們每一個人同在。」

作為戰列艦第七師的旗艦(BatDiv 7),衣阿華號於1944年1月前往太平洋戰區,於1月7日通過巴拿馬運河。從1月29日至2月3日,她支援弗雷德裡克·C·謝爾曼海軍少將的58.3特遣小組(TG 58.3)對誇賈林和埃尼威託克環礁進行了空中打擊。她的下一個任務是支援對位於加羅林群島的日軍重要基地特魯克的空襲。衣阿華號與其他艦艇一起,於1944年2月16日脫離支援小組,在特魯克周圍進行了一次反艦掃蕩,目的是摧毀逃往北方的日軍艦船。

2月21日,衣阿華號參與在馬裡亞納群島對塞班島、天寧島、羅塔島和關島進行首次打擊。在這次行動中,衣阿華和同級艦新澤西一起擊沉了日本輕巡洋艦香取號,這艘巡洋艦在美國空襲特魯克群島的行動的前一天逃離了此地。

1944年3月18日,衣阿華作為威利斯·A·李上將(Willis A. Lee,太平洋戰列艦司令)的旗艦,加入了對馬紹爾群島米利環礁的轟炸。儘管衣阿華被兩枚120毫米的炮彈擊中,但損傷微乎其微。隨後,她於3月30日重返第58特遣艦隊,參與支援對帛琉群島和卡羅琳群島的沃萊艾島的空襲。衣阿華號於4月29日和30日參加了美軍對特魯克的第二次打擊,並於5月1日炮轟了日本在卡羅琳的波納佩的設施。在馬裡亞納海戰中,衣阿華取得了幾個戰果,並且參與支援了美軍在關島、佩利略等地的登陸行動。在雷伊泰灣海戰中,衣阿華號亦未取得任何戰果。

12月18日,當第38特遣艦隊在海上補給燃料時,意外地遇到了「眼鏡蛇」颱風。這次颱風摧毀了三艘驅逐艦,還有一艘巡洋艦、五艘航空母艦和三艘驅逐艦嚴重受損。在颱風中,衣阿華號的轉軸受損,並於1945年1月15日返回舊金山進行維修。衣阿華號封閉了艦橋,並且加裝了新的搜索雷達和火控系統。衣阿華號在戰爭末段炮擊了東京工業設施,並參與、見證了隨後的一系列受降活動,在受降活動結束後參與魔毯行動,搭載美軍戰俘回國。衣阿華號於1949年3月24日第一次退役。並且在1951年重返現役,參與韓戰。1958年衣阿華號再次退役封存。1960年代越戰時期,衣阿華號亦沒有重新服役。

1981年,裡根當選新任美國總統,並提出「六百艦隊」擴軍計劃,大規模擴充海軍,以壓制蘇聯。衣阿華號因而重新復修,並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建,包括裝設戰斧巡航飛彈及魚叉飛彈發射器,以及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1984年衣阿華號再次重返現役,併集中在大西洋、地中海與波斯灣巡航。1987年兩伊戰爭期間,衣阿華號參與摯誠意志行動,協助保護科威特的油船免遭兩伊攻擊。1989年,衣阿華號的其中一管主炮在演習中意外爆炸,造成47人死亡。衣阿華號受損的艦炮自此未再復修,而1990年8月爆發的海灣戰爭,衣阿華號亦沒有參與。

1990年10月,衣阿華號最後一次從海軍退役,一度在1995年除籍。其時國會憂慮海軍將在四艘衣阿華級退役後喪失艦炮火力支援能力,故通過法案,限令海軍至少保留兩艘衣阿華級於船籍之內。海軍起初選擇保留新澤西號及威斯康辛號,不過到了1999年,新澤西號因要捐贈予民間團體作博物館艦,海軍因而將衣阿華號重新列入船籍。2006年,當時美國海軍部長以行政權力將衣阿華號除籍,使其可用作捐贈,但海軍與地方政府及民間組織一直未能達成捐贈共識。要到2011年,衣阿華號的捐贈計劃才得以落實,最後於2012年被改造為浮動博物館,在洛杉磯開放。

相關焦點

  • 美國航母艦長一聲令下,企業號核動力航母馬力全開,最大航速37節
    而作為當今海上的霸主級武器,航母的整體作戰性能在外界看來是毋庸置疑的,其擁有不俗的防空、反潛、反艦和對陸攻擊的能力,而且即使擁有數萬噸級的滿載排水量,其航速依然非常樂觀。以美國海軍服役的核動力航母為例,其10萬噸的滿載排水量依然可以達到30節的航速,比一般的護衛艦和潛艇還要快。而在前段時間,美國媒體刊登了一則非常有趣的消息,這是一個海軍船員的採訪報導。
  • 法國新型航母即將開工,排水量超7萬噸,重點在核動力和電磁彈射
    法國新型航母即將開工,排水量超7萬噸,重點在核動力和電磁彈射 據了解,法國當地時間12月13日,法國總統視察了法瑪通,並且,總統還在之後宣布了一個決定:2025年開始,法國將會製造一艘全新的航空母艦,法國將其名為「龐」級。
  • 歷史上中道而廢的三款超級戰列艦,排水量均超6.5萬噸,被迫下馬
    前海上霸主戰列艦從19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展,到20世紀40年代達到巔峰,戰列艦的終極產物便是超級戰列艦,到1940年代,美蘇日德等國都在研發建造自己的超級戰列艦,然而,真正服役的超級戰列艦隻有一款,那就是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
  • 法國宣布新型核動力航母計劃,排水量超7萬噸,搭載更大艦載機
    法國國防部表示,這艘新航母排水量將達到7.5萬噸,長約300米,航速可達27節(約50公裡/小時),它比法國海軍在21世紀初提出的新航母建造方案更大,該項目因缺少資金而被政府擱置。相比之下,「戴高樂」號全長為261米,滿載排水量僅約為4.2萬噸。報導稱,這艘新航母上將有大約2000名船員,包括艦載機駕駛人員。
  • 4臺燃氣輪機14萬馬力,055大驅動力充沛,噸位可輕鬆增到1.5萬噸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055型驅逐艦的標準排水量是1.1萬噸,以此推測該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則在1.3萬噸左右,這樣的排水量一口氣便成為了全球現役驅逐艦中排水量第二的驅逐艦了,而055大驅能有如此噸位也離不開優秀的動力裝置。
  • 俄羅斯22160型巡邏艦,排水量近1300噸,最高航速30節
    22160型巡邏艦設計標準排水量為1300噸,滿載可達1500噸,還和22610型一樣,採用了大傾角上浪式艦首的設計,可以在海上惡劣情況下也能夠高航速航行,在獲得更大的艦橋視野的同時
  • 世界上最大戰列艦,排水量高達7萬噸,開炮瞬間震暈上百士兵!
    大和號是二戰中日本建造的人類最大的戰列艦,滿載排水量7萬噸,裝備當時最強的460毫米主炮,造價高達1500億日元(價值12噸黃金),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救星」。大和號是巨艦大炮時代的巔峰,代表著巨艦大炮的時代結束。
  • 排水量7.5萬噸,攜帶第六代戰鬥機
    新的法國航空母艦預計將比「戴高樂」號航母大得多,滿載排水量約為7.5萬噸,艦長可達300米,艦寬80米,相應的「戴高樂」號僅有4.2萬噸排水量和261米的艦長。動力裝置將包括兩個新的核反應堆,每臺反應堆功率為220兆瓦,驅動三軸推進航母航行,全速26-27節。
  • 法國要新建一艘重型航母,排水量超7萬噸,戰鬥力僅次於美國航母
    在建造戴高樂號時,法國尚沒有研發出合適的航母級核反應堆,為了不拖延航母建造進度只,能將兩臺核潛艇使用的K15D壓水式核能反應堆並聯起來,驅動兩個英國製造的蒸汽鍋爐,採用雙軸推進方式,以使航母達到27節的最高航速。其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戴高樂號不僅航速偏低,電力輸出有限,而且無法滿足兩臺C-13-3蒸汽彈射器所需要的蒸汽量,導致戴高樂號的艦載機出動效率受到嚴重製約。
  • 企業號航母要8個核反應堆,才能飆33節,為何福特號2個就搞定?
    「企業」號的滿載排水量約為95000噸。為了達到33節以上的最高航速,該艦裝備有8臺A2W核反應堆。碰巧的是,最新「福特」級核航母的三號艦也被命名為「企業號」。福特級核動力航母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核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約為11.2萬噸,最高航速超過32節,為此它裝備了兩座新型的A1B核反應堆。
  • 歐洲第二艘核航母曝光,排水量逼近8萬噸,可搭載32架五代機
    航母作為海上利器,吸引了眾多國家的目光,如今歐洲一國曝光核動力航母計劃,細節來看性能十分先進,滿載排水量逼近8萬噸,得知該消息後白宮坐不住了。另一個國家就是法國,僅擁有一艘初級的中型核航母,滿載排水量還不到5萬噸,綜合性能與美軍的尼米茲或者是福特級相差甚遠。在國際局勢錯綜複雜的當下,歐洲地區的軍事競爭愈演愈烈,一些國家甚至已經開始暗中較量,為了改變停滯不前的局面,擴充海上艦隊,發展海上軍事實力,法國新型核動力航母亮相。
  • 日本曾建造82萬噸巨艦,如今能否建造10萬噸級大型航母?
    ,滿載排水量2.7萬噸,使用了4臺額定功率24.7兆瓦的LM-2500燃氣輪機,乍一看似乎沒什麼問題。;而我海軍的075兩棲攻擊艦,250米的艦長、36米的型寬,官方報導中卻稱之為滿載排水量接近4萬噸;而其他同為2-3萬噸級航母和兩棲艦,體型都會比「出雲級」小很多。
  • 法國7.5萬噸級新航母設計有哪些奇特之處?
    排水量高達7.5萬噸。立即引發了全球的關注。這個7.5萬噸,目前看來基本是指滿載排水量。因為即便是滿載排水量10.2萬噸的福特級航母,其標準排水量也很難超過7.5萬噸。法國海軍大概率不會建造比福特級還大的航母。要知道現役的戴高樂級滿載排水量才不過4.15萬噸。7.5萬噸的新航母幾乎已經是戴高樂級的2倍大了,這個步子已經算邁得不算小。
  • 這艘80年前服役的驅逐艦,航速世界最快,紀錄至今都未被打破
    "可怖"號是二次大戰前服役的法國海軍空想級驅逐艦的5號艦,那麼,法國為何要建造出如此快速的驅逐艦呢?其原因主要在於假想敵。 1922年,美英日法意五國籤訂了華盛頓海軍軍縮條約,法國獲得的建造噸位僅17.5萬噸。雖然法國心有不甘,但又無可奈何。
  • 又一艘大型航母開工,排水量至少7萬噸,採用核動力和電磁彈射器
    長期以來,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一直是除美國尼米茲級航母外唯一的一款核動力航母,儘管其排水量僅4萬餘噸,而且數量只有1艘,但是在狹小的地中海地區已經夠用。不過自從去年英國第二艘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服役,形成雙航母戰鬥群後,法國在歐洲地區的航母優勢就不復存在。
  • 各國航母航速是多少?美核動力35節,俄30節,此國發展快
    經過數十年努力,美國全部服役航母都是排水量都在10萬噸以上的大型航母,而且都是採用最新的核動力。核航母機動性、續航能力,要比常規動力航母好很多,據說核航母更換一次燃料就可以使用10年。核航母可以持續高速行駛,作戰能力很強。現在,美國航母航速都在30節以上,其中有兩艘航母速度可以達到35節,也就是每小時65公裡左右。航母不同於其他軍艦,由於體型巨大,其航速能夠達到這樣就已經很不錯了。
  • 又一艘大航母要開工,排水量超7萬噸,重點是核動力和電磁彈射
    據悉,法國新航母的滿載排水量將達7.5萬噸,長約300米,甲板全寬約80米,甲板面積16000平方米,機庫面積5000平方米,兩臺提升能力為40噸的側舷升降機。在動力系統上,新航母將配備兩個功率約為220兆瓦的K22型核反應堆,航速可達27節左右。
  • 5萬噸的俾斯麥號,對比7萬噸的大和號誰更強?口徑就是正義
    它滿載排水量超過5萬噸,航速達到30節,艦上有各式火炮52門,還搭載有4架飛機,說是鋼鐵巨獸一點也不為過。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也不遑虛讓,同樣也是鋼鐵巨獸,那要是它們兩個對決,誰更強一些呢?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看一下俾斯麥號是怎麼被擊沉的。1941年3月,為破壞英國人的海上命脈大西洋航線,德國海軍策劃了代號為萊茵演習的海上破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