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意想不到,在F-14「退隱江湖」十三年之後,這種戰鬥機居然又登上了美國現役航母的甲板。當然了,這次是為了拍電影。這幾天,有眼尖者發現,「羅斯福」號的甲板上出現了一架F-14戰鬥機,而這架F-14的塗裝與美國海軍各艦載機中隊都不相同,很顯然不是要搞什麼紀念活動。很快就有人放出風來,這是在為阿湯哥主演的新片《壯志凌雲2》拍攝鏡頭,並稱該片劇情是伊朗將F-14戰機交給別國進行升級,阿湯哥扮演的角色潛入該國基地竊取了升級的F-14並駕駛該機回到美國海軍。這個劇情……嗯,不知道編劇是不是看過《高達0083》,雖然當年《高達0083》也是一部受《壯志凌雲》影響深刻的片子。
圖註:出現在美國航母甲板上的F-14
《壯志凌雲2》的劇情真假姑且不談,光是F-14「重現江湖」這一點,估計就能讓航空愛好者們高潮個三天三夜——這款當年被視為美式戰鬥機顏值擔當的戰機,在空氣動力學設計上確實是傑出的典範。F-14在服役時是相當「時尚」的設計,該機兼具上世紀70年代發展火熱的可變後掠翼和當時尚屬前衛的中央升力體布局,這與F-14的設計目的有關。F-14設計的年代,正是蘇聯高速轟炸機和超音速反艦飛彈發展迅速的時期,因此高速截擊成為了美國海軍新一代艦載機的主要任務。在兼顧低速飛行性能和高速飛行性能這一問題上,可變後掠翼具有先天性的突出優勢。同時,可變後掠翼在不進行機翼摺疊的情況下即可減少飛行甲板佔用面積,可謂一舉兩得。至於由此帶來的「顏值提升」,那就是附帶效應了。
圖注:一部《壯志凌雲》令多少青年對飛行心生嚮往,而片中的F-14也讓人領略了飛行器設計極致優雅的境界。時至今日,《皇牌空戰》一類的遊戲中F-14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可見該機的人氣之高——雖然其在外觀上的優雅只是個「附帶效果」
然而,對於F-14來說,該機的設計特色反而成為了促使該機過早退役的主要原因。蘇聯解體之後,F-14失去了預定作戰目標,雖然在海灣戰爭和空襲南聯盟的作戰行動中F-14表現不錯,但對於這樣一種突出高速飛行能力的截擊戰鬥機來說,讓該機去執行對地攻擊或「欺負」敵方輕型戰機一類的任務未免太過大材小用。由於F/A-18「大黃蜂」在執行同類任務時更加經濟,更新的F/A-18E又能承擔F-14在新時期美國海軍艦載機面臨的絕大多數任務,因此縱然F-14系列發展到了性能非常出色的F-14D、並且還有ASF-14「超級雄貓」和Tom Cat 21一類的的深化升級項目,F-14仍然在2006年完全退出美國海軍現役。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為避免F-14的零部件被走私給伊朗,所有在戴維斯·蒙山基地的「飛機墳場」中停放的退役F-14戰鬥機,於2010年起全部遭到暴力拆毀。
圖註:雖然作為「接班人」的F/A-18E性能也不錯,但從外形上已經不復F-14的威猛,而且飛行員也難以在這種「慢慢吞吞」的戰機上體會極速飛行的快感,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F-14退役時看來,美國海軍退役F-14的理由非常充足:用途單一、使用、保養成本高昂、且已經有了替代者。同時,F-14也確實過於落伍,甚至於在與「陣風」M的模擬對抗中F-14都屈居下風,看來雖然很多人對F-14念念不忘,但美國海軍退役該機也算是理直氣壯。但在今天來看,這一決策是否完全正確?僅僅在F-14退役六年之後,世界範圍內出現了新的重型艦載機,戰鬥機在性能上不次於F/A-18E,飛行性能還有所超越,很顯然只有「重量級」的艦載機才能與其過招(畢竟F/A-18E雖然哪方面都還不錯,但飛行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僅憑這一點就使它在應對高速戰機時非常困難)。而戰略轟炸機和遠反艦飛彈的搭檔,則似乎又讓美國海軍看到了冷戰時代那支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圖註:可掛載鷹擊-12的轟-6K,可遠程攻擊水面艦艇。不同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但對於美國海軍來說,最適合應對它的F-14卻已經不在了
奈何世殊時異,不但F-14沒有機會獲得重生,甚至預定座位F-14替代者的NATF計劃也半途而廢,而F/A-18E和F-35C這兩種艦載機根本無法重現F-14帶來的美感,從飛行性能上來說也難以完全達到當年F-14創造的卓越的攔截和防空能力。應該說,直至從美國海軍完全退役時,F-14的機體平臺性能仍然沒有得到完全發揮,這種戰機是帶著遺憾草草落幕的。至於人們對於F-14的美好印象,就讓它永遠定格在《壯志凌雲》的鏡頭當中吧。